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失調的三種證型,建議收藏!
肝脾失調是指肝脾兩臟功能失去調節平衡引起的一系列癥狀而言。肝屬木,脾屬土,木能疏土,若忿怒悒郁傷肝,憂愁思慮則傷脾,肝脾不和,土木氣郁,可出現木郁陷土之證;木賴土培,若土虛木乘,可致肝強脾弱;若肝失疏泄,脾失運化,肝脾失調,又可見肝郁脾虛血少之證,證候不同,論治有別,現分述如下。
1、肝氣克脾
癥狀:脅腹皆脹,四肢無力,飲食不振,食后脹滿,大便不成形,脈弦無力,舌淡苔白。
證候分析:肝氣犯脾,常見于脾氣先虛而后肝乘。本證因脾氣先虛而不運,故腹脹食減,四肢無力等癥叢生。脈弦主肝病,脈軟無力主脾虛,舌淡苔白亦是脾虛之候。
治法:疏肝健脾。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
方義: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補中氣之虛,半夏、生姜、陳皮、砂仁、木香調和脾胃之氣。
2、肝強脾弱
肝病過程中,肝氣橫逆而克犯脾土,即所謂“實則乘其所勝,或反悔其所不勝”,與前述的脾虛肝克證治不同。前者以脾虛為主,本證是以肝實為急。
癥狀:脘腹脹痛,泄瀉,痛則欲便,便則痛減,脈弦見之右關。
證候分析:痛瀉是本證的一個辨證眼目,《醫方考》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郁,故令痛瀉。”右關候脾,弦為肝氣過強,因肝實克脾,故肝脈見于脾部。
治法:抑木扶土。
方藥:痛瀉要方。(《劉草窗方》)
方義:方中以白芍酸收平肝緩急,防風辛散疏肝緩脾,陳皮理氣和中,三藥合用,重在抑肝木之橫逆,配白術健脾以扶土,是以有抑木扶土的作用。
3、肝郁脾虛血少
癥狀:胸脅脹滿,頭痛目眩,口燥咽干,食少,婦女月經不調,舌淡而干瘦,脈虛弦。
證候分析:肝失疏泄,則胸脅脹滿疼痛;木不疏土,則食少;肝血不足,則口燥咽干;頭痛目眩,婦女月經不調,脈虛弦,乃肝脾兩虛之象。
治法:疏肝理脾養血。
方藥:逍遙散。(《和劑局方》)
方義:方中以柴胡疏肝,當歸、白芍養肝,白術、甘草、茯苓培中,煨姜、薄荷少許同煎,意取舒郁和中。
#健康明星計劃# 本內容僅為用藥科普常識,不能作為自行用藥參考,用藥需先辯證,不建議自己盲目試藥,體質不同,用藥也大不相同,建議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