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說,其實每個孩子天生對學習都是充滿興趣的,您信嗎?
我說出這句話是有證據的。您可以回憶一下哈,您家孩子小的時候,三四個月大的時候,不睡覺的時候,是不是睜大眼睛到處瞄,有些孩子甚至有明顯的喜歡出去不喜歡呆家里的表現;到七八個月大的時候,會坐會爬了,是不是滿屋子轉,沒有個停的時候;再大點,會走路了,更是到處犄角旮旯地翻,不厭其煩······他們在干嘛呢?我們現在很多的年輕父母會看一些育兒書,知道孩子這是在探索,在滿足好奇心!好奇是人的本能:對自己不知道的領域充滿好奇!
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學習這件事情,應該是對孩子充滿誘惑力的。
但現實中為什么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對學習對作業不感興趣了呢?除了大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方式之外,我們來看一看父母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引導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先跟大家分享一段我女兒的小故事。我女兒今年3歲,最近她有好幾次跟我強調說:媽媽,我還小,我是小姑娘,我還沒有長大呢,所以我不用去幼兒園!我很好奇,很多小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大姐姐”或“大哥哥”,希望別人說自己是大小孩了,可是我女兒很明顯是不想要長大的樣子呀,而且她對幼兒園生活都還沒有任何的體驗,怎么就會不想去幼兒園呢?
然后我開始觀察。
我發現最近她爸爸喜歡跟她講一句話:寶貝兒,你現在長大了,都是大姑娘了,馬上要去上幼兒園了,所以······
比如她哭的時候,爸爸會跟她說:好了,寶貝兒,不要哭了,你看你現在都是大姑娘了,馬上要上幼兒園了······
她不吃正餐想要吃零食或者想要爸爸陪但爸爸正在做事情的時候,爸爸也會跟她說:你看你都是大姑娘了,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要聽話······諸如此類。
大家看哈,在爸爸這里,女兒接收到了這樣的信息:如果我長大了,我就不能哭了,不能吃自己想要吃的零食了,也不能要求爸爸陪了,而且聽起來去幼兒園似乎也不是一件好玩兒的事情······那還是不要長大、不要去幼兒園比較好。
所以大家看,在孩子還沒有體驗過學習和作業之前,家長們已經在無意中給孩子進行了概念的“植入”了。這個植入其實對孩子的影響還蠻大的,先入為主,就像是你在一張白紙上確定下了這整幅畫兒的基調。
那如果說在孩子入學前您定下的是基調,那么入學后的日常,您的引導就相當于是催眠了。
下面回憶看看您日常是怎么跟孩子去討論學習和作業的?
您傳遞給孩子的是,學習和作業是一件有趣的事兒呢?還是學習是一個不容易但必須完成的任務呢?
講到這里想起我的一個小來訪者,他告訴我說:爸爸說的,要想出人頭地,就得吃苦,只有吃苦才能出成績!所以他就覺得學習還有作業的過程就是“吃苦”的過程,我們可以想象那是特別難熬的!爸爸會給他準備很多課外作業,但是他的作業速度卻越來越慢,甚至連老師布置的必須完成的作業都有困難了。
為什么呢?他說因為沒有盼頭,怎么做都做不完的,而且整個過程都是“苦”的,不僅毫無樂趣,而且非常壓抑,沒有一點動力了。
第一次咨詢結束的時候,我給到爸爸的第一個建議是:回去跟孩子商量一下,把不喜歡的課外作業暫時停掉,而且作業時間和過程交給孩子自己來安排。
第二次咨詢的時候,我會問孩子:作業的過程中,有沒有好玩兒的部分?孩子開始很認真地回憶和思考,結果找到很多個作業過程中讓他覺得很快樂的點,比如挑戰一道難題后很有成就感;朗讀背誦英語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像唱歌劇一樣好聽······我們看哈,這個時候,作業對這個孩子來說,就不是煎熬的過程了,是有一些好玩兒的了,孩子就會有動力去做這件事情。
其實這個孩子后來成績進步很大,最主要的是整個狀態都輕松自信了很多,他有一次跟我說:老師,原來你說的是真的啊,快快樂樂的也是可以出成績的!
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的還有另外一個普遍的原因,就是過早過度學習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
比如我的一個好朋友的孩子,其他都OK,但一提學習就頭大,對學習和作業非常抗拒,后來我了解到,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我那好朋友送孩子去上珠心算,但是孩子非常不喜歡,不愿意去,她非逼著孩子去,后來孩子不僅抗拒珠心算了,連上幼兒園都抗拒了,就這么一路走下來了,家長陪得異常艱難,也痛苦不堪,而孩子其實更煎熬。所以,學習和作業就像吃東西,七八分飽是最舒適的狀態,長期過飽,不僅傷身體,還可能導致“厭食”。
以上我們講的是如何保護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帶來的興趣。
那么除了天生的好奇心帶來的興趣之外,后天我們可以人為做些什么,能激發孩子對學習和作業的興趣呢?
學習對一個人來說,幾乎是一生的。在入學前和畢業后,學習更多的是一個人的主動選擇,比如學習走路學說話,職業需要的再學習,退休后的興趣學習等等,而學齡期長達十幾年的學校學習,孩子們的選擇空間是非常有限的,長期單一高頻高強度的學習,難免產生厭倦,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們的助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老師對課堂的設計靈活生動,家長將學習和生活相結合的引導,例如小一點的孩子,可以用玩詞語接龍、故事接龍等游戲來學習語文;用玩撲克的游戲學習數學;用觀察的的方式學習自然等;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去參加演講、競賽、職業體驗等主題活動的方式,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第二個能幫孩子“發電”,產生動力的是夢想。夢想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愛迪生為了“發明一種柔和燈光的電燈”,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諾貝爾為了將烈性炸藥變成安全炸藥,冒著隨時死亡的危險進行了無數次試驗,在雷管被發明之前,他的五位助手和最小的弟弟都因此喪命。?
想起我曾經在一所小學里約談的一個五年級小男生,他是老師和同學們公認的調皮生,成績也是班級里墊底的,是被老師送來咨詢室里談話的,一進門就低著頭準備挨批聽訓話的樣子,當然我并沒有批評他或者講道理,我帶著好奇地問他:我需要做一個有趣的小調查,你可以幫我嗎?
他很詫異,隨后點了點頭,我說:先謝謝你!我可以問一問你的夢想是什么嗎?很快他耷拉著的雙眼就變得亮起來了,他很開心地跟我講,他長大后想要養兔子,地點都選好了,在老家爺爺奶奶屋后的山上,因為那里空氣好,地方足夠大,小兔子們可以自然生長······
后來我們從養兔子自然聊到了當時他的學習科目上,因為我們發現,要養好兔子,還需要掌握很多的知識,比如兔子的養殖技術、成年兔子的銷售、公司帳目的管理、工人的管理等等,那現在正在學習的語文、數學、英語等這些知識都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我不知道現在這個孩子怎么樣了,當時做了兩次回訪,老師反饋說:這個孩子雖然也還調皮,但變得認真學習了。
當然,夢想不一定是很久以后的未來,它也可以是眼前的小夢想,比如在比賽中獲獎、去喜歡的地方旅游、吃一頓大餐、成績提高兩個名次等等等等。
夢想不一定都會實現,也不必必須實現,但夢想的存在對一個人來說,尤其是成長中的孩子們來說,卻是意義重大的,它就猶如一盞神燈,會吸引孩子們心生動力,不斷前進。
所以我會經常跟我的來訪者們聊夢想,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我喜歡這樣去問他們:我很好奇,你最喜歡的最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五年以后、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樣子的?
第三個能給孩子帶來動力的是成功的體驗。
有人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為什么會喜歡寫作?他回憶說,就因為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很喜歡他,把他的文章當做范文讀出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成功的體驗會有這些功效:第一,成功的感覺可以讓孩子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促使孩子更好地適應環境;二是成功的感覺可以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力量和內在潛能,增強自信心;三是積極的情緒和不斷增強的自信心,可以為孩子學習新知識提供良好的狀態,并且提高了孩子搞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以,在孩子學習和作業的過程中,比起結果,家長朋友們更需要關注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體驗到了什么?是成功?還是挫敗?我們可以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在他的學習和作業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感覺,比如,當孩子求助的時候,我們可以去跟他討論具體的思路、方法,而不是罵他“笨”;當孩子經過努力取得一點點小進步小成功的時候,我們可以立刻給予鼓勵“哇,你成功了哎!”“你今天比昨天快了兩分鐘哎!”······您的這些引導和鼓勵都將是孩子生成內在動力的營養元素。
最后,能給孩子帶來無窮學習和作業動力的是:善于發現快樂的視角,以及靈活創新的方法。
曾經有一個初中的女生告訴我說,她非常討厭學英語,但是她卻很喜歡看英文電影,有一次在英語課堂上實在無聊,就嘗試安了一個電影角色在英語老師身上,把自己想象成電影里的另一個角色,這樣感覺還挺有趣的,以后每當她覺得枯燥的時候就用類似的方法,不僅時間好過多了,而且一段時間過后成績也提高了不少;還有一個特別喜歡書法的孩子,他告訴我說他寫作業時,將自己的每一個字都當做練習書法來寫,很過癮,也很享受;另一個喜歡畫畫兒的女孩兒,特別不喜歡學數學,后來她突出奇想,解數學題的時候用畫的方式來打草稿,覺得挺好玩兒,感覺數學作業也沒那么討厭沒那么難了······
我相信,教會孩子隨時隨地在過程中尋找快樂,并創造快樂,不僅能為學習和作業提供動力,也是讓孩子受益終生的能力!
(本系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