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9日是中國第四個醫師節,北京大學首部觀察型行醫紀錄片《心外紀事》也于今日正式在視頻平臺上線。在8月15日北京大學醫學部舉辦的紀錄片交流會上,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指出,醫學技術在進步,但當前社會陌生而又復雜的醫患關系愈發緊張,想要化解矛盾,從政策、法規、技術發展方向把控、健康傳播等方面以及醫患雙方都還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促進醫患的相互了解。《心外紀事》紀錄片,希望能對此作出貢獻。
● ● ●
在第四個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北京大學醫學部圍繞 “同心共筑,醫者擔當”的主題,推出觀察型行醫紀錄片《心外紀事》,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剛才和大家一起看了這部片子,非常感慨。感觸最深的有兩點:
一是深深感受到優秀醫生的擔當。片中的醫生接診了一名病情嚴重的老年心臟病患者:如果手術治療,有可能拯救生命,也可能加速患者的死亡。醫生面對這種不確定而又可能帶來嚴重后果的的情況,做出有利于患者的選擇,是需要有擔當精神的。
二是深深感受到醫患同心、相互信任的力量。患者兒子見到醫生的第一句話是“醫生,您救救我的母親。” 患者說:“找到凌云鵬主任,心里就踏實了。” 而凌主任對患者說的是:“您有信心,我們就多了一分成功的把握。” 影片里讓我非常動情的一個鏡頭,就是辦結術前知情同意手續后,凌主任和患者家屬很自然地相擁走出談話間。醫生與患者如果都能這樣互相信任、互相攙扶,就實現了醫學的初心,達到了一種境界。
然而,在當前的實際生活中,醫患關系并不總是如此。伴隨經濟社會發展,醫療模式的根本改變使得醫生和患者從以往的熟人關系變成患者和不熟悉的醫院、不認識的醫生間的關系。
與此同時,病床邊上的 “陌生人” 越來越多。在患者和醫生之外,又多出了倫理學家、社會學家、律師、哲學家、企業家乃至政治家。他們都是隨著社會發展自然而然進入醫患關系之中,初衷是保障患者利益,也確實發揮著某些積極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也使得醫患關系變得更加復雜。
面對前所未有的陌生而又復雜的醫患關系,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很多時候反而給醫患關系帶來了更多不和諧的情況。我總結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醫療技術發展如此迅速,使得廣大公眾對醫療期望值大大提升,超過了醫學技術的發展速度,甚至達到不切實際的程度,以致產生對醫院與醫生的抱怨。
二是由于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助推了技術至上風氣的蔓延。那么多新的先進技術等待醫生學習掌握,需要花費醫生們大量精力和時間,對醫生的評價也往往集中在新技術的掌握和熟練程度上,逐漸形成醫療技術至上的氛圍,弱化了醫者對患者的人文關懷。
三是新技術造成醫療費用的持續快速增長。新技術的研發與使用是要花錢的,在醫療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投入還不夠充足的情況下,患者就醫的經濟負擔過重,尤其在患重病時常常發生“人財兩空”的情況,由此更容易造成醫患關系的緊張。醫藥產業發展中資本的介入和逐利行為更加重了這方面的矛盾。
此外,我們國家還存在一些特殊性。一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和醫療條件改善的速度更快,使得老百姓對醫療的期望值提升得更快更高,更容易脫離現實可能;第二,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資源分布和結構不合理,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弱,患者都集中到大城市、大醫院;第三,我國的醫保水平不高,醫保系統和醫療、醫藥系統的銜接和配合不夠,由此造成的 “看病難、看病貴”,更加重了公眾對醫療的不滿。所以,在當今世界各國的醫患關系都趨于緊張的情況下,我國的矛盾顯得更加突出。
那么怎樣來改善醫患關系呢?我認為,需要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通過改革緩解醫療服務的結構性矛盾,讓更多患者到基層就醫,享受更健全的全科醫療服務;要堅持正確的醫學技術發展方向,把投入的資金和精力主要用于健康效益更高的適宜技術;還要健全保護醫護人員的法律法規。
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我認為也非常重要:
為了促進醫患之間的相互了解,我們此次推出《心外紀事》紀錄片,還準備在今后半年多時間里在北京大學附屬醫院拍攝3-4部行醫紀錄片,形成系列。
我們的系列紀錄片要通過行醫過程的詳細展示,讓公眾看到我國醫護人員工作負擔重、壓力大、收入不高,大多數醫者都在含辛茹苦、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他們不容易。
我們的紀錄片也要讓醫護人員看到患者更不容易。患者就醫過程中,經常遭遇這樣或那樣的困難,病痛之上再加上人為的障礙,常常會很痛苦甚至很氣憤,他們的難處和情緒需要得到理解。
我們的行醫紀錄片還要力求揭示醫療與健康的本質,助力醫學知識的傳播。作為北京大學推出的紀錄片,我們還要弘揚北大醫學“厚道”的優秀文化,以及北大醫學人 “厚道” 的動人事跡。
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我認為對系列紀錄片要有一些具體要求:首先,最重要的是真實、真實、再真實。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所謂真實,不僅是取材于現實,而且要具有典型性,要由拍攝的個別事件反映普遍的存在。
其次,紀錄片還要有思想、有情感。這就需要我們做深入艱苦的挖掘工作,找到素材中蘊藏著的深刻的道理,找到感動人心的點。而要做到這點,需要我們的導演和拍攝者自己先達到高的精神境界,并具備強的洞察能力。
第三,紀錄片的故事性要強,要讓人覺得好看、想看、看過還想再看。故事性強的關鍵是要有情節,要有沖突,要抓得住觀眾的關注點。觀察型紀錄片容易給人更加真實的感覺,但也要故事性來加強傳播。當然,用故事吸引人絕不是單純為博人眼球和迎合低級趣味。
剛才,王一方老師(注: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說要拍出中國版的敘事醫學,我覺得這個任務是很重的。當前我國醫療紀錄片的水平還很低,我們要向發達國家學習,同時需要不斷創新,不能總是跟在發達國家后面走。我們擁有很豐富的題材,身處我國這樣特別的轉型時期,正在經歷深刻的歷史性社會變革,我們把這些如實地記錄下來,就能拍攝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紀錄片。
我也想借此機會感謝紀錄片的制作團隊。第一部紀錄片《心外紀事》從開始籌劃到今天,經歷了近半年時間,很不容易。我平時喜歡看紀錄片,但只有自己經歷了拍攝過程,才體會制作一部紀錄片,特別是高質量的紀錄片有多么艱難。制作人員少,時間緊,資金缺乏,加上遇到新冠疫情,可以說困難重重,但都走過來了,讓我深深感受到他們對事業的追求和強大的擔當精神。我也要感謝北大企業家俱樂部白衣天使守護基金的支持。
最后,我期待著《心外紀事》這部紀錄片8月19日正式上線,希望能為改善醫患關系、建設健康中國,作出我們北大人、北大醫學人應有的貢獻。
《心外紀事》精剪版視頻搶先看
06:28
本片以純紀實手法紀錄了王淑亭入院后治療、手術的全過程,片中大量細節真實感人,展示了醫生的責任擔當以及醫患間堅定不移的信任。
制版編輯 | 盧卡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