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濂自白】
十三年前的2008年,我曾一度對中國畫的教學改革傾注了許多精力。當時已有書法、篆刻兩項高等教育的科研成果。而從小學習海派中國山水花鳥畫的經驗,從而對“中國畫”大學本科專業教學,究竟應該是何一種理想狀態和它內含的邏輯程序設置,有了一些初步的判斷,但真正“入港”,卻是依靠進入美院才有體察領悟的。當時也僅僅是有想法而未成輪廓。于是,著手以古代經典名作為依據,先編了一部《國畫形式美學的展開一一一大學中國畫藝術形式與技巧的專業訓練系統》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又寫了一篇長篇論文《中國畫形式語言探索的若干問題一一一關于“教學的/中國畫”的改革理念與它的學術基點》。特別提出:“教學的/中國畫”,與“創作的/中國畫”兩者有著立場視角之不同,文章發表于當年新創辦的《文化藝術研究》2008年7月第1卷第1期。后來工作一忙,此事就擱置下來,再未延續這一話題,此事我也漸漸遺忘了。
2021年9月,有暇以三日間重新整理辦公室,忽然發現還有一份當時手寫的舊稿。請同學查找當時的發表情況,才找到了原始論文發表頁面、出版原書和論文文本。飛鴻踏雪泥,亦足以勾起一段“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惆悵心緒。歲月蹉跎,當年昂揚奮發的學術激情,漸而成了穩健甚至趨于保守?捫心自問:現在還有這種學術上基于科研創新的、對未知世界的““征服欲”否?
感受當時的激揚文字,對照當下,當須更自惕自勵,是為記。
01
當年的論文發表頁面
02
原論文手稿樣式
“白頭宮女閑坐說玄宗”的感覺,好陳舊啊!不過仍然是當時真實的記錄。
03
以此為綱領的著作《國畫形式美學的展開一一大學中國畫藝術形式與技巧的專業訓練系統》書樣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最近在年底之前將要重版。
04
論文原文刊載
中國畫形式語言探索的若干問題
——關于“教學的”“中國畫”的改革理念與它的學術基點
陳振濂
2021
Sep.20
【畫石重墨法】
花鳥畫寫意必配奇石。點厾揮灑,縱橫肆意中作石;亦重潑墨塗抹,以見筆法節奏。?叔(趙)、缶翁(吳)、芝堂(齊)諸家均如此也。近作大幅花鳥十數品,乃感自揚州八怪以來,作石已成常格。遂欲以“新試”易其“舊貌”。或以賓虹翁之積墨、破墨、宿墨之法,為單筆花鳥作襯。亦即以輕逸瀟散,濟以厚重渾成;或可有新技新境耶?
辛丑中秋日,陳振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