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8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長江三角洲地區包括江浙滬“兩省一市”,2010年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明確長三角地區包括江浙滬的16個城市為核心區,201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進一步將長三角地區擴容到“三省一市”,即江浙滬皖的26個城市。2019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包含滬蘇浙皖區域內27個城市,著重強化區域協調、科技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互聯、生態環境共保、公共服務共享、一體化發展機制探索,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
與同為國家戰略的粵港澳大灣區相比,兩者發展既有共同之處,也逐漸展現出各自的優勢和特點:
1、從發展目標看,長三角在城鄉發展、科技研發、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等提出了定量目標,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發展上僅作出了總體規劃的定性目標;
2、從規模體量看,長三角的城市和人口數量是大灣區的2倍還多,面積則接近大灣區的4倍;
3、從經濟數據看,2019年長三角地區GDP總量超過21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23%,差不多五分之一,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超過10萬億,接近全國13%的經濟總量。
作為整個長三角的龍頭城市,上海在長三角發揮著科創引領作用。從經濟發展看,2019年GDP從3萬億向4萬億邁進,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70%以上,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居全國第一,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接近三分之一。從發展路徑看,上海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五個中心”,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已初步形成。從內生動能看,產業轉向中高端,中國芯、創新藥、智能造、未來車、藍天夢等先進制造業不斷壯大,生物醫藥研發創新能力領跑全國,工業機器人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機器人產業集群;而上海自貿區新片區向著更加“特殊”“開放”發展,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成立首個離岸孵化基地。上海正逐漸成為集聚全球創新資源的“強磁場”,成為創新成果的“原產地”。
杭州在融合“中華文明圣地”與“數字經濟第一城”的雙重功能基礎上,借力亞運會東風,重點建設“錢塘新區、世界文化遺產群落、湘湖與三角匯流區域未來城市試驗區、城西科創大走廊”四大平臺;在數字經濟領域,杭州已經領先其他城市一個身位,在布局世界級數字產業集群、推動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和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等多個方面,都引領著長三角數字經濟發展路徑的探索;而在互聯網整體發展放緩的趨勢下,工業互聯網、“城市大腦”、5G人工智能(AI)逐漸形成新的經濟動能,之江實驗室、西湖大學、阿里達摩院等高能級科創平臺取得成效,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啟動建設,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聯動創新區在杭州設立,圍繞建設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特色的數字自貿區,大力發展智慧城市,這些變化從產業到生活,標注著數字經濟正在全面改造杭州這座魅力城市。
寧波依港而立、因港而興,作為義甬舟大通道建設的核心區域,寧波為推動區域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顯著貢獻。尤其是發展壯大國際貿易,在國際貿易形勢越發復雜下,寧波加快發展海鐵陸空多式聯運,推進寧波國際航空物流基地建設,發揮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示范作用,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外貿出口占全國份額繼續提高,進出口貿易保持兩位數增長。在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后,寧波將增量目標錨定在打造“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上,在轉型升級進程中,以傳統制造業智能化改造為主攻方向,采用智造升級、創新發展、集群培育等模式,在全國率先建立起門類齊全的現代制造體系,形成先進制造業與國際貿易相輔相成、互促共進的發展格局,引領寧波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作為全國科教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南京集聚了為數眾多的科研院校和科技研發平臺,具有豐富的創新資源,“創新名城”建設取得新突破,2019年南京凈增高新技術企業超過900家,高新技術產業總量已突破1萬億元,打造“科創企業森林”;科技產業鼓勵政策取得新成效,2019年獎勵惠及人才是2018年的13倍,獎勵資金是2018年的10倍。同時,南京在創新產業建設中,強化基礎創新與應用創新并舉,一方面,以紫金山實驗室、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為代表的一大批國家級科學中心快步建設,另一方面,大力打造城市“硅巷”,強化都市創新氛圍。抓住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機遇的南京,如今已擺脫科教資源無法轉化為創新動能的“隱痛”,成為直通全球創新最活躍的地區,未來的南京,正逐步回歸其“六朝古都、江南首府”的核心歷史地位,并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目標穩步邁進。
蘇州不僅是蘇中-蘇南的一個中心區,還是長三角重要鐵路樞紐,處于聯系滬、浙北、蘇錫常-寧、蘇中的跨省十字通道中心。依托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蘇州一度成為外資的首選地。但自2012年以來,蘇州利用外資規模收縮,蘇州開始步入以完善產業鏈條、擴大集群規模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道路。當前,蘇州重點在關鍵技術控制力、產業集群帶動力、產業鏈條整合力、信息化引領力、行業標準主導力等五個提升上實現突破,加快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支持企業以技術優勢和自主知識產權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加快打造高端裝備、新型顯示、高端紡織等10個千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啟動建設蘇州(相城)中日智能制造創新產業園,大力培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助力蘇州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在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競爭中,合肥從南京、武漢、西安等一眾科教重城中脫穎而出,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后第三個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城市。合肥重點推動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國際大科學工程,加速推進聯合實驗室、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布局搭建一批科大訊飛等成立類腦智能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工程實驗室,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國家智能語音創新中心,開工建設合肥超算中心。推進能源領域聚變堆園區和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建設,加快健康領域離子醫學中心建設,加快環境領域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等預研,創建中國(合肥)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中心落戶和建設推動合肥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的原始創新,實現了合肥從“被質疑”到“被期待”的華麗轉身。
- END-
東灘顧問隆重推出新經濟領域系列《產業內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