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周初的某天,渭水河(今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qū)天王鎮(zhèn))邊發(fā)生了一件怪事。一位雍容華貴的老者,居然賠著笑臉恭敬地站在河邊,與一位垂釣者說著話。
雙方你一言,我一語,交談甚歡。 更讓人奇怪的是,這名垂釣者居然用直鉤釣魚。
這幅場景大家是不是非常熟悉?
沒錯,《封神演義》包括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中都有相關記載。 姜子牙懷才不遇,來到渭水河邊,用直鉤釣魚。
世人笑他癡狂,他卻笑人看不穿,留下姜太公愿者上鉤的故事。 神話與民間故事不等同于真實的歷史, 歷史上的姜子牙到底有何本領,先后輔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fā)伐紂,創(chuàng)下周朝八百年不世的基業(yè)呢?
在浩瀚如梭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許多記載武王伐紂的典籍。 姜子牙是其中主角之一,關于他的稱呼更是五花八門,說什么的都有。《周本紀》《史記》中,姜子牙的稱呼有“太公望”、“師尚父”、“呂尚”、“太公”、“姜尚”。
姜尚出現(xiàn)頻率最多,姜子牙這個名字只出現(xiàn)在諸如《封神演義》這樣的故事書里。
奇怪的是,“呂尚”、“姜尚”這兩個名字姓氏完全不同。難道姜子牙未成名之前曾隱姓改名,使用過“呂”和“姜”這兩個不同姓氏嗎?
非也!至少漢朝之前,中國古人取名的時候極其注意“姓”和“氏”。
不同于如今的小孩,要么跟媽媽姓,要么跟爸爸姓。商周時期,姓代表血緣集團,基本不變;氏代表的是社會集團,可以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
大家可以這么理解:姜子牙姓“姜”,但這個“姜”姓分封出很多諸侯國,比如呂、齊、申、許、紀、向,這些諸侯國君都是姜姓。但他們的氏卻各有不同,嚴格意義上來說,姜子牙是姜姓呂氏。
戰(zhàn)國末年,嬴政統(tǒng)一六國,問鼎中原。按照種姓制度,嬴政乃嬴姓,趙氏,名政,又稱趙政。
秦國首任君主屬于嬴姓中的趙氏家族,得到周孝王的封賞,建立了附庸周朝的秦國。
借用這段歷史可知,秦國周天子的異姓國,并且是先有氏后有國。按照“男子稱氏不稱姓”的法則,秦始皇的名字是“趙政”,嬴政也不算錯。
所以大家稱呼姜子牙為“呂尚”、“姜尚”,都沒問題,不用拘泥于這一點。
“太公望”、“師尚父”、“太公”,那是不同的人對不同時期的姜子牙稱謂。“飛熊”是姜子牙的號,篇幅所限,故此不再贅述。
不討論《封神演義》和其他民間故事,單從《史記》《戰(zhàn)國策》等正史中找尋蛛絲馬跡。 司馬遷采眾家所長,記述了姜子牙與周文王相識的三段經(jīng)歷。
第一就是姜子牙愿者上鉤,這屬于爛大街的故事,不用多費口舌。
第二種說法是:周文王和后世的劉備一樣,不知從哪聽說渭水河邊有個隱士姜子牙,若得到此人輔佐,天下唾手可得。于是周文王三顧茅廬,拜請姜子牙出山,二者譜寫一段佳話。
第三種說法的記載就比較簡短,姜子牙博學多才,曾經(jīng)輔佐過商紂王,為商朝立下過不少功勞,好口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但是因紂王殘暴無道,于是后來離開了紂王。
之后,姜子牙四處游說,卻沒有遇到明君,直到遇上周文王才被重用。
不管姜子牙是如何遇上周文王的,他最終幫助姬氏父子擊敗商朝并建立周朝,這是不爭的事實。
司馬遷曾說:“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遷九鼎,修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
這兩段話敘述的大概意思就是,姜子牙為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因此,后人在談論周朝的用兵方法時,都很推崇姜子牙制定的戰(zhàn)術方略。
據(jù)史書記載,周朝建立后,武王開始論功行賞,姜子牙被封于營丘(齊國)。姜子牙剛到齊國時,萊國居然出兵要搶占營丘。所幸姜尚及時發(fā)動反擊,這才保住了自己的封地。
姜子牙一上任,就根據(jù)齊國的地緣優(yōu)勢,大肆開展經(jīng)濟與基礎建設。齊國國力蒸蒸日上,很多百姓都來投奔他,齊國因此成為大國。
姜子牙一百多歲才壽終正寢,死后,他的兒子齊丁公繼位,齊國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到了后來,齊國甚至成為了首屈一指的諸侯國。
關于姜子牙指揮作戰(zhàn)的記載,最早見于《詩經(jīng)·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逸周書·克殷解》里也有類似的記載:周武王派尚父與伯夫“致師”,姜子牙取得大勝,被《詩經(jīng)》傳頌。
這更讓人感到奇怪,《史記》《封神演義》皆明確記述,姜子牙得到周文王賞識的時候已經(jīng)垂垂老矣。
封建時期的衛(wèi)生醫(yī)療條件不如現(xiàn)代,那時候只要能活過40歲,就算是高壽。 少說已經(jīng)70多歲的姜子牙,居然還能親自上戰(zhàn)場,指揮大軍團作戰(zhàn)。難道他的身子骨要比壯小伙還硬朗?或者說姜子牙真的是元始天尊高徒,有神功護體?
其實,《詩經(jīng)》記載的姜子牙是個中年壯士的形象,但不知為何,司馬遷卻說姜子牙是個老者。
可以佐證的是,姜子牙的女兒邑姜嫁給了周武王,他的的兒子呂伋又輔佐過周成王、周康王。
倘若姜子牙比周文王年齡還大,他的兒子和女兒至少要比周武王大上一輩,更別提輔佐孫子輩的周康王。而為何姜子牙能輔佐周國,擊敗商紂,與他的個人經(jīng)歷有脫不開的聯(lián)系。
前文簡單提到過姜子牙與周文王相遇的三段經(jīng)歷,拋開渭水垂釣這個頗為傳奇的故事,剩下兩段經(jīng)歷至少能說明姜子牙早就名聲在外,是個懷才不遇的隱士。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中說姜子牙提出過不少奇謀妙計,被后人奉為兵權謀家的祖師,市面上也出現(xiàn)了不少署名姜子牙的著作;《漢書·藝文志》還收錄了《太公》二百三十七篇。
《孫子兵法·用間》記載:“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太平御覽》引《六韜》:說武王伐紂前,丁侯不歸附武王,呂尚就將丁侯的樣貌畫了出來,并且朝著畫像放了三箭,于是丁侯就病倒了。最終,丁侯只能歸順武王,這就是《封神演義》里“釘頭七箭書”的原型。
至于《博物志》《搜神記》《武王伐紂平話》等神異小說,更是把姜子牙比喻成大羅神仙。
如何從這些繁雜的記載中,找到姜子牙本領高強的確鑿證據(jù)呢?
《六韜》可以證明姜子牙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按照商末周初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我們有理由可以相信姜子牙乃貴族出身,只是到了周文王時期家道中落,淪為販夫走卒,不值一提。
個人揣測,要么姜子牙是落魄貴族后代,要么是平民學子遇到好老師。比較傅說、伊尹等,他出身貴族的可能性更大。
更靠譜的可能性是,姜子牙是投靠在周族下面的一個小部族的首領,祖先來自東邊,屬于一個大的部族下面一個小部族的首領。
《逸周書·世俘解》與清華簡《封許之命》,分別記載了呂他、呂丁。從地位、名氣來看,呂他與呂丁均不能與呂尚相比。
有專家學者推測,歷史上真實的姜子牙就是呂國國君,是周國的得力盟友。
當然,這些都是未經(jīng)證實的孤證。有此一說,大家知道有這么回事就行了。
雖然史書沒有明說姜子牙的出生背景,但通過一些蛛絲馬跡可以推測姜子牙是貴族出身。 如同“西漢三杰”之一的韓信,早年的姜子牙吃過不少苦,雖胸懷大志,卻屢屢碰壁。金陵豈是池中物,一遇風云便化龍!
周文王像是伯樂,發(fā)掘出姜子牙這匹千里馬,并對其委以重任。引用指環(huán)王的一句話:“歷史變成了傳說,傳說變成了神話。太久遠了,真相已完全不可考。”
姜子牙與周公姬旦一起設計了分封制和與其相結合的宗法制、制禮作樂;定下了吉、兇、嘉和賓、軍五禮體系。與個人膂力相比,這才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