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秋高氣爽,由西泠印社、桐鄉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海寧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君匋藝術院、錢君匋藝術研究館承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西山雅集·金石銘史——錢君匋《長征印譜》品鑒、研討系列活動”在萬馬奔騰海寧潮的錢君匋藝術研究館舉行。 展覽現場 今年同時也是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85周年,已故西泠印社原副社長、著名金石書畫家錢君匋61年前獨辟蹊徑,用鐵筆“金石銘史”的《長征印譜》被錢君匋家鄉演繹展示。 展覽現場 1979年版《長征印譜》 1960年,錢君匋根據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中的第二輯和附錄的內容選取紅軍長征經過的城市關隘、名山大川為創作題材,按照征途所經歷的年月為序著手創作,邊款用短語點出地名地位、意義及英雄事跡等,共計100方印章,1962年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此后,錢君匋又在初版的基礎上,對61方印章修改重刻,1979年修訂版的《長征印譜》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錢君匋對這部講政治、講藝術的革命印譜前后傾注了近20年的心血,精益求精,含情脈脈,至今仍熠熠生輝,為世人贊嘆敬仰!80歲的西泠印社社員、浙江博物館原副館長鮑復興品鑒研討時認為錢君匋的這部印譜首開紅色主題系列創作的先河,意義重大,而且“又紅又專”,是內容形式結合完美的時代性印譜。錢君匋嫡系弟子、西泠印社社員陳輝開幕式上表示:“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以長征地名篆刻成譜是恩師的一大創意,從形式到內容新穎別致,可以說是長征宣言書的索引,我由衷地佩服先生的巧思與嚴謹。40年前我曾將原石向恩師借拓了一部印譜,在揣摹與鈐拓之中既學到了思師的精彩篆刻技藝,又上了一堂中國共產黨的黨史教育,今天見到了這一方方的原印尤如故人重逢,激動無比,感謝(桐鄉)君匋藝術院與(海寧)錢君匋藝術研究館對這次活動的精心籌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藝術工作者的責任,前輩為我們作出了傍樣,在新的長征途中,愿我們的祖國更美好。” 展覽現場
作品修改對比稿
展覽展出的這100方紅色印跡,不僅僅是紅軍長征的縮影,更是作為風格多元多樣的錢君匋篆刻藝術的精彩亮相,其中好多印面邊款重新刻制或者修改添加,突顯錢君匋聰明之外的智慧、膽魄與勤奮。“長征”的篆刻從古璽、漢印、南北朝鑿印、唐宋疊篆印、元押再到明清流派印、碑帖簡牘文字取法應有盡有,滿白細朱,信手拈來,草書邊款尤堪叫絕,把錢君匋篆刻天賦中融匯貫通的高強本領展露無疑。如果錢君匋屬于單一面目的篆刻家,《長征印譜》的豐富性則將大打折扣,也就不合錢君匋的“口味風格”了。
原印
“金石銘史”——該展覽把紅軍長征路線圖以圖片文字配套的展示效果相輔助,增加了“長征印譜”的畫面感和觀眾的形象認識, 亦是非常新穎的“印外求印”,唯一比較遺憾的是沒有出版完整的作品圖錄。
學術研討會
讀錢君匋《長征印譜》
文丨鮑復興
今年是我們國家充滿紅色喜慶的一年,七月一日我們隆重慶祝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10月我們將迎來國慶節和中國工農紅年長征勝利會師的85周年,在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里,舉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 西山雅集,金石銘史——錢君匋《長征印譜》品鑒研討系列活動”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文化活動。通過對錢老的《長征印譜》的品鑒研討,回顧偉大的長征留下的敢于勝利、不屈不撓、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從這一印譜的藝術作品中,體會到錢老對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這一壯舉的無比景仰,對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的無比熱愛和他在篆刻藝術上的敢于創新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一
《長征印譜》是錢君匋先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創作的篆刻作品集,距今已60年。它于1962年7月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我們從歷史的時間軸上來看,這時還是年輕的新中國初創時期,黨為繁榮文藝,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的文藝方針,號召藝術家們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作為一個從舊社會過來的藝術家,能夠選擇這樣一個革命歷史題材進行篆刻創作,無疑是在這一方針指導感召下的一種大膽創新。他在1961年2月的印譜后記中說“關于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歷史史跡,以文學或者繪畫、音樂來表現的,已經先后出現了。這樣偉大的題材,要以具有特殊傳統的篆刻藝術來表現,是否適合,也還沒有把握。我之所以不敢藏拙,一來表過我個人對黨和毛主席的無比崇敬,二來借此作為學習傳統藝術的實踐,希望拋磚引玉,在藝術的園地中格外燦爛芬芳。” 這是一冊現代革命歷史題材的篆刻專集,錢老的愛國愛黨、熱愛毛主席的拳拳之心,敢于創新、勇于探索的藝術之創造膽識都在這冊印譜中淋漓盡致的得到了體現。
正是因為這冊印譜的題材和藝術型式的創新,得到了當時文化藝術界領導和同仁的肯定和好評,著名學者、書法家沈尹默題寫了《長征印譜》書名,時任文化部部長的沈雁冰(茅盾)為印譜耑頁題“長征印譜”四字,錢君匋的老師豐子愷題詩“長征神圣地,印譜永流傳。此是蔚然石,紀功億萬年。”同為篆刻家、書法家的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用篆書題寫浣沙溪詞一首以賀:“革命從來不怕難,長征萬里越千山,長留壯績在人間。鴻爪雪泥今眡昔,發場蹈厲后承前,遺蹤入印者誰錢”。當年印譜出版發行1000冊,京、滬兩地就一下售罊,《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刊選了一些印章作了專門介紹。
由于創作這冊印譜時,錢君匋是上海咅樂出版社編審,工作和社會活動較多,利用業余時間刻成,因此有的印章難免有不完美的地方,過了三四年,他將部分不滿意的作品進行重刻,希望重版時調整,但后來因為“文化大革命”就擱下了。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的1979年,17年后這本印譜才得以重版,錢君匋在重版時仔細推敲,將原一百方印中的44方進行了重刻,可見他嚴肅認真、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
我們站在今天去看這冊60年前創作的《長征印譜》,我認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冊由篆刻家以一已之力,獨立創作(非幾人合作創作)的以革命歷史題材為篆刻內容的印譜。錢君匋自已對此印譜亦十分看重,說:“《長征印譜》以組印形式,乃刻印家之首創形式也”。當時的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長,魯迅學生、錢君匋的老友作家許欽文稱贊這是錢君匋“見識高遠的表現”,他還說:“內容決定形式,《長征印譜》的政治性是夠強的,篆刻的藝術性也很美,《長征印譜》在印學中不愧為一部杰作”。它在當時開創了篆刻這門中國古老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古為今用,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先例。以現今流行說法,我認為錢君匋是“紅色題材”篆刻的首創者,《長征印譜》是“紅色題材”印譜開歷史先河的笫一冊印譜,這部印譜的確是印學中的杰作,它在中國當代篆刻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獨特的歷史地位不能缺失。
因此《長征印譜》需要我們后人對它進行認真深入的研討,這也是今天的西山雅集的不凡意義。
二
《長征印譜》始刻于1960年7月,至1961年10月刻竣,共一百方,以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所途經的城鎮關隘、名山大川、大江大河為題材,按征途所經過的年月編次,這一百方印章的印面藝術創作,形式多樣,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真可謂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錢君匋先生的篆刻,追本溯源出自戰國到秦代璽印和兩漢六朝印章,又從明清流派印及近代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大師的作品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因此他的印章,有趙之謙的靈動飄逸,吳昌碩的渾厚樸茂,黃牧甫的清雋平正,又有秦漢璽印的古樸蒼拙,在傳統的基礎上自出新意,變化多姿,形成了自已獨特的風格。我們細細品鑒《長征印譜》》的每一方作品,更可深刻領略錢君匋獨具匠心的風格特色和他不斷創新的藝術追求。
《長征印譜》以周秦和兩漢璽印鳳格為主基調,又融合了趙、吳、黃三家的特色,使這冊印譜呈現了高古、渾樸、端莊、典雅的氣息,傳遞了錢君匋篆刻作品豐富多彩又具有時代特色,個人風貌的特色。如“瑞金”、“大渡河”等漢滿白文印,端莊豐滿,“北盤江”、“茅臺”等印布白留紅,精心推敲,形成強力對比。古璽印鳳格的“臨武”、“巧家”“寧遠”等,如雜其戰國秦代璽印中,將難辨今古。而“遵義”、“打鼓山”等印,在點線塊面的變化,屈伸穿插,大塊留白等章法布局上,可謂匠心獨具,奇崛多姿。
《長征印譜》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錢君匋對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三家印風的吸收融化,如“藍山”、“綏陽”的靈動,“瀟水”的樸茂,“道州”、“錦屏”,、“劍河”的雋峻勁挺,平直方正等,可體味趙、吳、黃三家之神韻,又化為錢君匋自已的那種雅致逸秀,端凝沉著的風格。
為了使印譜在觀賞上有更多的新意,錢君匋在印面的形式上也“費盡心機”,突破了傳統的方和矩型,參以圓、長腰。二連環、三連環、曲尺等異形印,如“巴拉河”、“定番”、“紫云”、“西呂”“大金川”等。還將漢印中的圖案裝飾、四靈肖形印等與印文有機結合,如“宜章”、“黎平”、“烏江”、“金沙”、“猛虎崗”等等,讓人感覺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在字法上,《長征印譜》選用的入印文字以金文大篆和小篆為主外,還選用了一些其它書體入印,使印譜在賞讀審美上給人以有別于傳統印譜的豐富多彩,這也是錢君匋的大膽創新。即便在篆書的運用中,他也極盡變化,如“嘉禾”一印用甲骨文,“貞豐”印用鳥蟲篆,“夢筆山”又將漢金文掛腳篆入印,“婁山關”用的是九疊文,“湄縣”用吳天發神讖碑等。他還嘗試用隸書入印,“會澤”一印有漢《石門銘》的隸意,又酷如殘碑斷碣。而“霑益”印是用《爨寶子碑》筆法,“車克基”印似北魏《始平公造象》之風采,“寶興”一印用草書入印,粗粗一看以為是元花押印。這些書體在印譜中的運用,讓人感到真是妙不可言!這是錢君匋在篆刻藝術上的探索,也正是由于他在書法上的深厚的功底及精深造詣,才能在篆刻中如此揮灑如自的運用,創造出篆刻的全新面貌。
三
《長征印譜》中的邊款刻制,錢君匋推陳出新,以多種書體和刀法,充分施展了他在邊款藝術上獨自一幟的新面貌。
《長征印譜》的每方印的下方都有印文的釋要,以言簡意駭的文字,或一面,或二至四面刻于款跋之中。各印邊款內容都是錢君匋根據當時人民出版社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中《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圖》所載,按該書附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概述》,作了文字上提練剪裁而成,字數長者過半百,短者僅幾字。錢君匋在《長征印譜》的后記中不無遺憾地說:“因為石面狹小,客觀上存在著限制,所以不能暢敘所有的英雄事跡,只能擷其重點,以短語出之,這是篆刻藝術和其他藝術不同之處”。這些邊款文字“在創作過程中,我深刻地受到一次革命傳統的教育,在思想上獲得了很大的收獲”,這也是錢君匋自覺學習紅軍長征偉大革命精神的一次思想洗禮,這對一個從舊社會過來的藝術家的他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長征印譜》中的邊款有陽刻、陰刻、單刀、雙刀,行、楷、隸、篆、草各體皆備,大大地拓展的邊款的表現力和審美情趣,使邊款藝術呈現了多姿多彩,美不勝收的全新局面,這也是錢君匋在邊款藝術上的創造性貢獻。如:“寧遠”、“錦屏”等印邊款猶如碑碣,古拙樸茂;“茅臺”、“草地”等印單刀邊款似晉人小楷,雅秀精致;“夾金山”、“尋甸”邊款以草書單刀刻出,有似懷素狂草,一氣呵成,痛快淋漓;“大庾”、“大渡河”、“打鼓山”等印的簡牘書法邊款,刀法凌厲,輕松自然;“蘆山”的小篆陽文邊款細縷精雕,婀娜多姿。最精彩的是“婁山關”印的邊款把毛主席的整首《憶秦娥 婁山關》詞,用草書刻在二個印邊上,洋洋灑灑,徐疾有度;“六盤山”印的邊款用隸書把毛主席《清平樂 六盤山》全部刻在二個印邊上,長短錯落,天趣生動。錢君匋用長跋邊款表達他對毛主席無限敬仰和無比熱愛的赤誠之心。
錢君匋用刀嫻熟,邊款刻制過程中運刀如筆,在這寸方天地的印邊上波折收送,頓挫緩疾,剛柔并濟,使《長征印譜》的邊款充滿了書法的藝術氣息,成為相映成輝的佳作。印章的邊款是篆刻藝術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說篆刻藝術是我國文化遺產的一朵奇葩,那么印章邊款就是陪襯鮮花的綠葉,兩者不可缺一,共同造就了《長征印譜》這一完美的“紅色題材”印譜。
錢君匋在篆刻藝術上的創新精神和不懈的追求,為發揚光大我國的這一門古老的藝術作出的貢獻,將永遠激勵我們后人。正如豐子愷先生對他的評價:“君匋于斯道,揣摩有年,印譜斐然成章,其中剛柔濃纖,各盡其妙。當藝術珍重民族形式之時,君匋能專精于我國所特有之金石,實大有貢獻于人民也。”
2021年9月16日于杭州西溪三西堂
▼點擊下圖訂閱2022年《美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