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正談歷史2019-09-14 07:19
公元960年趙匡義陳橋兵變,取代后周建立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混亂的局勢。976年趙匡胤與朝中大臣商量,將都城從開封遷往洛陽,卻遭到拒絕。甚至還有大臣上書“陳八難”,隨后和弟弟趙光義商量,也是換得了一句“在德不在險”。整個北宋只有趙匡胤認為應該遷都,趙光義和那些大臣就是鼠目寸光嗎?
小編先給大家介紹,為何趙匡胤想要遷都的理由。開封當時環境也非常不錯,水路和陸路四通八達,處于中原經濟與糧食生產也較為富庶。可是開封四面皆是中原無險可守,北宋失去燕云十六州的情況下,遼國騎兵隨時可以揮師南下。所以趙匡胤認為,開封易攻難守。并且拱衛開封需要北宋拿出更多的經濟稅收,以支持都城附近百姓軍兵以及居民日常的開銷。(上生于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
雖然不少朋友認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對于宋朝來說,都城定在開封也并無不妥。可從當時的局勢來分析,定都開封就沒有戰略縱深,遷都洛陽雖然也是“飲鴆止渴”,畢竟能讓北宋多幾份安全屏障。所以公元976年趙匡胤先是考察之后,與大臣進行商議遷都。遷都可比立儲君要重要許多,卻遭到了大臣以及弟弟趙光義無情的拒絕,宋太祖還被羞辱了一番。
后世有不少歷史學家認為,趙光義鼠目寸光死守開封不放,害怕遷都洛陽也無處尋得這“煙花繁鬧”之所。北宋自趙光義后軍事上處處受制,簽訂的“澶淵之盟”更是予以北宋重創。不過小編卻認為,趙光義和其他大臣之所以不遷都,背后似乎沒有這么簡單。確實趙光義皇位似乎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但是趙二也是北宋較為有能力的君王,趙光義和趙匡胤這兄弟兩人,都有主動北伐的念頭,足以證明這二人,擁有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決心和魄力。
可是趙光義之所以阻撓遷都,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皇權繼承問題背后作祟。趙光義苦心經營開封多年,暗中籠絡不少大臣心腹為其效力,早已布下天羅地網。趙匡胤在后期執政,處處還要征詢弟弟的意見。遷都洛陽對于北宋確實有好處,可是趙光義之前培養的勢力,苦心經營多年的成果皆化為泡影。那些追隨趙家兄弟打江山的老臣派系,大部分的根基也都留在開封、安徽等中原地區,洛陽,對于他們來說是個新鮮而陌生的地方,到那里需要從頭再來。(晉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這些老臣為了自身利益著想,也不愿意從開封遷往洛陽。這些大臣和趙光義根本都不是鼠目寸光,相反他們非常精明。朱棣也是花了近30年的時間,才將都城遷往北京,并且還保留了南京完整的執政班底。對于趙匡胤他時間實在太短,而且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弟弟趙光義犧牲了他很多的皇權,所以遷都大計自然得不到實施。
趙光義和其他老臣心中也是各懷鬼胎。別看那些文人大臣說起道理來一套一套,可是真的要涉及遷都的問題上,各個也都是為了眼前的利益變得小心翼翼。他們知道遷都背后的好處,也不敢在自己這代下定決心,使用“拖延大法”先保住以前的成果之后再做決定。所以北宋遷都在趙匡胤這代實施不了,也無其他皇帝有此魄力,最后南宋改都城杭州,也是迫不得已。
參考文獻:二十四史、資治通鑒
撰稿人:揚州小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