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最早是一個明粉眼中的糟老頭子用這句話,吹捧崇禎的,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這句話被放到從朱棣以后的每一名明朝皇帝的身上,讓明朝皇帝形象瞬間爆棚,不只是高,大,全,就是放眼中華5000年文明,所有的皇帝加起來也不如明朝皇帝,明朝皇帝簡直是歷代皇帝的楷模,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呀。
今天就再和各位探討一下這句話。
第一、明朝特殊的歷史地位
明朝之前是元朝之后是清朝,而這兩個朝代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也就是說明朝是最后一個由漢民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這就讓很多有著漢民族情節的人對明朝情不自禁的偏愛,有意識的去美化、回避他的缺點,無限放大他的優點。
實際上明朝如同我國其他朝代一樣都是一脈相承,別無二致。他也和其他王朝一樣有光輝偉大的一面,為我國留下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劉伯溫的神機妙算,有鄭和的無敵艦隊,有于少保的精忠報國,有南戚北李的將壇雙星,有知行合一的王守仁,有嘗遍百草的李時珍,有理政謀國的張居正等一大批英雄豪杰,這也是很多人喜歡明朝的原因之一,但是不可否認明朝同樣也有他黑暗,無能一面。
如果說清朝入關剃發易服,大肆屠戮是永遠無法抹去的黑暗面的話那么明朝300年,東廠錦衣衛的特務統治和宦官專權,終明一朝從未斷絕,蒙古多次深入內陸,直逼北京城下,也是明朝無法掩蓋的黑暗歷史。
明朝最鼎盛的時期應該是,太祖、成祖、宣宗,明初這70余年,從明英宗開始,尤其是土木堡之變以后,明朝無論從武備還是國力都有了大幅衰弱,最明顯的就是內部由于土木堡一站明朝精英武將幾乎全部戰死,文官勢力極速抬頭,導致皇權受到了很大的制約,對武將進行打壓,導致明初那種,開疆擴土,建功立業的精神蕩然無存。
對于蒙古部落入侵,大量領土丟失最終導致明朝的國土有鼎盛時期的900萬,收縮至只包含兩京十三省在內的350萬。可以說明朝200年間一直在被迫或主動的放棄原有領土,明朝積極研發火器,其主原因也是由于土木堡之變后明朝士兵的戰斗力迅速下降從而難敵蒙古騎兵,必須研發火器,才有制衡蒙古騎兵的武器。
第二、文化宣傳導致的盲目跟從
其實明朝熱主要是近幾年隨著一部明朝的那些事兒的歷史通俗讀物的推出,才變得火爆異常,在此以前,明朝幾乎都快被黑的體無完膚了,簡直是歷史上最黑暗的王朝沒有之一。
在這個時候明朝的那些事兒打著為明朝正名的口號推出了,小編也通篇看過,確實寫的很不錯,足見作者功底及耗費的心力。但是,書中有些部分確實對明朝有美化之嫌,比如薩爾滸大戰真實的歷史明明是清朝將帥一心,布置得當,明朝內部將帥內斗屢次貽誤戰機,各自為戰,導致了被清軍大敗的結果,作者卻巧妙的回避了這一事實,讓人覺得明朝失敗事出有因,令人惋惜。由于一部書明朝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很多都是盲從心理在作怪。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上文提到的那個很壞的糟老頭子,提出不和親、不割地、不納貢、不賠款、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正是當年主講明亡清興60年的的清史專家閻崇年提出的,怎么樣沒有想到吧?
小編認為無論、元朝、明朝、清朝,都為我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歷史貢獻,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固然豪邁,但是有些時候不是光豪邁就能解決問題。我國歷史上的漢唐都有過和親、稱臣納貢的歷史,但是他們完成了漂亮的反擊,贏得了自己的尊嚴。相反如果看重的不是骨氣而是面子的話那么恐怕就會像明朝崇禎一樣失去了最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