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魚 |
|
為了對抗干旱少雨的氣候,荒漠植物可謂各顯神通:有的葉面角質層增厚,氣孔縮小且下陷,從而減少蒸騰作用;有的葉片很小甚至無葉,僅憑綠色的枝條進行光合作用;有的樹干膨大,用于貯存水分;有的則根系發達,深入地下,根的長度為地上部分的數倍甚至數十倍。
荒漠植物的對策不僅體現在莖葉的生長特征上,有時就連它們的種子也具有神奇的本領——遇水后分泌黏液。具有這種特殊功能的植物廣泛存在于十字花科、菊科和車前科等類群中,大多生長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在非洲的沙漠地區,有近40%的植物種子遇水后會產生黏液;在我國西北地區的草原和荒漠,也有不少植物類群具有黏液種子。
為什么說種皮黏液是植物對干旱環境的生態適應呢?不難想象,極度缺水的環境對于種子而言是非常不利的。當種子發育成熟后,一旦遇到降水或是其他水源,種皮就會得到信號,迅速分泌黏液,并包裹住整粒種子。這層黏液的主要成分是膠狀的多糖類物質,親水性很強,容易吸收水分,為身處荒漠中的種子保持一定的環境濕度??梢哉f,種皮黏液是荒漠植物為了讓種子存活下來所采取的自我保護手段。
種皮黏液最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在于提高了種子萌發的概率。首先,種皮黏液增強了種子的吸水和保水能力。黏液反復吸水,使得種子在干旱少雨的荒漠環境中高效利用有限的降水以及土壤中的水分,以保持活力,安全度過“不良季節”;其次,黏液的存在有利于種子黏附周圍的土壤沙粒,使種子大?;?,從而降低了種子被荒漠中采食種子的動物取食的可能性;再次,相比沒有黏液包裹的種子,大?;姆N子抗風能力得到提升,有利于種子在母株附近定居, 避免被風雨帶到不利于生存的環境中。
種子是植物新生命的伊始,也是植物的生長周期中最能忍受不利環境因素的階段。種子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種皮結構。不起眼的種皮黏液為荒漠植物種子的萌發提供了重要保障,增加了植物后代在不可預測的荒漠環境中的生存幾率,也反映了旱生植物結構與功能的高度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