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
摘要: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突然發(fā)起了對蘇聯的全面進攻,面對德國的突然進攻,蘇聯完全沒有準備,一敗涂地,損失慘重、對于蘇聯的失利,原因固然有多方面,那么到底有沒有鮮為人知的隱情?
【本號原來關聯公眾號“老周的深度君事”被永久封凍,現已開新公眾號“老周深度君事28”,敬請繼續(xù)關注支持】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突然發(fā)起了對蘇聯的全面進攻,面對德國的突然進攻,蘇聯完全沒有準備,一敗涂地,損失慘重、對于蘇聯的失利,原因固然有多方面,那么到底有沒有鮮為人知的隱情?
對于蘇德戰(zhàn)爭,官方教科書和官修史書中讀到的基本都是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悍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糾集其仆從國對蘇聯發(fā)動了全面的侵略戰(zhàn)爭,熱愛和平的蘇聯軍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之下奮起抵抗,展開了偉大的衛(wèi)國戰(zhàn)爭……諸如此類,差不多都是這樣的官樣記述,而且從蘇軍在衛(wèi)國戰(zhàn)爭前期遭受了慘重損失看,蘇軍似乎的確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德國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這看上去更加加深了蘇聯作為“被侵略”一方的無辜程度。
但實際上蘇軍損失慘重,除了那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可以說另有隱情。
世人都知道希特勒有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巴巴羅薩是紅胡子的意思,是腓特烈大帝的綽號,希特勒用這樣一個名字來命名進攻蘇聯的計劃,明顯是要給這場戰(zhàn)場蒙上一層圣戰(zhàn)的色彩。相比之下,斯大林的“大雷雨計劃”知道的人可能就不那么多了。
事實上,在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還沒有開始制定,出于對未來可能遭受德國攻擊的擔憂,斯大林就打算先發(fā)制人進攻德國,跟根據斯大林的這個思路,蘇聯軍方在很早就已經制定了針對德國的“大雷雨計劃”,由于采取了極其嚴格的保密措施,這個計劃成功瞞過了希特勒的耳目。
對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的態(tài)度其實和希特勒一樣,都只不過把它視作權宜之計,都清楚蘇德之間早晚會有一戰(zhàn)。斯大林在心里其實很早就已經決定,一旦進攻德國的時機成熟,就毫不猶豫地撕毀條約,發(fā)動先發(fā)制人的進攻。“當朱可夫還待在遙遠的西伯利亞時,斯大林已經醞釀成熟了一個十分具體的進攻'朋友和盟友’希特勒的計劃,而這位朋友就在當年還誠摯地祝賀蘇聯領導人的60壽辰,并祝斯大林個人'身體健康’和'友好的蘇聯人民未來一切順利’。”
如果說蘇德雙方都是在準備干掉對方的話,那么斯大林戰(zhàn)爭準備的時間甚至要早于希特勒。
事實上,斯大林本來是打算在德國陷入西線戰(zhàn)局難以自撥的情形之下從背后猛刺德國一刀的。但德軍的西線戰(zhàn)役進行得十分順利,進展之迅速完全出乎斯大林的預料,僅僅五十天,就席卷西歐,號稱擁有世界第一強大陸軍的法國不過一個多月就戰(zhàn)敗投降,而且德軍在閃擊西歐的過程中,損失非常輕微。如果蘇聯這時在東線發(fā)起進攻,德軍完全可以迅速調轉頭來迎戰(zhàn)蘇軍。
“德國在西線開始進攻前,蘇聯領導人期望著法西斯武裝力量將受困于不可逾越的馬其諾防線,蘇軍將會大舉向西部進攻,從德軍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入手,占領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乘勝直搗敵人的心臟。與心懷感激的英法盟軍在易北河的某個地方——如果幸運的話,就在萊茵河畔相見……這樣,半個歐洲將在蘇聯的控制之下。這樣離蘇軍用刺刀創(chuàng)造出來的和平革命就為時不遠了。”而隨后法國的迅速敗降和英國遠征軍被迫撤出歐洲大陸,使得蘇聯在未來可能向中歐和西歐大陸進行的戰(zhàn)略進攻作戰(zhàn)中一下子少了兩個強勁的競爭對手,在斯大林看來,蘇軍只要解決了德軍這一個對手,不但可以完全從遭到“資本主義國家的圍攻”的不利態(tài)勢當中解脫出來,還可以成為歐洲真正的霸主。
為了順利實現“大雷雨計劃”,1941年2月,蘇聯最高軍事委員會向蘇軍各部隊下發(fā)了《關于近期政治宣傳工作的任務》的訓令:“……戰(zhàn)爭的危險直逼我國邊境。每時每刻帝國主義國家都有可能向蘇聯發(fā)起進攻,我們應該做好準備,用自己的進攻軍事行動去制止敵人的進攻……軍事行動的經驗告訴我們,防御戰(zhàn)略在摩托化部隊占優(yōu)勢的情況下收效甚微,并且終將以失敗告終。所以,對付德國必須采取這種有強大的技術裝備支援的進攻戰(zhàn)略。……紅軍各兵種的整個訓練過程要牢牢貫穿'進攻精神’這條主線。”
由此蘇軍秘密地組織了多次有針對性的大規(guī)模演習,并通過了關于蘇軍在西線戰(zhàn)略展開的補充計劃。其中大量借鑒了歷次演習的結果。新的補充計劃除了指明蘇軍的主攻方向在西南方向外,還提出了作為備用方案,即把主力用于進攻東普魯士的集結。而現在最終選擇西南方向為主攻方向。在修改后的戰(zhàn)略展開計劃中,著重指出“在西線的蘇軍主力與進攻東普魯士的主力集結以及在華沙方向的主力的展開會引起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那就是在這一戰(zhàn)線的斗爭將轉為持久戰(zhàn)。”而斯大林想要的是象德軍對波蘭和法國做的那樣的“閃擊戰(zhàn)”。
但事實卻表明斯大林的“閃擊戰(zhàn)”想法不大可能實現,因為蘇聯西部的鐵路運輸能力比德國和波蘭等靠近蘇聯邊境的國家的能力要少兩倍到兩倍半。因此蘇軍的“大雷雨計劃”的實現時間要比預想的長一些,因為蘇聯的許多兵團不得不從烏拉爾調遣過來。加上燃料供應不足、不會修理設備和指揮通信手段匱乏等種種問題仍然給蘇軍造成不小的困擾,其實蘇軍將領已經注意到了蘇軍坦克兵團和機械化兵團所特有的缺陷并積極的加以改進,但他們對戰(zhàn)時條件下部隊后勤保障中將出現的困難估計不足。尤其蘇軍的機關領導(也包括朱可夫這些高級將領在內)急于實現最高領袖的意圖,沒有重視蘇軍在演習當中就已經暴露出來的種種弱點和弊端,仍然繼續(xù)準備“先發(fā)制人”進攻德國。
蘇軍一開始的進攻目標是奪取德占波蘭和羅馬尼亞,因為對德國來說,羅馬尼亞的油田是至關重要的,一旦這些油田丟失,德軍將不可避免的陷入困境并最終戰(zhàn)敗。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蘇軍部署如此靠近邊境,而且開戰(zhàn)前沒有進行充分的防御準備。這并不是前線部隊的疏忽大意,而是他們當時正在忙于準備進攻!根據戰(zhàn)后機密檔案解密披露的信息,這個由150個師的龐大兵力實施的“大雷雨計劃”,預定發(fā)起進攻的日期也就比“巴巴羅薩計劃”晚了10天而已。
而且,由于蘇軍對于進攻始終念念不忘,以至于當德軍發(fā)起進攻后,蘇軍統帥部還曾經下令部隊發(fā)起反擊,向德國境內展開進攻,結果給一線部隊反而增加了混亂,進一步加劇了戰(zhàn)爭初期的被動。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