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間,有一位徐知縣,常常得到巡撫大人偏愛,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得罪了總督大人,總督大人總是看徐知縣不順眼,屢次找他的茬,并數次在巡撫面前數落他的不是,若不是巡撫大人比較信任他,再三維護,頭上的頂戴恐怕早就丟了。
但也抵擋不住總督的彈劾,一次,總督在奏疏上稱徐知縣在朝賀時失儀,犯有大不敬之罪,巡撫同時負有失察之罪。這么一來,巡撫也無法再袒護徐知縣了。
不久之后,京師有圣旨下來,徐知縣受到嚴厲責罰自不必說,巡撫也被判有失察之罪。巡撫無緣無故招來一頓責罰,心里憤懣不已,但也是無可奈何。
巡撫大人的幕僚也為自己的東家鳴不平,有一次在酒肆中跟朋友喝酒,就聊起了這件事。
酒肆中恰好有幾個訟師也在旁邊喝酒,其中有位訟師聽了,當即放言道:“這點事算得了什么?我只需要八個字,就能幫巡撫大人把這事翻過來。”
幕僚聽有人說出這話來,吃驚的循著聲音看去,見是幾個訟師,隨即笑他是在吹牛說大話,之后又回頭繼續跟朋友喝酒了。
這訟師正色道:“怎么是說大話呢?給我三千兩銀子,我就教你。”
幕僚回去之后,便把這事當笑話說給了巡撫聽,哪知巡撫大人聽了十分高興,還讓幕僚去請那位訟師。
訟師來見巡撫,巡撫告訴他,只要他有辦法,三千兩銀子不是問題。訟師告訴巡撫,只要在奏犢中加上'參列前班,不遑后顧’八個字就行了。巡撫大人反復思考了許久,覺得訟師這辦法或許可行,于是立即寫了一道奏疏呈上。
不久之后,京師又傳下了一道旨,而這次卻是訓斥總督的。原來,總督、巡撫在朝賀時一般都是站在最前排,是不可能顧及到站在后面的一名小小知縣的,若是總督看到知縣失儀,則總督自己肯定也是失儀。后來,總督因失職被調到別處,巡撫與知縣的處罰也撤銷了。
訟師到底是訟師,腦子活辦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