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丫小丫今天09:04
歡迎大家來到“雨宸看歷史”,分享歷史知識,探索歷史真相
魏延是三國時代蜀中的名將。他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諸葛亮北伐魏國的戰爭中,功勛卓著。但長期以來流行“魏延謀反”之說,我覺得這種說法是值得商榷的,為什么呢,我們看完便明白了。
魏延是勇略兼備的名將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東)人。建安十六年,他帶領自己的士兵跟隨劉備入蜀,屢建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將返回成都,他深得劉備的器重。他在鎮守漢中時,因為防御得法,所以直到諸葛亮出師北伐時期,北方邊境安然無事。延熙七年,興勢(今陜西城固西北)之役,王平守兵不滿三萬,由于承襲了魏延的防御方法,抵住了魏國大將曹爽等十多萬大軍的進攻。
大圖模式 建興六年,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魏延向他獻上計策,要求自己帶兵從西部進入,而諸葛亮帶兵從南面匯合,依據當時的形勢,這無疑是一個上策。當時魏國并不把蜀國放在眼里,西部守備空虛。可惜諸葛亮拒不采納,認為這是懸危之計,他不但不用魏延計策,而且也不用魏延作先鋒,而是提拔馬謖當先鋒,結果失守街亭,以致諸葛亮前功盡棄,只好退回漢中。此后,諸葛亮又四次出兵北伐,但魏國已經派出多謀略、善權變的大將司馬懿率重兵防守,蜀漢與魏國便轉入了曠日持久的爭奪戰,搞得蜀國勞民傷財,諸葛亮的北伐事業一無所獲,最后病死于軍中。
大圖模式 魏延與楊儀的矛盾
魏延“謀反”之說是楊儀的誣陷和后來《三國演義》的虛構。由于魏延多次提出與諸葛亮異道會于潼關的計策遭到拒絕,因此魏延經常感慨自己的能力得不到運用,他有怨氣。他功勞大,又是老臣,因而平時居功自傲,盛氣凌人,沒有人敢得罪他,這是他的致命弱點。而楊儀心胸狹窄,性情急躁,權欲熏心。劉備還在的時候,楊儀因與同僚不團結,受過降職處分。魏延與楊儀在共事中,經常互不相讓,爭論不休。為了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費祎還做了大量的工作。
大圖模式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前,安排退軍事宜,叫魏延斷后,魏延不聽的話,就自行撤軍,不用管他。這里可以看出,在魏延和楊儀的個人矛盾中,諸葛亮是站在楊儀這一邊的,以致在他死后,矛盾便更加激化了。諸葛亮預感到魏延可能不服從命令,只是擔心他爭奪主帥之權,并不是指他會謀反。
諸葛亮病故,魏延與楊儀為爭奪蜀軍領導權,進行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斗爭。最初楊儀叫費祎去了解魏延的態度。魏延表示,諸葛亮雖然死了,但是還有我魏延在,可以繼續北伐,這說明他打算率部繼續北伐,并不甘心受楊儀管理,對楊儀統兵極為不滿。
大圖模式 而老奸巨猾的楊儀呢,卻大造“魏延謀反”的輿論。楊儀想代諸葛亮輔政,魏延則是他最大的障礙,必須借謀叛罪除掉他。這正是一個大好的機會,于是魏延“謀反”的輿論便在部隊中傳開了。蜀漢朝廷在一日之內不斷接到魏延與楊儀互告謀反的緊急文書。楊儀此時已掌握統兵回漢中的大權,大造“魏延謀反”的輿論能蒙蔽大量士兵,軍中高級將領王平、姜維等也站在他這一邊,就連朝廷中的重臣董允、蔣琬都相信楊儀,懷疑魏延。
大圖模式 魏延并未謀反
魏延占據南谷(即褒谷,今陜西勉縣北),派兵襲擊楊儀。楊儀命王平抵御,但是楊儀造出“魏延謀反”的輿論后,魏延本部的軍心已開始動搖。蜀軍主帥新亡,國家需要安定,而魏延不以全局利益為重,首先解決個人恩怨,這是他失去軍心的主要原因。軍心徹底瓦解,士眾散逃。就在這眾叛親離的關鍵時刻,明知敗局已定,但他并沒有投奔魏國,而單獨與其子數人南下漢中,事實證明他沒有叛蜀的打算。就在魏延逃奔漢中的途中,被馬岱斬殺。
大圖模式 楊儀領軍回到成都,自以為功勛很大,應該接替諸葛亮的職位。大概蜀漢朝廷也知道了此事的內幕,所以僅給了楊儀一個有職無權的軍師頭銜,他大為不滿,建興十三年,蜀漢朝廷將其廢為庶民,流放到漢嘉郡(今四川雅安北)后,他又上書誹謗朝廷被關進監獄,不久自殺。
大圖模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