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禮,起于中國古代婚禮程序之一,又稱訂親財禮、聘禮、聘財等。
中國自古以來婚姻的締結,就有男方在婚姻約定初步達成時向女方贈送聘金、聘禮的習俗,這種聘金、聘禮俗稱“彩禮”。
彩禮在普通理解中,尤指婚戀中男方給女方的聘禮或禮金。在今天的互聯網中,還指朋友之間互贈彩票、祝福的一種行為。有些地方習俗稱為納征,征是成功的意思,即送彩禮之后,婚約正式締結,一般不得反悔。若有反悔時,若女方反悔,彩禮退還男方的;若男方反悔,則彩禮不退還。彩禮表示女子的身價,有的地區和民族直稱為身價禮。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彩禮的多少,要由女方家的要求和男方家的經濟狀況而定。
農村彩禮習俗多,一個叫“三斤三兩”:一百元人民幣的重量,在二十萬人民幣左右,,一個叫“萬紫千紅”:一千張一百元人民幣,一萬張五元人民幣,這是很多農村地方流行的習俗,拍不出三斤三兩免談。
我沒要彩禮。
我婆婆和我媽媽見面,問我媽媽要多少彩禮。我媽媽知道我婆婆沒錢,就說不要了。房子兩個孩子婚后慢慢攢錢買。我家給15萬現金和一輛車作為陪嫁。別的就不要求了。對我女兒好是最重要的。
后來我婆婆來我家提親,拿了茶煙酒等,還拿了10萬的一張卡,要給我家,說是彩禮。說家里湊了10萬給兒子娶媳婦。房子以后只能靠兩個年輕人自己買了.就說了家里太苦難之類的話.我媽媽說不要這錢。讓我婆婆自己留著花。說歲數大了,老人必須留著壓箱底的錢。小兩口都有能力過得好比什么都重要。
最后我婆婆就把錢給我老公了。
婚后我們也慢慢買房子了,也有孩子了,我婆婆對我特別疼愛。從不讓我下廚房,不讓我做家務。我們還很愛聊天。家里的活兒寧可讓我老公做,也不讓我做。當然我老公也不讓我做。生孩子宮縮時很疼,我婆婆一直摟著我,給我擦汗給我喂水。結婚這么多年了,婆婆和我們住在一起,我覺得我過得很幸福。
我親妹妹也沒要彩禮,沒要房,沒要車。也是跟我一樣的陪嫁。但她就被婆家輕視。
她婆婆特愛挑撥小夫妻關系。
一天天總愛叨叨(跟鄰居,跟老家人叨叨):我兒子有本事娶個媳婦都是媳婦倒貼錢,我們什么也不給,女人倒貼這么多陪嫁有什么用,家務做的也不好,又不會討好老人。
我妹夫總跟他媽媽說:媽媽我結婚,您什么也不出就完了,就別到處說了。我媳婦一家都沒嫌棄過咱,你沒事到處說,不覺得咱家很丟人嗎?
她婆婆也總愛在兒子面前說媳婦不好。例如,媳婦又瘦又白肯定不好生孩子之類的話。或者說夢中我妹妹欺負她了之類的話。弄的妹夫總是很生氣。
但我妹夫超愛我妹妹,總因為他媽媽叨叨這些跟自己媽媽講理,之后也不讓自己媽媽住自己的小家了,一年就過年見面,以免發生事端。現在結婚8年多了,倆兒子,小兩口一起帶孩子,偶爾我媽媽接短兒(例如兩個兒子一起病的時候)。他倆雖然很辛苦,感情還跟熱戀一樣,特別幸福。婚后兩個人已經買了三套房了。其實男人在家庭的角色很重要,如果被婆家人輕視,只要男人重視自己媳婦,兩個人同心協力,婚姻依然會很幸福。
坐標北京邊上的那個城市,我家是土著。我老公和我妹夫都是外地的,都是從家鄉考出來,在這座城市上學工作。這里房價不低,所以婚前都沒買房子。我媽媽都不要彩禮不要求房車,就要求男生人品好,有生存能力,對我倆好。我倆幸福比什么都重要。
我和妹妹對情感需求相當高,婚姻里必須有愛,并且要能感受到愛的很深。
大家都說我父母很開明,其實我和妹妹都在走父母走過的路。
我爸爸家里窮,我媽媽家里很富。他們結婚我爸爸就出了10平米的房子。我姥爺給了50平米的房子。他們換到一起,換成了60多平米的房子作為婚房。他們也沒婚禮沒彩禮。但是家具,自行車,電視都是我媽媽家出的。我媽媽家就看上我爸爸有才,對我媽媽好,以后也有能力對我媽媽好,就結婚了。我爸爸也確實很有能力,所以我家一直過得比較富裕。他們覺得男人只要有能力,發展潛力就會相當大。所以看女婿重人品,重能力。
我爸媽看人很準,我爸媽沒看上的,他們也不開明。他們會建議分手。他們看上的男孩,他們會很支持。
我妹夫和我丈夫,我爸媽一眼就能看出他們絕對不會讓我和妹妹過苦日子。但我爸媽確實覺得妹夫家人的人品差一些,當時也跟我妹妹說了,說妹夫思想很獨立,他的家庭不會對他們的婚姻產生多大影響,所以也同意結婚了。
我妹夫跟我妹妹結婚時一個月賺3000,我妹妹一個月7000。現在我妹夫一個月收入3-4萬。我妹妹一個月1-2萬。(他們工工資都沒多少,主要是外快錢)我妹夫依然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我老公沒有我妹夫賺的多,但是也足夠讓我們過上沒有什么經濟壓力的生活。
有些女孩認為,必須要在愛情和面包之間做出選擇。不要彩禮就等于不要面包了。其實不是。婚姻既要有愛情也要有面包。愛情是必須。只要感情好,兩個人又有能力,面包可以同心協力的一起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