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地區的時間始于1986年,由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通過的“七五”計劃正式公布。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等10個省(區);西部地區包括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9個省(區)。
1997年全國人大八屆五次會議決定設立重慶市為直轄市,并劃入西部地區后,西部地區所包括的省級行政區就由9個增加為10個省(區、市)。
由于內蒙古和廣西兩個自治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水平正好相當于上述西部10省(市、區)的平均狀況,2000年國家制定的在西部大開發中享受優惠政策的范圍又增加了內蒙古和廣西。
目前,西部地區包括的省級行政區共12個,分別是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中部地區有8個省級行政區,分別是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東部地區包括的11個省級行政區沒變。
行政區劃上的西北地區包括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5個省、自治區。西北地區主要城市有西安、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等。西北地區深居中國西北部內陸,具有面積廣大、干旱缺水、荒漠廣布、風沙較多、生態脆弱、人口稀少、資源豐富、開發難度較大、國際邊境線漫長、利于邊境貿易等特點。西北地區分布在黃土高原一黃河中上游以西,昆侖山一阿爾金山一祁連山一秦嶺以北,國境線以東,國境線一蒙古高原以南,西北地區國境線漫長,與蒙古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等國相鄰。本區面積廣大,約占全國面積的30%,人口約占全國的7.3%。西北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區之一,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的1/3,主要少數民族有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藏族、蒙古族、俄羅斯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