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屬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一,下面便是篆刻的簡介:
篆刻,一種從古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的傳統藝術。 顧名思義,篆刻,是用篆書刻成的印章,是一種較為實用的藝術品。在春秋戰國到秦國統一之前,篆刻印章稱為“璽”。而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規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及以下臣民的私人用印統稱“印”。
篆刻的【篆】字,古作【瑑】,后來通行的書寫用具由玉或石演變成竹帛,篆字的形符,于是就把“玉”改成“竹”。其實在古代凡屬于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范圍,都可稱為“篆刻”。按照印文的凹凸,可分為白文印(陰刻、陰文)和朱文印(陽刻、陽文)。
篆刻,七分篆三分刻,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篆刻家的作品與刻字鋪師傅刻出的領工資用的印章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寫'的,講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計較章法篆法,而章法從根本上影響成品印的質量。
在2009年9月30日,“中國篆刻藝術”成功進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下面展示的這些作品,出自以為90后的年輕人之手,在成品之后,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付出呢?我想,恐怕是無人知曉了。
閑身
延年
抱樸
墨緣
平安
佛造像
南無阿彌陀佛
但求無愧于心
以上的作品中,您覺得有什么缺陷或者不足的地方,請您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