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不疲勞的活法》
作者 [日]安保徹 翻譯 廖舜茹
體溫是健康的要件
我工作的診所是日本醫(yī)科大學當中,率先合并西醫(yī)與替代性療法(西醫(yī)以外的治療),進行綜合醫(yī)療的院所。
我原本學的是西醫(yī),開始學習包含中醫(yī)在內的替代性療法,是為了治療西醫(yī)所無法判定的各種身體不適癥狀。本人就職的診所也采取安保徹醫(yī)生與福田稔醫(yī)生所提倡的白血球的自律神經(jīng)支配法則與自律神經(jīng)免疫治療法,并且融入新科技,致力于治療西醫(yī)范疇以外的病癥。
西醫(yī)所無法判定的疾病當中,“覺得冷”這個癥狀讓許多人煩惱不已。“寒氣”乃是中醫(yī)特有的概念,依患者自覺“部分身體覺得寒冷”作為診斷的基礎。西醫(yī)當中并沒有寒冷的概念,且不認為這是一種疾病,若要舉出西醫(yī)中類似的概念,應該算是低體溫吧!起床時在腋下(胳肢窩)測量體溫不到36℃時,就算是低體溫,由安保醫(yī)生的自律神經(jīng)與免疫理論來說明,就是交感神經(jīng)或副交感神經(jīng)處于過度活躍的狀態(tài)。
人體處于低體溫時,血液循環(huán)不良,身體的代謝機能低落,內臟運作遲緩,身體理所當然會覺得疲勞。免疫力因此低落,于是身體容易生病。
低體溫的人只要能夠讓身體溫暖起來,自然就可以改善各種不舒服的癥狀。低體溫對身體來說可不是好事,觀察實例就能夠明白。相對地,身體變溫暖,體內酶的活動力增加,提升代謝效率,淋巴球數(shù)量增加了,抵抗力隨之轉強,生了病也會快快好起來。就我個人行醫(yī)的實際經(jīng)驗來看,慢性疲勞綜合征(處理過六百多例)或各種疾病所產生的疲勞倦怠感、失眠、肩膀僵硬、頭痛、腰痛等癥狀,當身體變暖之后,都能獲得改善。
以慢性疲勞綜合征來說,它讓人產生強烈倦怠感,且病情原因不明,沒有對應的療法,為人們生活帶來困擾。其實,如果能夠利用熱水袋為身體加熱,病情改善程度相當驚人。
能否擁有健康,取決于保有較高體溫,這樣說并非言過其實。盡可能讓身體維持起床時腋溫36.5℃左右,必須盡一切努力達成這個目標。
常流汗總覺得熱的人,其實是低體溫?
雖然現(xiàn)代人多半是低體溫體質,卻對于此毫不知曉。或者說,對于低體溫的癥狀,自己全然沒有感覺。若實際去量一量那些不覺得身體冷的人,不少人的體溫只有35℃左右。
在此要說明一個重要的觀察要點,低體溫的人多數(shù)容易流汗又常感覺天氣熱。會流出大量汗水的人,表示體內汗腺的根部無法妥善處理水分,于是水分留在體內。水分一旦停滯,血流不順使得溫度變低,結果身體得更用力才能把汗排出去。臉上容易出汗的人,水分多數(shù)滯留在上半身,腹部或下半身就會時常覺得冷了。
另一方面,老是覺得熱的人,原本體溫就比一般人低,一般人不以為意也不覺得痛苦的氣溫,卻讓這些人總是覺得很熱。也就是說,這些人可承受的溫度范圍小,容易為了溫度變化而敏感抓狂。
自行診斷低體溫真的很簡單
對低體溫有自覺的人并不多,至于我對低體溫的定義則是“無關個人感覺,除了頭與臉部,身體其他部位的體表溫度比腋下溫度低,即為低體溫”。
如何自行檢驗是否為低體溫呢?其實很簡單。對于前來診所就診的人,我會先將熱水袋放在患者的大腿上,如果覺著“很舒服”,那就是低體溫了。另外,使用自己的手掌也是相當簡單的檢驗方式。這項我命名為“手掌檢驗體溫法”的方法,是利用自己的手掌,分別測量腹部、大腿根處、臀部與手臂外側等4個部位的溫度。
首先,將手掌放在接近內臟溫度的胳肢窩下方,先感覺溫度,感覺到溫度之后,將手掌貼在腹部,檢查兩者的溫度差。其次,再次將手掌放在胳肢窩感受溫度,隨后再依此為標準去感應大腿根部的溫度。臀部與兩只上手臂也是依照同樣的方法,依胳肢窩溫度來作檢查。這4個部位只要有一處溫度低于胳肢窩,就屬于低體溫了。
一旦變成低體溫就很難恢復
變成低體溫的原因與自律神經(jīng)失去平衡的過程相同,為工作過量導致交感神經(jīng)過度處于優(yōu)勢所造成。睡眠不足、運動不足、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用餐與入浴時間太短——這種繁忙的生活,或者完全相反的過于松散的生活,都是造成低體溫的原因。
現(xiàn)代生活冷藏設備發(fā)達,喝冷飲的機會相當多。物品放在冰箱里大約是4℃,與體溫相差30℃以上。喝下大約一杯200毫升的冷飲會怎樣?內臟溫度會隨之下降,要恢復原有溫度的話,需要6千卡以上的熱量(1卡熱量是讓1毫升水的溫度上升1度所需要的熱量)。
夏天的服裝使許多肌膚暴露在外也是個問題,就算外部氣溫超過30℃,卻還是低于體溫,所以熱能會從身體往外散。年輕女性光著腳穿著高跟涼鞋,也喜歡穿無袖衣服,偏又待在超低溫的冷氣房中工作,身上的汗會蒸發(fā),使體溫更低。
于是,往往身處夏季,核心體溫卻比冬季時低。更可怕的是人體一旦變成低體溫,便無法立即恢復原有的狀態(tài)。
如果在夏天時體溫下降,身體在某種程度內還承受得住,但時間一久,不但疲勞長期累積,當外部氣溫也開始下降時,身體將更加無法忍受秋冬時的寒冷之苦。年紀大了,不少人就會百病叢生。
身體的這些部位溫暖了,效果最好
那么,要如何溫暖身體才好呢?其實方法很簡單,只要讓“手掌檢驗體溫法”中提及的4個部位的肌肉溫暖起來,即有顯著效果。
熱能是由肌肉生產,上班族運動不足,很少使用肌肉,熱能減少了,于是身體轉為低體溫體質。一般而言,“身體變冷”就是“肌肉變冷”。要讓體溫上升的話,最終還是要靠運動,由體內開始產生熱能。當身體狀況不好時,很難借運動來增溫,此時便要借外力為肌肉增溫,針對身體大肌肉集中的部位來增溫,效果最佳。
低體溫之害,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內臟。另一方面,身體2/3的血流集中在腹部,讓腹部維持溫暖的要領是利用外來熱源。大腿到臀部集合了全身70%~80%的肌肉,胳臂內也有大塊肌肉,因此,要就這4個地方使其保持溫暖。
熱水袋與暖爐能夠有效提高熱能
有些讓身體溫暖的道具,其實不用花大錢,既安全,效果也不錯,比如熱水袋。熱水袋的熱容量是13萬大卡,費用幾乎為零,也不使用火,所以很安全。除此之外,熱水袋的好處是拿來暖身時,溫度會自然下降,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負擔。就這點來看,電熱毯等器具卻無法配合體溫,只能不斷地送熱,以至于讓喉嚨變得干燥不舒服。
使用熱水袋暖身時,請按照腹部→大腿→臀部→胳臂→腹部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