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喜樂小語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長沙藥解》云黃芪:“善達皮腠,專通肌表”,說明了黃芪作為引經藥,在皮膚病的治療中有重要作用。
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病毒潛伏于體內,在免疫力低下時被再次激活,皮膚出現紅斑、水皰,同時神經節被侵犯,產生神經痛。
帶狀皰疹屬于中醫典籍“蛇串瘡”“腰纏火丹”等范疇。
各代醫家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各有不同,《諸病源候論·甑帶瘡》記載為:“甑帶瘡者,繞腰生。此亦風濕搏血氣所生。”
巢元方認為是風濕邪氣侵襲,搏結于氣血而致。
帶狀皰疹在老年人中發病率更高,并且后遺神經痛的出現頻率也與患者年齡呈正相關。
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臟腑功能低下,氣血津液不足,正氣相對虧虛。
而病久傷氣,又加重了氣虛的表現,可能出現氣短、乏力等癥狀。
老人素體本虛,又受邪氣損害,治療應注重補其虛損。
大劑量的黃芪治療本病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益氣扶正,助祛除病毒邪氣。
第二是防止久病傷氣,此時使用黃芪能夠縮短病程,使疾病向愈。
第三是黃芪與其他行氣活血藥物同用,祛瘀而不傷正。
病毒邪氣侵襲,傷及氣血,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此為不通則痛。
針對氣滯血瘀者,大劑量黃芪能夠行滯通痹,使氣血運行順暢。
患者素有氣虛,或疾病久治不愈,病久氣血俱虛,不能濡養腠理肌肉,此為不榮則痛。
氣血俱虛者,黃芪能夠補氣以助生血,濡潤腠理皮膚,使疼痛得減。
在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黃芪多適用于肺脾氣虛證,取其補虛、扶正的作用。
舉一個案例楊某,女,76歲,主訴:左脅肋部紅斑、水皰伴疼痛1個月。
1個月前勞累后左脅肋部出現紅斑、水皰,伴有疼痛,后皰疹逐漸結痂、消退,局部皮膚疼痛。
舌暗紅,苔薄白,脈澀。
西醫診斷: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中醫診斷:蛇串瘡,氣滯血瘀證。
處方:生黃芪50g, 生地黃30g, 桃仁10g, 紅花10g, 當歸10g, 蜜甘草6g, 炒白芍30g, 柴胡10g, 枳實10g, 高良姜9g, 醋香附12g, 蓽茇6g, 小茴香6g, 醋延胡索20g, 姜黃9g, 丹參30g, 焦山楂15g。
7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一周后,患者自訴疼痛緩解,疼痛時間較前減少,舌暗紅,苔薄白,脈澀。
守前方7劑,煎服法同前。2周后隨訪,患者疼痛基本消失,病情無反復。
患者老年女性,素體正氣虧虛,病毒侵襲后正氣不能勝邪,發為皮疹。
邪氣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局部疼痛,結合舌脈,辨證為氣滯血瘀證,治以行氣化瘀、通脈止痛之法。
重用黃芪,取其益氣托毒、行滯通痹、扶正祛邪功效,氣機通暢則疼痛緩解。
方中以黃芪為君藥,氣能生血,故黃芪與當歸、白芍合用能夠補氣生血。
氣能行血,與桃仁、紅花、當歸、丹參等活血藥物同用,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
與枳實、香附、延胡索、小茴香、姜黃等行氣藥物合用,能夠理氣活血。
黃芪可助柴胡升發陽氣,透邪外出;氣屬陽,大劑量黃芪也有補陽功效,與高良姜、蓽茇、小茴香合用,溫通止痛。
臨床應用應注意見效即止,疼痛緩解后就停用黃芪,以防補陽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