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璀璨多姿,各地文明在這個星球上迸發出多彩耀眼的光芒,傳唱著多元文化的贊歌。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中,亞歐大陸和北非地區不僅歷史最為悠久,而且幾乎囊括了整個古代世界的發展脈絡,成為后人研讀歷史的重要組組成部分。
“中華歷代王朝”、“中亞-西亞-北非國家”、“歐洲文明演變”和“游牧文明發展”是人類古代史的重點。在如此紛繁復雜的朝代更迭、文化變遷中,如何理清脈絡,梳理規律,從宏大敘事的層面對其進行體系化闡述,成為歷史愛好者邁入史學浩瀚海洋的門檻。本文從亞歐大陸及北非的《各主要文明的發展脈絡》和《文明板塊之間的碰撞和演化》兩個層面,為您刻畫出一副近代以前“世界島”上眾多文明之間的相互關聯。
1、古西亞文明
自從法國大革命之后,“民族國家”的概念開始在西方流傳。“四大文明古國”的概念隨之迸發并廣泛流傳。其中的古巴比倫王國位列其中,是古西亞文明的代表。然而古巴比倫雖然文化繁榮,但卻僅能算作兩河文明乃至于古西亞文明的一個區域和階段,因為在它存在的前后時期,均有與之關聯的文明延續。
作為古西亞文明的萌芽區和核心區,兩河流域的蘇美爾城邦才是這里的文化開端。由于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特殊的地貌構造,在其區域西、北、東側,分別被山脈和高原所阻擋,這種“山側回旋鏢地形帶”對中間的沖擊平原,既是一種保護、又是一種威脅。當兩河流域的社會相對穩定之時,文明就會發展;而當其處于衰落之中時,就極易吸引周圍山脈和高原中的野蠻人入侵掠奪。
文明的蘇美爾城邦被阿卡德人滅亡,并在蘇美爾文明的基礎上建立了阿卡德王國。文明發展的阿卡德王國又被北方高原上的庫提人蠻族消滅,迫使蘇美爾人自發重建了烏爾王朝。當繁榮的烏爾王朝出現衰落之后又被阿摩利人入侵滅亡,隨之與烏爾融合,誕生出巴比倫王國,大名鼎鼎的漢謨拉比法典正是由阿摩利人頒布的。巴比倫王國命運多舛,很快遭到東邊的紐蘭、小亞細亞的赫梯、伊朗高原上的加喜特人等多次入侵,最終被新興的亞述帝國擊敗。此后又經歷了新巴比倫和米底結盟共抗亞述等一系列演變,最終從伊朗高原俯沖而下的波斯人統一了整個西亞,徹底融合并迸發出新的古西亞文明,并且將波斯文明的輻射范圍延伸到了古埃及和愛琴海地區。
2、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同樣屬于“四大文明古國”行列,它位于北非尼羅河三角洲地帶。因為相對隔離的地理區位,古埃及早期并未受到兩河流域局勢的波及,文明傳承相對穩定,基本是自行發展。古埃及的歷史大致歷經了早王朝--古王朝--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僅被喜克索人入侵打斷過一段時間。古埃及文明深刻影響和刺激了古希臘的發展,并促使古希臘地區從木質建筑轉為石質建筑,影響深遠。
從美尼斯(古王朝開國君主)統一上下埃及,開啟法老時代起,到亞歷山大征服希臘為止的數千年,古埃及始終保持著原生文明的特征。然而此后的北非地區,先后處于亞歷山大帝國、古羅馬帝國以及其他外來勢力的統治之下,漸漸融入其他的文明。
3、希臘-波斯文明
前面提及,波斯文明實際上源于對眾多古西亞文明的融匯所形成的新果實。然而隨著波斯帝國的擴張,不可避免的同古典希臘城邦發生碰撞。然而伴隨著波希戰爭同時進行的,還有兩個文明之間的交流。
波希戰爭之后,龐大的波斯帝國雖然戰敗,卻將其文明影響力傳播到了愛琴海周圍。在隨后雅典、斯巴達和科林斯等希臘城邦的兄弟鬩墻中,波斯更深度介入其中。然而希臘的內斗同樣波及到波斯自身,雇傭希臘傭兵進入帝國腹地介入波斯內亂的做法,暴露了虛實。最終混亂的希臘和波斯,被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軍隊風卷殘云般的征服了。即便亞歷山大人死地分,但是希臘化的進程已經改變了西亞乃至中亞文明的發展脈絡。然而在隨后的歷史中,希臘-波斯文明的西部逐漸被古羅馬文明所涵蓋,卻隨后又遭到分化,形成東羅馬-東正教文明的單獨板塊。
4、中華文明
人類軸心時代的文明,大多聚集在中東或鄰近地區。這是因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擁有交通的便利性,極易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發展。中華文明從萌發時間上來看相對較晚,但卻是原生文明中最為獨樹一幟的存在。
東亞的地理板塊,大體分為中原農耕區域、漠北草原游牧區域、東北漁獵游牧農耕混合區域、雪域高原青稞區域、西域綠洲農耕區域等。東亞大陸的歷史大體圍繞這幾個板塊之間的角力進行,并且以中原(廣義上涵蓋江南、湖廣和巴蜀)為核心。自傳說中的龍山文化起,直至清帝退位,均算作古代東亞文明沿革,可謂是一脈相承。
5、古羅馬文明
羅馬文明的崛起之路,首先發端于亞平寧半島中部的羅馬城。伴隨著對意大利同盟者的兼并、三次布匿戰爭、四次馬其頓戰爭后,逐步囊括了整個地中海周邊,成為歐洲歷史上首個世界性質的文明。
其中在對意大利同盟者和迦太基均屬于腓尼基一脈,源于古西亞文明。至于對地中海東岸的馬其頓、小亞細亞、敘利亞和埃及的征伐,則屬于吸納和消化希臘-波斯文明的步驟。整個古羅馬文明,包括了共和國時期和帝制時代,到了后期君士坦丁重新統一羅馬帝國、頒布米蘭敕令之后,又將基督教文化引了進來。正是在此文化語境之下,原屬古羅馬人祭祀的冬至節,此后逐步演變成為基督教徒的圣誕節日。
6、天主教文明
古羅馬帝國成東西兩半之后,加劇了兩邊教會圍繞教義的糾葛。西羅馬滅亡之后,中西歐地區逐步吸納日耳曼蠻族文化、天主教會和羅馬文明,形成了新生的天主教文明,并塑造出如今的西方文明。
中世紀針對東正教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十字軍東征,正是由天主教國家發起的。此后雖然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工業革命,讓天主教遭受了新教的沖擊和資產階級世俗化的浪潮,但教會對西方文明的影響,至今不容小覷。
7、東正教文明
東正教文明與天主教文明一樣,是從古羅馬文明中分裂出來的單獨板塊。不同之處在于,由于其本就屬于希臘-波斯文明范疇,因此東羅馬在立足巴爾干半島之后,重新開啟了希臘化進程,從統治層著手去除拉丁文化影響。
東羅馬滅亡之后,希臘和東斯拉夫、南斯拉夫諸國繼承了它的衣缽。由于歷史沿革上的淵源,東正教文明既和西亞存在聯系、又和西歐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東正教義關于“圣靈只來自于圣父”的表述和伊斯蘭教如出一轍,卻和天主教相差甚遠,正是這種文明遺留影響的表現。
8、阿拉伯文明
當希臘-波斯文明的西部被古羅馬文明吞噬之后,其東部先后由曾經臣服波斯的帕提亞(中國古稱“安息”)和作為波斯遺民的薩珊波斯繼承。可是進入7世紀之后,本來屬于西亞板塊邊緣荒漠的阿拉伯半島上,一股野蠻部族迅速擴張和征伐,不僅繼承了希臘-波斯文明的衣缽,且從基督教中得到啟示,演化出新的宗教。
最終阿拉伯帝國一度將覆蓋區域從伊比利亞半島直接鋪設到中亞。在這期間阿拉伯文明內部不斷的發生分裂,征服的同時也在失地,但已經逐漸成為一個世界性文明了。
9、游牧文明
這里沒有提及同屬“四大文明古國”的古印度文明,反而需要重點提及游牧文明,這是因為大多數時期,古印度文明的影響力都聚集在南亞和東南亞等“世界島”的邊緣地區,雖也曾有過諸如貴霜帝國時期、佛教傳出等影響頗廣的時候,卻很快被其他文明把把握了進一步發展的脈絡。貴霜北部與南部風情截然不同,這導致后來分裂并投奔了薩珊波斯。佛教傳出后,由于在南亞本土發展不力,逐漸被中華文明掌握了主導權。
相比之下,游牧文明在歷史上,經常同時對眾多文明產生影響,并重塑其文明結構。游牧文明位于,亞歐大陸腹地草原區域,主要源于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和高加索南北區域。
由于草原環境的限制,導致游牧成為生存的必然選擇。而逐水草而居的高流動性,使得游牧文明對鄰近定居文明形成了極大的壓力。當環境較好、糧食充足之時,人口增長會導致草原人口南下掠奪。而氣候變冷,糧食短缺同樣會刺激游牧文明南遷內附。征服與歸附,滲透和融入,始終貫穿游牧文明與鄰近文明的交流。游牧文明從來都不是某個固定的文明,游牧族群一旦定居之后,基本都走上了被其他文明同化的命運。
1、游牧文明的第一次沖擊
人類文明早期的游牧族群,活動區域并沒有后來那么大。隨著地理和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當世界某些地方的人類占據了肥沃的土地,逐步走上了城邦和農耕的社會發展進程之時,在爭斗中失敗或后來的部族只得在叢林、山野或草原上追尋生存之道。然而當游牧部落在經歷了惡劣生存條件下的淘汰之后,強悍的軍事實力和窘迫的生活資源共同推進他們向周圍的農耕定居文明發起沖擊。
在古代西亞和愛琴海地區,多利亞人、庫提人等曾數次沖擊已經誕生文明火種的農耕地區。差不多同時期,鬼方、犬戎等同樣部族同樣在威脅著商、周等中原政權。即便是距離遙遠的古埃及也曾在中王國時期和第二中間期遭到喜克索人的短暫入侵。雖然此時的農耕文明基本都很弱小,但游牧文明同樣處于剛剛萌發的狀態,未能對農耕定居文明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2、農耕文明開通第一次絲綢之路
由于從地理位置上,南亞文明長期被興都庫什山脈所阻隔,僅以開伯爾山口對外聯絡;而東亞板塊又被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中國古稱“蔥嶺”,是東亞和西亞文明長期交界線)阻斷,所以首先被打通的絲綢之路部分,是從歐洲沿著西亞直至中亞的路段。經歷了波斯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的經營,從地中海東側到中亞南部的族群日漸活躍。亞歷山大帝國分裂之后,“希臘化時期”繼續延續,促使這一廣闊區域的文明擁有了文明層面一定的相通性。
秦漢時期,中華文明的野望開啟了對西域綠洲的經營,并在西域的西側遭遇了眾多希臘化國家,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以盛產汗血寶馬著稱的大宛國。中國古籍中的大宛、大夏等皆屬于希臘文明范疇,并從事農耕生活。亞歐大陸上的農耕文明首次通過商路貿易的方式聯系在了一起。而此時的游牧文明早已發動了針對農耕文明的第二次沖擊。
3、游牧文明的第二次沖擊
中原的統一,使得漠北草原上的部族越來越難通過商貿的方式獲得生活物品。中原大一統王朝的壓力傳導到草原之上,促使匈奴部落聯盟的壯大。匈奴強盛之后,對月氏和東胡先后發動襲擊,掌控了從西域到東北的幾乎整個北亞。然而憑借雄厚的國力支撐,漢朝不僅贏得了漢匈戰爭的勝利,反而將政令覆蓋的范圍伸向遠方。
然而匈奴崩潰后的內亞草原,游牧文明并未就此消亡。分裂成眾多勢力的草原部族在三世紀全球氣候變冷的壓力下,紛紛開始南遷的步伐。到了四世紀,汪達爾、西哥特、東哥特、倫巴底等諸多日耳曼蠻族已經占據了西羅馬的地盤。此時的貴霜帝國和安息帝國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崛起于伊朗高原西北的薩珊波斯(波斯帝國后裔、安息帝國七大家族勢力之一)和霸占中亞南方的嚈噠。至于東方的中華文明,也正遭受五胡亂華和隨后的南北朝對峙階段。
4、農耕文明開通第二次絲綢之路
當歐洲和東亞都處于分裂狀態之時,中西亞的薩珊波斯成為一個并不算強的大國,與其同時存在的還有東歐的拜占庭帝國(東羅馬)。這兩個文明或多或少的都延續了希臘-波斯文明的烙印,卻也繼續著波希戰爭和羅馬安息戰爭的歷史傳承。當著兩個名不副實的帝國打的精疲力竭之時,鄰近的阿拉伯半島正在孕育著新的力量。
公元630年,正當唐太宗李世民接受漠北草原部落首領冠以“天可汗”稱號,并接見了首批日本遣唐使的當年,默罕默德成功率軍征服了意義非凡的麥加城,洗清了被驅逐的恥辱。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將軍隊和詔令傳播到蔥嶺以西、直抵咸海的朝代。此時的世界局勢早已不似漢朝那般簡單,北方的游牧部族突厥是東亞第一個有用自己文字的草原族群,雪域高原上的吐蕃首次統一整個青藏高原,成為歷史上唯一一次參與爭霸的時期。當唐朝和阿拉伯帝國連接到一起,開通了第二次絲綢之路的時候,阿拉伯內部早已四分五裂。隨后的安史之亂讓唐朝元氣大傷,并在吐蕃的強勢壓力下退出了河西走廊和西域。
5、游牧文明的第三次沖擊
滅亡了薩珊波斯的阿拉伯人,雖然內部不穩,但對外卻所向披靡,直至遇到了那座恢宏厚重的城堡。東羅馬帝國就像看門神一樣,始終阻擋著阿拉伯人進入的道路。不僅如此,東羅馬還通過雄厚的文明底蘊和極強的外交韌勁,同化或深刻影響了可薩汗國、斯拉夫人等游牧部族。然而當同被阿拉伯文明同化的奧斯曼人(疑似中亞西突厥部的一支)來到君士坦丁堡后,前年佇立的大門轟然倒下。
早在此之前,女真、黨項、契丹等游牧族群就已經在東方掀起了一輪輪地緣風暴。馬札爾人更是進入到了多瑙河平原地區,影響著德意志和拜占庭的外交方針。庫曼汗國也占據著黑海到里海北部的平原地域,不過真正的沖擊來自于蒙古高原。當蒙古帝國從草原部落中崛起,從東亞一路打到埃及和中歐之后,“世界島”甚至都出現了一個顏色。不過蒙古的事業雖然耀眼,但卻僅僅是曇花一現。在隨后的歲月里,它的不同部分將分別融入所在地的文明中去,蒙古西征的意義遠遠不如奧斯曼叩關君士坦丁堡深遠。
6、文明從陸地走向海洋
當亞歐大陸第二次絲綢之路崩裂之后,海上絲綢之路就已經愈發昌盛。宋朝由于河西走廊被西夏阻斷,轉而大力發展南洋貿易,尋求新的商貿通道,繼續促進的兩宋繁榮和經濟重心的南移。不過陸地絲綢之路的衰落對阿拉伯帝國的打擊是巨大的,沒了商路作為利益紐帶的各個次文明板塊,離心力大增,而海上絲綢之路僅僅對港口的需求并不能維系帝國各地的利益。分裂之后的阿拉伯世界再難統一起來。
當奧斯曼帝國阻遏東西交通之時,歐洲人完成了對伊比利亞半島的再征服。西班牙和葡萄牙八百年之后重新投入天主教文明的懷抱,并在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發展的帶動下,拉開了大航海的序幕。值得注意的是,當歐洲先后邁向大海的前后,15世紀初的明朝和17世紀的日本均有過通過遠航,和世界各地聯絡的壯舉。鄭和下西洋(一說7次,一說9次)更是成為中華文明拓展朝貢體系、增加文化影響力的嘗試,但最終都走向了閉關鎖國的結局。
7、中西歐文明成為近代霸主
從北緯30°到北緯40°的區間中,同屬北溫帶的東亞和歐洲分別是長江黃河流域平原和地中海,這部分在中古時期氣候最為穩定的區間分布,或許是導致兩個定居文明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近代以來的西歐,從一個依賴土地的傳統農耕文明日益過渡成為商貿為主導的文明體系,并成為近代世界的霸主。
在中西歐文明性質發生劇變的過程中,伴隨著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的爆發。商業文明外顯特征就是資本主義興起和資產階級誕生。天主教會一家獨大的局面,因此被更符合新興力量的新教嚴重沖擊著,并因此引發歐洲三十年戰爭。由于雙方勢均力敵,戰爭的結果是建立了各國主權平等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這個體系也因此伴隨著歐洲殖民擴張蔓延到全世界,并因為它對各文明平等的表述,被不同文明逐步采納。歐洲因此成為全球秩序的主導者和創立者。
通過兩段篇幅的表述,尤其是第一篇幅的鋪墊,我們對人類古代各主要文明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再通過后一篇幅宏觀敘事的手法,我們可以大致厘清古代人類歷史的發展脈絡。不過關于亞洲、甚至僅僅是東亞文明不同次文明區域之間的互動影響,本文并未作出詳盡表述。這是由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一個剛入門的歷史讀者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體系結構。
縱觀人類歷史,通過宏觀的視角了解歷史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當我們了解到某個單一歷史事件時,往往能夠通過全局相互關聯的邏輯去思考,不容易跌進一葉障目的思維陷阱中去。只有豎立全局史觀,才更有可能在了解歷史的過程中,汲取對我們有益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