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有76家機構設置安寧療護服務,安寧療護并非“等待死亡的選擇”
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世界安寧日。今天,由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安寧療護與生死教育專業委員會發起的2019年“我的安寧、我的權利”世界安寧日主題活動上傳出消息:作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安寧療護全覆蓋的城市,上海于2012年正式啟動試點安寧療護至今,試點單位已從開始的12家擴展至現在的76家,住院床位約800張、居家病房860家,數量質量均走在了全國前列。不過專家同時提出,安寧療護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豐富安寧療護內涵,還應向大眾普及科學客觀正確的生死觀。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2000萬人需要生命末期的安寧療護,但有90%的人得不到妥善的照顧。2015年經濟學人智庫調查公布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死亡質量指數排名,中國作為全球GDP第二大國家,遺憾的是死亡質量僅排名第71名。提升死亡質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臨終關懷,又叫安寧療護,也即對身患絕癥(多為癌癥晚期)、生存時間不超過半年的患者進行全人關懷,并輔以適當的醫療護理手段,幫他們減輕疾病癥狀、延緩疾病發展、改善生活質量。然而安寧療護的存在,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所相悖。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主任王瑩說,死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個忌諱,社會普遍“談死色變”,死亡教育仍然很欠缺。“很多人不理解放棄治療入住安寧病房,這難道不就是等待死亡的選擇嗎?”王瑩說,“實則并非如此。當身體疾病無法治愈時,一些醫學手段只能加重病人的壓力和不適感,安寧療護卻能讓身體更舒適,這便是安寧的意義所在。”我國每年死亡人數、老年人口、腫瘤發病及死亡人數約占全球的五分之一。然而,當前國內衛生政策只能做到安寧療護的廣覆蓋,難以實現高水平。“更好地開展安寧療護,需要適應國情的臨終關懷醫療體系做保障。這其中,政策和資金支持、專業團隊建設、正確死亡教育以及社會公眾的認知參與缺一不可。”中國生命關懷協會榮譽理事長羅冀蘭說。人在面對死亡時,總是會陷入焦慮。臺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蔡昌雄教授分享了臨終兩階段論,即將人的臨終過程劃分為放下、定向兩個階段。所謂放下,就是要與熟悉的世界道別;定向,則是鼓起勇氣邁向未知的死亡。在他看來,面對死亡,人們通常的心理過程往往是震驚,隨后會陷入否認事實、憤怒自己遭遇的情緒中,經歷“討價還價”般的心理狀態后會抑郁一段時間,最后接受現實。“我們鼓勵臨終人群通過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四道人生,來滿足人生最后日子的成就感、親密感、傳承感,希望他們在'所做已辦,不受后有’的自我實現中達到平靜安詳的善終往生。”蔡昌雄說,“面對恐怖的死亡應該明白: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不在于它的長度,而在于它的深度。”擔任今天活動的王瑩,從第一次接觸安寧療護至今,已有十一年。去年5月王瑩不幸查出患有淋巴癌,腫瘤的位置在左臉。醫生給出治療方案是完全切除腫瘤,但術后她將會終身面癱、左眼再也無法閉上、口角歪斜,可能引發流口水、視網膜病變、白內障等。王瑩最終選擇從口腔切除腫瘤的手術方案,保住了面容,但代價是腫瘤周邊組織無法徹底切除,需要繼續放療和化療。“人是有選擇的。”臺上的王瑩言笑晏晏,提起自己的疾病絲毫不避諱,“在生活質量和生存長度的考量之間,我更愿意擁有現在的自己。”她用自己的親身故事,講述對生命的認知。據悉,“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是上海首家致力于臨終關懷和死亡教育的非營利機構,自2008年成立至今,“手牽手”已培訓超過1200名臨終關懷志愿者,服務了超過7000個臨終病人,共計服務社區居家癌癥患者4萬余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