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女士的媽媽今年76歲,確診老年癡呆癥已經有六年的時間了。在那之前張媽媽就特別喜歡吃重口的、高脂肪的食物,每頓飯都離不開咸菜,身材自然也比同齡人胖了許多。
“最早發現她的情緒和行為改變是在她70歲的時候。”張女士回憶起她的媽媽最初的癥狀應該是從不斷地翻找物品開始的。比如存折,從最初的幾天翻找一次,每天翻找一次,經過幾個月的發展,變成后期每天翻找十幾次,不到兩分鐘就又開始尋找,周而復始。
剛開始,張女士還覺得老年人記不住事情也是正常,但后來張媽媽開始藏存折,又根本記不得自己藏在哪里了。
張女士說:“一旦找不到,她就非常著急,翻箱倒柜,把家里弄得很亂,還會發脾氣。找東西這件事讓我非常苦惱。我當時和她溝通很多次,還給她專門買了儲物箱,但都沒有用。”
經過幾個月的折騰,張女士逐漸意識到,這可能不是單純的老年人忘事,有可能是和自己已過世的外公一樣,是患上了老年癡呆癥,就決定帶媽媽去神經內科看一下。
醫生聽了張媽媽的癥狀,也懷疑是老年癡呆癥,因此給她開了量表測試和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張媽媽的量表最終得分是7分;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其整個腦組織萎縮,其中顳葉、海馬萎縮較重。
根據結果,醫生明確了張媽媽老年癡呆癥的診斷,并告訴張女士:一定要幫助張媽媽減肥并控制三餐中鹽分的攝入,除了藥物外,合理飲食也有助于控制病情的發展速度。
自此之后,張女士便辭職專心在家照顧張媽媽,囑咐她定時定量服藥,每天精心準備健康的營養餐。這幾年,張媽媽按照她的食譜瘦了許多,也喜歡上了吃清淡的食物。
近期,張女士帶媽媽去醫院復查。醫生說:張媽媽現在的癡呆程度較相同病程的患者輕很多,這與張女士精心照顧她改變不良吃飯習慣有很大的關系。
像張媽媽這樣的老年癡呆癥患者并不少見,這是一種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行為損害為特征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癡呆癥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已經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
近日,研究人員發現了老年癡呆癥的兩大吃飯習慣“禍根”,并呼吁廣大老年人盡早改變這些不良飲食習慣,以預防老年癡呆癥的發生。本文將詳細介紹這兩大吃飯習慣,并給出預防和治療老年癡呆癥的具體建議。
1.高脂飲食:肥胖、高血脂的隱形殺手
高脂飲食是老年癡呆癥的一大隱患,長期攝入高脂肪食物容易導致肥胖、高膽固醇血癥等問題。
首先,中年人肥胖與老年性癡呆的發生風險呈正相關,這是由于脂肪組織是一種神經-內分泌系統,其分泌的脂肪因子可以調節代謝和炎癥。
但在肥胖的情況下,脂肪因子分泌過多,炎癥反應亢進會破壞血腦屏障,還會對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進行活化,從而對海馬的突觸可塑性和神經生成造成影響,使海馬灰質體積的減少,最終造成神經元的功能異常或者是凋亡,認知健康被破壞,從而導致癡呆。
其次,膽固醇含量、同型半胱氨酸、認知功能三者在老年人中存在著一定的交互效應。隨著衰老而增高的同型半胱氨酸,會導致認知障礙、老年癡呆癥等嚴重后果。
為了預防老年癡呆癥,我們應該保持一個健康的飲食習慣。首先,控制飲食總熱量,避免過度進食和高糖食物,以防止肥胖發生。其次,選擇低脂肪、高蛋白、高纖維的食物,如瘦肉、魚、蔬菜、水果等。最后,適當增加運動量,有助于減少脂肪堆積、提高新陳代謝,增強預防老年癡呆癥的效果[1]。
2.高鹽飲食:老年癡呆癥的幕后推手
高鹽飲食也是老年癡呆癥的重要危險因素。已有研究表明,高鹽飲食可致腦內皮細胞的中一氧化氮含量不足,導致大腦Tau蛋白異常磷酸化,進而誘發認知損害,出現老年癡呆癥。
因此,老年癡呆癥病人的家屬和護工應該在飲食中注意控制食鹽的攝入量[2],每天最好不要超過5克。另外,快餐、零食、外賣是現代人常見的飲食選擇。然而,這些食物往往含有大量的糖、鹽和脂肪,長期食用會對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老年癡呆癥等疾病的發生。
所以,有預防需求或者已經確診的老年癡呆癥患者,應該限制每日的鹽攝入量,改變高鹽飲食的習慣,減少鹽分攝入。
盡量避免食用快餐、零食、腌制品、方便面、熟食等高鹽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魚類等低鹽食物。還要加強鍛煉,有氧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代謝能力,加速食物消化,從而減少鹽對身體的傷害。
除了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外,我們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全面預防和改善老年癡呆癥:
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延緩腦神經細胞硬化,維持大腦功能。建議老年人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機體攝氧量提高會刺激腦細胞,阻止腦細胞隨年齡退化,達到預防和延緩老年癡呆癥的目的。
另外,健壯的身體有助于減輕老年癡呆癥并發運動障礙,身體虛弱的老年人更容易摔倒,如果不小心摔傷了頭部,會導致癡呆加重。已經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也可以做些手工、剪紙、雕刻等手部運動,大腦血液流動面的擴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老年癡呆癥的病情有利。
愉快的社交活動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刺激大腦,保持認知功能和預防腦力衰退。建議老年人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多做感興趣的事情,如社區活動、俱樂部等,以提升大腦的活力。
一項新研究發現,整天無所事事的人比整日忙忙碌碌的人更容易患上老年癡呆癥。這是因為無所事事的人大腦活動會變得遲鈍,這對于一個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
飲食應該包含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適量攝入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同時不能喝酒、抽煙,要有規律地作息。
選擇適當的食物對于老年人的飲食健康也非常重要。主食方面應選擇全谷物,蛋白質方面應選擇優質蛋白質來源,脂肪方面應選擇健康脂肪。同時,每餐應搭配適量的水果和蔬菜,以確保攝入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并在使飲食中多食用低脂肪、低鹽、低糖、低油膩的食物,減少對身體的負擔。
預防和改善老年癡呆癥對于保障老年人健康、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適當的運動和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可以有效預防老年癡呆癥的發生。
同時,對于已經患有老年癡呆癥的老年人來說,最幸運的就是一個擁有像前文張女士這樣包容、耐心的家人,及時發現了張媽媽發生老年癡呆癥的征兆,而后能夠數年如一日地照顧患者。
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及時識別和處理這些征兆,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可以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1.記憶力下降:
這是老年癡呆癥最明顯的征兆之一。患者會出現短期記憶力的下降,難以回憶起剛剛發生的事情,或者無法辨認熟悉的人或物。這種癥狀是由于大腦內的神經元衰老或受損,導致記憶儲存和提取的過程受到影響。具體來說,老年癡呆癥會導致大腦內的神經元死亡和退化,從而影響大腦的正常功能。
2.語言能力下降:
老年癡呆癥患者會出現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的下降。他們可能無法找到合適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說話變得含糊不清。這種癥狀是由于大腦內的語言中樞受損,導致語言功能的障礙。
3.空間感知能力下降:
老年癡呆癥患者可能無法辨別方向或者容易迷路。這種癥狀是由于大腦內的空間認知區域受損,導致空間感知和導
目前,老年癡呆癥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遺傳、生活方式和環境等因素都可能對其發生和發展產生影響。
在文章開頭,我們講到張媽媽患上的老年癡呆癥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對患者和家庭都有著嚴重的影響。而高脂飲食、高鹽飲食的習慣是老年癡呆癥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習慣,適當的運動和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可以幫助預防老年癡呆癥的發生。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家中老人是否出現老年癡呆癥的征兆,盡早發現并尋求治療。對于老年癡呆癥患者,我們應該給予關愛和支持,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參考文獻:
[1]吳麗萍,丁梅,洪曉彤,黃婷,黃蓉.老年癡呆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贛南醫學院學報,2020,40(04):427-432.
[2]李姜淮,莊可欣,鄧慧琪,王紅.老年癡呆患者居家照顧研究進展[J].中國社區醫師,2021,37(35):4-5.
[3]劉景丹.如何預防老年癡呆[J].家庭醫學(下半月),202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