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來自成長學習提升一班 00:00 01:26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作者: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轉眼就過了谷雨,“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眼看著樹木逐漸枝繁葉茂,春天就要過去了。有朋友留言說,谷雨那天大雨如期而至。北京這個春天到現在也沒有一場像樣的雨,真希望能有一場痛痛快快的春雨啊。
春天的雨,給萬物帶來潤澤和滋養,給植物繼續生長的動力,很受人們的喜愛。但是春天的雨水往往很少,所以才有諺語說“春雨貴如油”。很多詩人都對春雨情有獨鐘,杜甫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陸游說“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王維說“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說起寫春雨,我最喜愛的還是蘇軾的這首《定風波》。相信很多朋友也跟我一樣,被這首詞中曠達灑脫的精神深深鼓舞,所以今天,特別把這首詞帶給大家。
這首詞作于元豐五年,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我們之前談到過,蘇軾在北宋政治史和文學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才華在當時就得到了極高的評價。但是他一生的政治經歷是非常坎坷的,曾經多次遭遇貶謫,貶謫之地越來越偏遠,最遠的一次竟被貶到海南島。蘇軾為自己的畫像題詩時曾經自嘲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dān)州。”就是說自己的政治生涯幾乎全部在貶謫中度過。
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這件事對他打擊非常大,成為他重要的人生轉折點。第二年二月,老朋友馬夢得為他開辟了一塊幾十畝的田地,蘇軾給這塊地取名“東坡”,這就是“蘇東坡”的來源。黃州時期也是蘇軾創作的一個高峰期,我們耳熟能詳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以及今天的這首《定風波》,都作于這個時期。
為了解釋自己寫這首詞的緣由,蘇軾還在開頭寫了一個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三月七日這一天,東坡和幾位朋友一起出行,在沙湖道途中突然遇雨。雨具被仆人先帶走了,同行的人都狼狽奔逃,而蘇東坡卻不著急,在雨中慢慢地走,過了一會兒天晴了,于是就作了這首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寫的瀟灑自然,很容易就能讀懂。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聲吟唱從容而行。拄著竹杖,踏著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些小事誰會怕呢?不如在煙雨中從容地度過平生。雨后的春風微涼,吹得人醒了酒,抬頭迎面看到了西斜的太陽,天晴了。回頭看看雨中的蕭瑟,再從容地踏上歸途,這人生路上,風雨也好晴天也罷,都不必放在心上。
這場突如其來的春雨,對于東坡來說,就像他人生中這些突如其來的貶謫和坎坷。他寫下的這首詞,說的這番話好像是在勸慰同行的朋友,又好像是自言自語,是對自己人生的總結和感悟。
“吟嘯且徐行”,多么怡然自得!遭遇突如其來的春雨,不逃避也不沮喪,慢慢地行走其間,才能欣賞到路旁的風景,體會到人生的美好。生活中總有許多外在的困擾,我們不妨保持一種平靜快樂的心情悠游其中。這樣,“穿林打葉聲”就不一定是一種困境,而成為人生的節拍和調劑。
美學大家朱光潛先生在一篇散文中寫過:“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勸告游人說:‘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的急馳而過,無暇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蘇軾在這里不僅是在講風雨,更是在講對待生活的態度。不要耽溺于人生的順境、逆境,不要太在意得與失,而要認識到人生永遠是起起伏伏的,只有憂樂兩忘,才能保持一個淡然的心態,尋找人生真正的安頓。這是他經歷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的深刻思考。因此這首詞不但充滿了情味,更富含哲理,值得我們仔細地去品味。
在困境中如何自處,是一個重要的人生命題,也是這首詞的主題。蘇軾在遭遇巨大的人生挫折之后,收拾起心情,選擇了《定風波》這個詞牌來寫漫步雨中的感想,表達自己從人生的風雨中走出來的感悟和思考。“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只有經歷了苦難的淬煉,才能獲得對人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從容的心靈境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在結尾處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在這里,我想把蘇東坡的這首小詞,送給所有正在逆境中,或是曾經經歷過沮喪的朋友,相信你一定能像東坡先生一樣,擁有一顆永遠積極的心,永遠以最好奇的眼睛看待這個世界。在這個春天的末尾,我們一起拋開塵世的煩憂,靜靜去體會這首詞中蘊含的“心靈的喜悅”和“思想的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