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是西漢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從小就非常喜愛學習,已經達到手不釋卷的程度。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研讀《公羊春秋》,那時候他在一個美麗的花園讀書三年,三年后他離開花園,人家問他花園好不好玩,他竟然回答不上來。原來這三年董仲舒都在認真地讀書,根本就沒有看過花園的一草一木,這就是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故事。
因為董仲舒學習勤奮,所以很快他就成為了一個有名氣的學問家。漢景帝任命董仲舒為博士官,和胡毋生一起講解《公羊春秋》。當時的西漢政府奉行的是黃老哲學,推行“清凈無為”的政策,讓百姓們可以休養生息,但是對其他的哲學思想也并不排斥。西漢政府任命了一些儒生為博士官,讓他們專門講解儒家經典,董仲舒就是其中之一。
漢武帝即位后,漢朝的國力已經非常強大,而漢武帝又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決心要建立一番功業。因此他覺得原來的那一套無為而治的政策已經不合時宜了,必須馬上開拓一種新的思想體系來為自己將要開創的事業提供理論論據。所以,漢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就征召各地的學問家到長安來發表自己對國事的意見,接受皇帝的咨詢,董仲舒也在被征召之列。
這個時候的董仲舒因為目睹西漢初年的幾次王國謀反事件,感到非常有必要宣傳大一統思想,鞏固以皇帝為首的中央集權,這樣國家才能更加繁榮昌盛。于是,他就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當時政治上的需要,向漢武帝上《舉賢良對策》,列舉了自己哲學思想體系的要點,并向漢武帝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他還提出“天人感應”和“大一統學說”董仲舒強調要把儒家的學說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用儒家學說來提高君主的權威。
董仲舒的想法非常符合漢武帝的需要,也為漢武帝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自己的難題。于是,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家學說,使其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在中國的思想和哲學領域占統治地位。
董仲舒從此受到漢武帝的重用,一時風光無限,同時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這其中就有主父偃。董仲舒平時很喜歡談論神秘莫測的事情,擅長災異之說。有一次西漢皇帝室的高廟和長陵發生火災,董仲舒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寫成了《災異之記》的草稿,還沒有上書皇帝,就被主父偃在無意間看到。主父偃原本就妒忌董仲舒,于是就把董仲舒的草稿抄了一遍,然后拿給了漢武帝。漢武帝因為董仲舒的文章中有諷刺時政的文字,一怒之下就把他關進了監獄。后來漢武帝覺得他是著名的經學大師,不能因為一點小事就處罰他,于是又把他放了出來并官復原職,派人向他學習《公羊春秋》。董仲舒至此再也不敢談論災異之說了。
此后,董仲舒又擔任了十幾年的諸侯國的國相,最后辭職回家,但是仍然很被漢武帝看重,國家有什么事,常常派人征詢他的意見。晚年的董仲舒在家里聚眾講學,收了很多弟子,司馬遷就是其中之一。
董仲舒除了主張“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外,還認為“道之大愿出于天”,自然和人事都是守制于天命的,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董仲舒還把儒家的思想歸納為“三綱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