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9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村教育發展,積極改變農村教育落后面貌,農村教育實現了由掃盲普小教育向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由城鄉教育非均衡發展向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由農村教育結構單一向多元、由農村學生有學上向上好學的重大轉變。
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一直致力于研究農村教育、服務農村教育、發展農村教育,促進城鄉社會共同發展。課題組綜合利用國家統計數據和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在全國19個省份的調研數據,形成了《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9》。
一、現狀與成就
(一)學前教育持續發展,農村[1]多項指標有所改善
2017年國家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學前教育規模穩步增長,財政投入持續增加,長期制約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瓶頸問題得到突破。
1.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9.60%,農村幼兒園數量約占七成
2017年在園幼兒數為4600.14萬人,比2016年增長186.28萬人,其中,城市在園幼兒數1706.85萬人,農村2893.29萬人,農村在園幼兒數占62.90%;我國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79.60%,比2016年增長2.2個百分點。2017年,全國有幼兒園
254950所,比2016年增加15138所,增幅為6.31%。其中,城區78961所、鎮區85807所、鄉村90182所。農村幼兒園數量占比達69.03%,農村幼兒教育依然是大頭。
2.教育部門辦鄉村普惠性幼兒園占比高,增量九成在農村
2017年教育部門辦普惠性幼兒園數量為75553所。其中,城區10710所,占14.18%,鎮區23613所,占31.25%;鄉村41230所,占54.57%。在2017年新增的9434所(增幅為14.27%)教育部門辦普惠性幼兒園中,城區為941所,占9.97%;鎮區為2121所,占22.48%;鄉村為6372所,占67.54%。新增普惠性幼兒園九成投放在農村。
3.農村幼兒教師規模不斷擴大,學歷層次繼續提高
2017年全國幼兒專任教師數量為243.21萬人,較2016年新增20.01萬人,增幅為8.96%。在新增幼兒專任教師中,城區10.20萬人,占51.00%;鎮區為6.40萬人,占31.99%;鄉村3.40萬人,占17.01%。與2016年相比,城區、鎮區、鄉村的增幅分別為9.73%、7.87%、9.19%。
2017年全國幼兒專任教師中學歷為大專及以上者占79.05%,比2016年提高2.5個百分點。其中,城區由82.85%提高到85.40%;鎮區由74.83%提高到76.79%;鄉村由62.46%提高到65.89%。城鄉學前教育專任教師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依然存在差距,但鄉村幼兒專任教師學歷提升速度更快。
4.學前教育經費大幅增長,超半數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向農村地區
2016年我國學前教育經費為2803.53億元,較2015年增長15.53%。其中,城市由2015年的1303.28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526.54億元,增幅為17.13%;農村由2015年的1123.47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276.99億元,增幅為13.67%,農村增幅比城市低3.46個百分點。
2016年,學前教育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達到1326.07億元,比2015年增長17.05%,其中,城市總投入由2015年的538.53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646.16億元,增幅為19.99%;農村由2015年的594.33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679.91億元,增幅為14.40%。51.27%的學前教育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向農村地區。
(二)農村義務教育整體發展成效明顯,但仍有改進空間
1.義務教育在校生數增加,學校數減少,學生繼續向城鎮集中
2017年義務教育在校生數達1.45億人,比2016年增加293.38萬人,增幅為2.06%。其中,城區為5029.43萬人,比2016年增加272.83萬人,增幅為5.74%;鎮區為6087.56萬人,比2016年增加160.56萬人,增幅為2.71%;鄉村為3418.77萬人,比2016年減少140萬人,減幅為3.93%。2017年義務教育城鎮化率為76.48%,較2016年增長1.47個百分點,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高17.96個百分點。
2017年義務教育學校數為321901所,比2016年減少6287所,減幅為1.92%。其中,城區為41196所,比2016年增加1092所,增幅為2.72%;鎮區為79072所,比2016年增加362所,增幅為0.46%;鄉村為201633所,比2016年減少7741所,減幅為3.70%。
2.三分之二以上農村學生體重在正常范圍,4-9年級近視率逐級增高
對全國12個省(市、區)23個縣(市)中小學分層抽樣調查數據顯示,農村(鄉鎮+村屯)學生體重在正常范圍的占67.26%,低體重占24.59%,超重占5.86%,肥胖占2.28%。寄宿生體重更容易控制在正常范圍,正常體重占69.36%,低體重占23.23%,超重占5.41%,肥胖占2%;非寄宿生正常體重占56.95%,低體重占25.45%,超重占6.14%,肥胖占2.46%。吃早飯的學生體重更容易控制在正常范圍,正常體重占67.65%,低體重占24.47%,超重占5.69%,肥胖占2.18%;不吃早飯的學生體重在正常范圍占62.95%,低體重占25.97%,超重占7.68%,肥胖占3.40%。4-9年級農村學生近視率逐級增高,由4年級的21.07%增長到9年級的51.59%。
3.近80%的隨遷子女就讀于公辦學校,留守兒童數量繼續減少
2017年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為1406.63萬人,較上年增加0.85%,占在校生總數的9.68%。其中,小學1042.18萬人,初中364.45萬人。2017年,隨遷子女進入公辦學校就讀的比例達到79.67%,其中,小學為79.00%,初中為81.60%。
2017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1550.56萬人,比2016年減少175.73萬人,減幅為10.18%。其中,小學有1064.48萬人,占小學在校生總數的10.55%,初中有486.08萬人,占初中在校生總數的10.94%。
4.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成效彰顯,師資隊伍向好發展
2017年各地共招聘特崗教師7.7萬人,分布在1萬多所農村學校。2017年鄉村小學和初中生師比低于國家標準。鄉村小學由2016年的15.81:1下降到2017年的15.66:1,低于城區、鎮區小學;鄉村初中由2016年的10.98:1上升到2017年的11.19:1,低于城區、鎮區初中。
2017年全國小學專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為95.26%,較2016年提高1.61個百分點,其中農村為93.80%,城鄉差距為4.60個百分點,比2016年縮小2個百分點。全國初中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為84.63%,比2016年提高2.15個百分點,其中農村為81.10%,城鄉差距為10.30個百分點,比2016年縮小2.50個百分點。
對全國18個省(市、區)35個縣(區)中小學分層抽樣調查顯示,2017年義務教育教師(縣城、鎮、鄉、村屯教師)由前一級職稱晉升到二級、一級、高級、正高級職稱花費的年限分別為3.91、5.77、9.13、9.83、9.44年;鄉村(鄉+村屯)教師晉升二級、一級、高級職稱的年限分別為5.93、9.22、10.28年,縣鎮(縣城+鎮)教師分別為5.66、9.07、9.67年,鄉村教師晉升二級、一級、高級職稱的年限均顯著高于縣鎮教師;評三級職稱,鄉村與縣鎮教師分別花費3.82年和4年,鄉村教師顯著低于縣鎮教師。
調查還顯示,縣城、鎮、鄉、村屯中學一級教師每月實發工資分別為3248.3、4344.2、4097.0、4155.2元;縣城、鎮、鄉、村屯小學高級教師每月實發工資分別為3461.9、4317.9、4289.2、4511.1元。2017年鄉村教師生活補助首次實現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的全覆蓋,其中鄉村學校和教師覆蓋率分別為97.37%和96.41%。2017年中央投入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資金占91.67%,各地人均月補助標準為322元,比2016年增加38元,增幅為13.38%,其中,人均月補助標準超過400元的占27.27%。
調查顯示,《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實施后,對支持計持滿意態度的鄉村教師達占84.85%,83.46%的鄉村教師愿意繼續留任鄉村學校任教。
5.教育經費投入不斷增長,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增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017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2562.01億元,較2016年增長9.45%。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4207.75億元,占到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的80.37%,較2016年增長8.95%。
2017年全國普通小學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達到10199.12元,較2016年增長6.71%。其中,農村為9768.57元,較2016年增長5.65%;全國普通小學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支出達2732.07元,較2016年增長4.64%。其中,農村為2495.84元,較2016年增長3.90%。
2017年全國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達到14641.15元,較2016年增長9.13%。其中,農村為13447.08元,較2016年增長7.77%;全國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支出達3792.53元,較2016年增長6.47%。其中,農村為3406.72元,較2016年增長4.59%。
6.鄉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成效顯著,基本均衡縣數較上年增長18.60%
2017年鄉村小學體育運動場館、體育器械、音樂器械、美術器械、教學自然實驗儀器達標率均在83%-88%之間,與2016年相比,增幅在12-13個百分點之間,但城區和鎮區小學分別在86%-95%和86%-93%之間,均高于鄉村小學;鄉村普通初中辦學條件達標率在89%-93%之間,與2016年相比,增幅在5-8個百分點之間,但城區和鎮區普通初中達標率分別在89%-95%和91%—96%之間,也高于鄉村普通初中。鄉村小學和普通初中建立校園網率分別為56.81%和68.37%,較2016年分別提高10.16和2.78個百分點,
但城區和鎮區小學建立校園網率分別為82.64%和69.69%,城區和鎮區初中建立校園網率分別為86.33%和77.17%,均高于鄉村。
2017年又有560個縣(市、區)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督導評估認定,是認定數量最高的一年,累計認定縣(市、區)已達2379個,占81%。
(三)高中階段教育穩定發展,生師比有所降低
1.高中階段普職結構相對穩定,毛入學率進一步提高
2017年全國有高中階段學校2.46萬所,比上年減少93所,下降0.38個百分點。其中,有普通高中1.36萬所,比2016年增加172所,增長1.29%;有中等職業學校1.07萬所,比2016年減少222所,下降2.04%;普職學校比例為1.36:1.07,較2016年的1.34:1.09變化不大。
2017年高中階段學校共招生1382.49萬人,比上年減少13.78萬人,下降0.99個百分點;在校學生3970.99萬人,比上年增加0.93萬人,增長0.02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88.3%,比2016年提高0.8個百分點。
2.高中階段生師比有所降低,普通高中教師素質不斷提升
2017年全國有普通高中教職工266.51萬人,比去年增加7.31萬人,增長2.82%;其中專任教為師177.40萬人,比去年增加4.05萬人,增長2.34%。生師比達13.39:1,比2016年的13.65:1有所降低。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共有專任教師83.92萬人,比上年減少393人,下降0.05%,生師比為19.59:1,較上年的19.84:1有所降低。按12.5:1的生師比核算,全國普通高中共缺教師12.6萬。
2017年普通高中教師擁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達8.94%,比去年增加1個百分點。本科學歷教師占比例達89.20%,比上年的90%減少0.8個百分點。普通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達98.15%,較上年提高了0.24個百分點。
3.隨遷子女數量大,在流入地升普通高中仍面臨較大壓力
2017年全國有初中階段畢業生1397.47萬人,普通高中招生為800.05萬人,普通初中升普通高中的比率為57.25%。當年共有初中隨遷子女畢業生125.07萬人,但考入普通高中的隨遷子女只有42.81萬人,隨遷子女的普通高中升學率僅為34.23%,隨遷子女比當地考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機會平均少23.02個百分點。
二、問題與挑戰
(一)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尚未全面實現
到2017年底,全國還有558個縣(市、區)沒有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的督導評估認定,占總數的19%。當縣域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與城鎮化相遇時,問題就變得異常困難和嚴峻,教育吸引型城鎮化問題凸顯,進一步引發縣鎮巨班大校化、鄉村學校小規模化,加劇了解決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的復雜性。
(二)農村教育質量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我們的研判是,農村教育發展不充分問題不僅是受教育年限問題,更根本的是主質量問題,即學生認知技能和非認知技能發展問題。一些農村學校學生學業成績達不到國家規定的及格標準,且隨著年級的提升逐漸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望。學習成績落后與學習興趣衰減的積累效應與非良性互動,使農村學生后期學習面臨更大的挑戰。可以說,目前制約農村教育質量提升的阻礙性因素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農村教育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農村學校規模特征尚未被充分尊重
據統計,2017年我國農村小學和教學點數達270007所,其中鎮區54821所,鄉村186345所。雖然小規模學校會在我國長期存在的事實得到普遍認可,但積極發現小規模學校特征優勢的學術努力和實踐努力尚不充分。在此情況下,國家促進小規模學校發展的政策無法全面落地,例如小規模學校按生師比與班師比結合方式配備教師的政策無法落地、保障必要的小規模學校不被撤并的政策出現異化等。
三、應答與展望
(一)充分認識農村教育的體量意義與戰略地位
農村教育面廣量大,依然是中國基礎教育的大頭。從學生數看,2017年農村學前教育在園生占總體的62.90%;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占總體的65.40%;農村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占總體的52.35%。從學校數看,2017年農村幼兒園占總體的69.03%,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數占總體的81.95%,農村普通高中占總體的49.76%。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教育,把農村教育擺在重要的戰略高度,體現了黨和國家尊重人民追求公平的愿望,體現了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執政能力和執政魄力。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有利于教育扶貧攻堅,有利于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有助于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
(二)建立問題友好型農村教育治理模式
隨著城鎮化推進、城鄉發展水平以及區域內收入水平差距的存在,農村教育問題也變得復雜而多樣。面對這些問題,需要認真聽取各方的建設性意見,切實回應各方利益關切,強化多主體的客觀認知與理解。悅納處境不利兒童教育問題,加快形成教育內外齊發力、多主體共參與的處境不利兒童教育治理新機制。悅納農村教育崗位吸引力差問題,不斷增強農村教師崗位吸引力和優化教師流動環境。悅納教育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方式不科學的問題,建立多元評價標準與相對結果和絕對結果并重的評價方式。
(三)力推理念引領型農村教育實踐創新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農村教育發展戰略。通過回歸常識、挖掘優勢、觀念更新三種途徑推進農村教育在地化改革。首先,保持對想當然教育知識的敏感,使農村教育實踐實現底線性回歸。其次,挖掘小規模學校、班級的教育優勢,實現農村教育實踐的最大化改進。再次,注重教育思想觀念轉變,探索在地化教育教學新模式,促進農村教育實現超越式發展。在農村教育變革、發展、改進中要不斷完善新思想,用新思想審視農村與農村教育,建立綠色環保、低成本、可復制、有成效的“現代田園式”的農村教育。
[1] 農村=鎮區+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