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醫療保障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于2019年8月20日發布《關于印發<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的通知》(醫保發〔2019〕46號)(《目錄》見文末),正式公布了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常規準入部分的藥品名單,并擬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目錄。本次《目錄》由5個部分組成,分別為凡例、西藥部分、中成藥部分、協議期內談判藥品部分、中藥飲片部分。(索取excel2019版醫保目錄,請后臺回復“醫保目錄”)
本次藥品目錄調整是國家醫保局成立后首次全面調整,也是自2000年第一版藥品目錄以來對原有目錄品種的一次全面梳理。國家醫保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堅持“千方百計保基本、始終堅持可持續”的根本原則,根據醫療保險制度要求、社會經濟水平、臨床用藥實際發展變化等因素,確定了“突出重點、補齊短板、優化結構、鼓勵創新”的調整思路,優先考慮國家基本藥物、癌癥及罕見病等重大疾病治療用藥、慢性病用藥、兒童用藥、急救搶救用藥等。專家一致認為,通過調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實現了藥品“有進有出”,基金支出“騰籠換鳥”。目錄內藥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管理更加嚴格規范,用藥保障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
從常規準入的品種看,調整前后藥品數量變化不大,但調出、調入的品種數量較多,藥品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本次發布的常規準入部分共2643個藥品,包括西藥1322個、中成藥1321個(含民族藥93個);中藥飲片采用準入法管理,共納入892個[1]。
常規準入的藥品,中西藥基本平衡,甲類藥品數量適當增加。目錄中收載甲類藥品640個,其中西藥398個,中成藥242個[2];乙類藥品2003個,其中西藥924個,中成藥1079個。
為更好地滿足臨床合理用藥需求,這次目錄調整常規準入部分共新增了148個品種。其中,西藥47個,中成藥101個。新增藥品覆蓋了要優先考慮的國家基本藥物、癌癥及罕見病等重大疾病治療用藥、慢性病用藥、兒童用藥等,其中通過常規準入新增重大疾病治療用藥5個,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藥36個,兒童用藥38個,絕大部分國家基本藥物通過常規準入或被納入擬談判藥品名單,并將74個基本藥物由乙類調整為甲類[3]。另外,上述領域的一些藥品,特別是癌癥、罕見病等用藥主要被列入擬談判名單,下一步經過談判就價格達成一致的,將按規定納入目錄范圍。
品種調出方面,此次共調出150個品種,主要是一些臨床價值不高,存在明顯終端濫用,或者有更好替代品的品種。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調整將6月份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關于印發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化藥及生物制品)的通知》所涉及的20個品種全部調出[4]。我們認為,此舉雖然會對部分藥企造成影響,但也有利于醫保資金的進一步“騰籠換鳥”,為調入更多療效確切、具備高臨床價值的藥品騰出空間。
第一批20個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
除了常規目錄,依據專家評審和投票結果,還初步確定了128個擬談判藥品品種,為臨床價值較高但價格相對較貴的獨家品種。包括109個西藥和19個中成藥[5]。但該目錄尚未完全公開,僅公開了48個(西藥43個,中成藥5個)價格已談好的品種,另外80個品種尚未透露。主要涉及癌癥、罕見病等重大疾病用藥,以及丙肝、乙肝、高血壓、糖尿病等急救救命藥物和慢性病常用藥。許多產品為近年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的新藥,其中不乏重磅創新藥。預計下一步醫保局將依照醫保管理專家的評估,在充分考量藥物經濟學的基礎上,與相關企業開展談判確定支付標準,將談判成功的品種納入目錄。已納入48個談判成功品種如下:
下一步將按程序征求擬談判藥品企業意愿,組織企業按要求提供材料,由測算專家進行藥物經濟學和基金承受能力評估,確定談判底線,由談判專家與企業談判,形成雙方認可的全國統一的支付標準后,按程序納入目錄范圍,以確保基金安全,但是由于本次談判的品種比較多,對基金的影響很大,對本次談判的成功率,不做要求。
對于2017年談判準入的、協議將于2019年底到期且目前尚無仿制藥上市的31個藥品的續約談判,將與128個擬談判藥品的準入談判同步進行。
明確地方權限,強化醫保落實。本次醫保局明確了地方的權限,要求各地應嚴格執行醫保目錄,不得自行制定目錄或用變通的方法增加目錄內藥品,也不得自行調整目錄內藥品的限定支付范圍。對于原省級藥品目錄內按規定調增的乙類藥品,應在3年內逐步消化。消化過程中,各省應優先將納入國家重點監控范圍的藥品調整出支付范圍。
參考資料:
[1] [2] [3]《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解讀》,國家醫療保障局網站
[4] [5]《國家醫療保障局召開媒體吹風會介紹2019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情況》,國家醫療保障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