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概況
在茫茫宇宙中,太陽只是一顆非常普通的恒星,宇宙中的任何一顆恒星的質量都要大于太陽,在造的太陽風延伸到100天文單位遠的日球層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氣泡”稱為太陽圈,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連續結構。太陽或日是位于太陽系中心的恒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10^6)公里,相當于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10^30千克(地球的330,000倍),約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從化學組成來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于2%.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每年7月離太陽最遠(稱為遠日點),每年1月最近(稱為近日點),平均距離是1億4960萬公里(天文學上稱這個距離為1天文單位)。以平均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經過8分19秒。太陽光中的能量通過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著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也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人類從史前時代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巨大影響,有許多文化將太陽當成神來崇拜。 對太陽的正確科學認識進展得很慢,直到19世紀初期,杰出的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人類對太陽的理解一直在不斷進展中,還有大量有關太陽活動機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著人們來破解。
太陽圓面在天空的角直徑為32角分,與從地球所見的月球的角直徑很接近,是一個奇妙的巧合(太陽直徑約為月球的400倍而離我們的距離恰是地月距離的400倍),使日食看起來特別壯觀。由于太陽比其他恒星離我們近得多,其視星等達到-26.8,成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體。太陽每25.4天自轉一周(隨緯度有所差異,赤道快,極點慢些,約30.2天),每2.5億年繞銀河系中心公轉一周。太陽因自轉而呈輕微扁平狀,與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當于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6km(地球這一差值為21km,月球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差異雖然很小,但測量這一扁平性卻很重要,因為任何稍大一點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將改變太陽引力對水星軌道的影響,而使根據水星近日點進動對廣義相對論所做的檢驗成為不可信。
在其存在的最后階段,太陽中的氦將轉變成重元素,太陽的體積也將開始不斷膨脹,直至將地球吞沒。在經過一億年的紅巨星階段后,太陽將突然坍縮成一顆白矮星--所有恒星存在的最后階段。再經歷幾萬億年,它將最終完全冷卻,然后慢慢地消失在黑暗里。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在銀河系內一千多億顆恒星中,太陽只是普通的一員,它位于銀河系的對稱平面附近,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000光年,在銀道面以北約26光年, 它一方面繞著銀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轉,另一方面又相對于周圍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著織女星附近方向運動。其中心區不停地進行熱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以輻射方式向宇宙空間發射。
自轉
公轉
太陽繞銀河系中心公轉。銀河系中心可能有巨大黑洞,但它周圍布滿了恒星,所以看上去象“銀盤”。這些恒星都繞“銀核”公轉。與地球公轉不同,這些恒星公轉每繞一周離“銀核”會更近。
日地平均距離(1天為單位):1.49597870×10^11 米(1億5千萬公里)
日地最遠距離: 1.5210×10^11 米
日地最近距離: 1.4710×10^11 米
遠日點與近日點距離相差500萬千米
視星等:-26.74 等
絕對星等:4.83 等
熱星等:-26.82 等
絕對熱星等:4.75 等
有日全食
半徑:696000千米(約地球110倍)
表面面積:大約 6.09 × 10^12 平方千米
體積:大約1.412 ×10^18立方千米(地球的1300000倍)
質量:大約1.989×10^30 千克(地球的333400倍)
密度: 大約1.3g/cm3
大約相對于地球密度: 0.26
大約相對于水的密度: 1.3
大約表面重力加速度: 2.74×10^2米/秒^2 (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27.9倍)
大約表面溫度: 5770開
中心溫度:大約1500萬開
日冕層溫度: 5 × 200開
發光度(LS):大約 3.827×10^26 J s-1[2][2]
活動
劇烈
太陽看起來很平靜,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劇烈的活動。太陽由里向外分別為太陽核反應區、太陽對流層、太陽大氣層。其中22億分之一的能量輻射到地球,成為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太陽表面和大氣層中的活動現象,諸如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噴發(日珥)等,會使太陽風大大增強,造成許多地球物理現象──例如極光增多、大氣電離層和地磁的變化。太陽活動和太陽風的增強還會嚴重干擾地球上無線電通訊及航天設備的正常工作,使衛星上的精密電子儀器遭受損害,地面通訊網絡、電力控制網絡發生混亂,甚至可能對航天飛機和空間站中宇航員的生命構成威脅。因此,監測太陽活動和太陽風的強度,適時作出“空間氣象”預報,越來越顯得重要。
黑子
4000年前古時候祖先肉眼都看到了像3條腿的烏鴉的黑子,通過一般的光學望遠鏡觀測太陽,觀測到的是光球層的活動。在光球上常常可以看到很多黑色斑點,它們叫做“太陽黑子”。太陽黑子在日面上的大小、多少、位置和形態等,每天都不同。太陽黑子是光球層物質劇烈運動而形成的局部強磁場區域,也是光球層活動的重要標志。長期觀測太陽黑子就會發現,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有時甚至幾天,幾十天日面上都沒有黑子。天文學家們早就注意到,太陽黑子從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約相隔11年。也就是說,太陽黑子有平均11年的活動周期,這也是整個太陽的活動周期。天文學家把太陽黑子最多的年份稱之為“太陽活動峰年”,把太陽黑子最少的年份稱之為“太陽活動谷年”。
經過數世紀的研究,人類對太陽黑子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
分為以下幾點:
1.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溫度相對較低而顯得黑的區域。
2.黑子會對地球的磁場和電離層產生干擾,指南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動物迷路,無線電通訊受到嚴重影響或中斷,直接危害飛機、輪船、人造衛星等通訊系統安全。
太陽黑子活動的高峰期,太陽會發射大量的高能粒子流與X射線,引起地球磁暴現象,導致氣候異常,地球上微生物因此大量繁殖,這就為流行疾病提供了溫床。
同時,太陽黑子的活動,還會引起生物體物質出現電離現象,引起感冒病毒中遺傳因子變異,或者發生突變性的遺傳,產生強感染力的亞型流感病毒,形成流行性感冒,或者導致人體的生理發生其他復雜的生化反應,影響健康。
因此,太陽黑子量達到高峰期時,人類要及早預防流行性疾病。
有趣的是,一位瑞士天文學家發現,太陽黑子多的時候,氣候干燥,農業豐收,黑子少的時候,暴雨成災。地震工作者發現,太陽黑子數目增多的時候,地球上的地震也多。植物學家發現,植物的生長也隨著太陽黑子的出現而呈現11年周期的變化,黑子多長得快,黑子少長得慢。
耀斑
太陽耀斑是一種劇烈的太陽活動。一般認為發生在色球層中,所以也叫“色球爆發”。其主要觀測特征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現迅速發展的亮斑閃耀,其壽命僅在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之間,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較慢。特別是在太陽活動峰年,耀斑出現頻繁且強度變強。
別看它只是一個亮點,一旦出現,簡直是一次驚天動地的大爆發。這一增亮釋放的能量相當于10萬至100萬次強火山爆發的總能量,或相當于上百億枚百噸級氫彈的爆炸;而一次較大的耀斑爆發,在一二十分鐘內可釋放10的25次冪焦耳的巨大能量。
除了日面局部突然增亮的現象外,耀斑更主要表現在從射電波段直到X射線的輻射通量的突然增強;耀斑所發射的輻射種類繁多,除可見光外,有紫外線、X射線和伽瑪射線,有紅外線和射電輻射,還有沖擊波和高能粒子流,甚至有能量特高的宇宙射線。
耀斑對地球空間環境造成很大影響。太陽色球層中一聲爆炸,地球大氣層即刻出現繚繞余音。耀斑爆發時,發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到達地球軌道附近時,將會嚴重危及宇宙飛行器內的宇航員和儀器的安全。當耀斑輻射來到地球附近時,與大氣分子發生劇烈碰撞,破壞電離層,使它失去反射無線電電波的功能。無線電通信尤其是短波通信,以及電視臺、電臺廣播,會受到干擾甚至中斷。耀斑發射的高能帶電粒子流與地球高層大氣作用,產生極光,并干擾地球磁場而引起磁暴。
此外,耀斑對氣象和水文等方面也有著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正因為如此,人們對耀斑爆發的探測和預報的關切程度與日俱增,正在努力揭開耀斑的奧秘。
光斑
太陽光球層上比周圍更明亮的斑狀組織。用天文望遠鏡對它觀測時,常常可以發現:在光球層的表面有的明亮有的深暗。這種明暗斑點是由于這里的溫度高低不同而形成的,比較深暗的斑點叫做“太陽黑子”,比較明亮的斑點叫做“光斑”。光斑常在太陽表面的邊緣“表演”,卻很少在太陽表面的中心區露面。因為太陽表面中心區的輻射屬于光球層的較深氣層,而邊緣的光主要來源光球層較高部位,所以,光斑比太陽表面高些,可以算得上是光球層上的“高原”。 光斑也是太陽上一種強烈風暴,天文學家把它戲稱為“高原風暴”。不過,與烏云翻滾,大雨滂沱,狂風卷地百草折的地面風暴相比,“高原風暴”的性格要溫和得多。光斑的亮度只比寧靜光球層略強一些,一般只大10%;溫度比寧靜光球層高300℃。許多光斑與太陽黑子還結下不解之緣,常常環繞在太陽黑子周圍“表演”。少部分光斑與太陽黑子無關,活躍在70°高緯區域,面積比較小,光斑平均壽命約為15天,較大的光斑壽命可達三個月。 光斑不僅出現在光球層上,色球層上也有它活動的場所。當它在色球層上“表演”時,活動的位置與在光球層上露面時大致吻合。不過,出現在色球層上的不叫“光斑”,而叫“譜斑”。實際上,光斑與譜斑是同一個整體,只是因為它們的“住所”高度不同而已,這就好比是一幢樓房,光斑住在樓下,譜斑住在樓上。
米粒組織
米粒組織是太陽光球層上的一種日面結構。呈多角形小顆粒形狀,得用天文望遠鏡才能觀測到。米粒組織的溫度比米粒間區域的溫度約高300℃,因此,顯得比較明亮易見。雖說它們是小顆粒,實際的直徑也有1000公里-2000公里。
明亮的米粒組織很可能是從對流層上升到光球的熱氣團,不隨時間變化且均勻分布,且呈現激烈的起伏運動。米粒組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時,很快就會變冷,并馬上沿著上升熱氣流之間的空隙處下降;壽命也非常短暫,來去匆匆,從產生到消失,幾乎比地球大氣層中的云消煙散還要快,平均壽命只有幾分鐘,此外,發現的超米粒組織,其尺度達3萬公里左右,壽命約為20小時。
有趣的是,在老的米粒組織消逝的同時,新的米粒組織又在原來位置上很快地出現,這種連續現象就像我們日常所見到的沸騰米粥上不斷地上下翻騰的熱氣泡。
自轉周期
赤道處: 約27天6小時36分鐘
緯度30°: 28天4小時48分鐘
緯度60°: 約30天19小時12分鐘
緯度75°:約 31天19小時12分鐘
繞銀河系中心公轉周期約 2.25× 10^8年
其他數據
太陽壽命:約100億年(現在大約46億年)
太陽年齡:約46億年
天文符號:☉
太陽活動周期: 11.04 年
總輻射功率:3.86×10^26 瓦特(焦耳/秒)
太陽常數 f = 1.97 卡·厘米^2·分^-1
光譜型: G2V
太陽表面脫離速度= 618 公里/秒
地球附近太陽風的速度: 450公里/秒
太陽運動速度(方向α=18h07m,δ=+30°)=19.7 公里/秒
噴泉式太陽爆發震撼場面 看似火山
太陽位于銀道面之北的獵戶座旋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約30000光年,在銀道面以北約26光年, 它一方面繞著銀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轉,周期大概是2.5億年,另一方面又相對于周圍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著織女星附近方向運動。太陽也在自轉,其周期在日面赤道帶約25天;兩極區約為35天。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云。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恒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陽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恒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億2500萬至2億5000萬年繞行一周。由于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這兩個速度合成之后,太陽相對于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顏色
太陽是一顆亮黃色的恒星
太陽輻射的峰值波長(500納米)介于光譜中藍光和綠光的過渡區域。恒星的溫度與其輻射中占主要地位的波長有密切關系。就太陽來說,其表面的溫度大約在5800K。然而,由于人的眼睛對峰值波長周圍的其它顏色更敏感,所以太陽看起來呈現出白色或是黃白色。
光度
我們習以為常地認為,從很多方面來看,太陽都是一顆“正常”的恒星。但你知道太陽其實是一顆“矮”恒星嗎?你或許聽到過“白矮星”這種天體,但其實它并不是常態的恒星,而是恒星死亡產生的余燼。從天文學對恒星的分類上來看,恒星可劃分為三類:矮星、巨星和超巨星。
組成太陽的物質大多是些普通的氣體,其中氫約占71.3%、 氦約占27%, 其它元素占2%。太陽從中心向外可分為核反應區、輻射區和對流區、太陽大氣。太陽的大氣層,像地球的大氣層一樣,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質分成各個圈層,即從內向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我們平常看到的太陽表面,是太陽大氣的最底層,溫度約是6000開。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們不能直接看見太陽內部的結構。但是,天文學家根據物理理論和對太陽表面各種現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陽內部結構和物理狀態的的模型。
太陽的內部主要可以分為三層:核心區、輻射層和對流層。
太陽的核心區域半徑是太陽半徑的1/4,約為整個太陽質量的一半以上。太陽核心的溫度極高,達到1500萬℃,壓力也極大,使得由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得以發生,從而釋放出極大的能量。這些能量再通過輻射層和對流層中物質的傳遞,才得以傳送到達太陽光球的底部,并通過光球向外輻射出去。太陽中心區的物質密度非常高。每立方厘米可達160克。太陽在自身強大重力吸引下,太陽中心區處于高密度、高溫和高壓狀態。是太陽巨大能量的發源地。 太陽中心區產生的能量的傳遞主要靠輻射形式。太陽中心區之外就是輻射層,輻射層的范圍是從熱核中心區頂部的0.25個太陽半徑向外到0.71個太陽半徑,這里的溫度、密度和壓力都是從內向外遞減。從體積來說,輻射層占整個太陽體積的絕大部分。 太陽內部能量向外傳播除輻射,還有對流過程。即從太陽0.71個太陽半徑向外到達太陽大氣層的底部,這一區間叫對流層。這一層氣體性質變化很大,很不穩定,形成明顯的上下對流運動。這是太陽內部結構的最外層。[3][3]
太陽光球就是我們平常所看到的太陽圓面,通常所說的太陽半徑也是指光球的半徑。光球層位于對流層之外,屬太陽大氣層中的最低層或最里層。光球的表面是氣態的,其平均密度只有水的幾億分之一,但由于它的厚度達500千米,所以光球是不透明的。光球層的大氣中存在著激烈的活動,用望遠鏡可以看到光球表面有許多密密麻麻的斑點狀結構,很象一顆顆米粒,稱之為米粒組織。它們極不穩定,一般持續時間僅為5-10分鐘,其溫度要比光球的平均溫度高出300-400℃。截止到2013年認為這種米粒組織是光球下面氣體的劇烈對流造成的現象。
光球表面另一種著名的活動現象便是太陽黑子。黑子是光球層上的巨大氣流旋渦,大多呈現近橢圓形,在明亮的光球背景反襯下顯得比較暗黑,但實際上它們的溫度高達4000℃左右,倘若能把黑子單獨取出,一個大黑子便可以發出相當于滿月的光芒。日面上黑子出現的情況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太陽黑子的變化存在復雜的周期現象,平均活動周期為11.2年。
緊貼光球以上的一層大氣稱為色球層,平時不易被觀測到,過去這一區域只是在日全食時才能被看到。當月亮遮掩了光球明亮光輝的一瞬間,人們能發現日輪邊緣上有一層玫瑰紅的絢麗光彩,那就是色球。色球層厚約8000千米,它的化學組成與光球基本上相同,但色球層內的物質密度和壓力要比光球低得多。日常生活中,離熱源越遠處溫度越低,而太陽大氣的情況卻截然相反,光球頂部接近色球處的溫度差不多是4300℃,到了色球頂部溫度竟高達幾萬度,再往上,到了日冕區溫度陡然升至上百萬度。人們對這種反常增溫現象感到疑惑不解,至今也沒有找到確切的原因。在色球上人們還能夠看到許多騰起的火焰,這就是天文上所謂的“日珥”。日珥是迅速變化著的活動現象,一次完整的日珥過程一般為幾十分鐘。同時,日珥的形狀也可說是千姿百態,有的如浮云煙霧,有的似飛瀑噴泉,有的好似一彎拱橋,也有的酷似團團草叢,真是不勝枚舉。天文學家根據形態變化規模的大小和變化速度的快慢將日珥分成寧靜日珥、活動日珥和爆發日珥三大類。最為壯觀的要屬爆發日珥,本來寧靜或活動的日珥,有時會突然“怒火沖天”,把氣體物質拼命往上拋射,然后回轉著返回太陽表面,形成一個環狀,所以又稱環狀日珥。
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中的物質也是等離子體,它的密度比色球層更低,而
2010年10月在不同黑子上方看見的日冕構造
它的溫度反比色球層高,可達上百萬攝氏度。在日全食時在日面周圍看到放射狀的非常明亮的銀白色光芒即是日冕。 日冕的范圍在色球之上,一直延伸到好幾個太陽半徑的地方。日冕還會有向外膨脹運動,并使得冷電離氣體粒子連續地從太陽向外流出而形成太陽風。
氫約占71%,氦約占27%,其它元素占2%
太陽從中心向外可分為核反應區、輻射區、對流層和大氣層。由于太陽外層氣體的透明度極差,人類能夠直接觀測到的是太陽大氣層,從內向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3層。
光球層: 光球表面另一種著名的活動現象便是太陽黑子。黑子是光球層上的巨大氣流旋渦,大多呈現近橢圓形,在明亮的光球背景反襯下顯得比較暗黑,但實際上它們的溫度高達4000℃左右,倘若能把黑子單獨取出,一個大黑子便可以發出相當于滿月的光芒。日面上黑子出現的情況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太陽黑子的變化存在復雜的周期現象,平均活動周期為11.2年。
色球層: 緊貼光球以上的一層大氣稱為色球層,平時不易被觀測到,過去這一區域只是在日全食時才能被看到。當月亮遮掩了光球明亮光輝的一瞬間,人們能發現日輪邊緣上有一層玫瑰紅的絢麗光彩,那就是色球。色球層厚約8000千米,它的化學組成與光球基本上相同,但色球層內的物質密度和壓力要比光球低得多。日常生活中,離熱源越遠處溫度越低,而太陽大氣的情況卻截然相反,光球頂部接近色球處的溫度差不多是4300℃,到了色球頂部溫度竟高達幾萬度,再往上,到了日冕區溫度陡然升至上百萬度。人們對這種反常增溫現象感到疑惑不解,至今也沒有找到確切的原因。
日珥: 在色球上人們還能夠看到許多騰起的火焰,這就是天文上所謂的“日珥”。日珥是迅速變化著的活動現象,一次完整的日珥過程一般為幾十分鐘。同時,日珥的形狀也可說是千姿百態,有的如浮云煙霧,有的似飛瀑噴泉,有的好似一彎拱橋,也有的酷似團團草叢,真是不勝枚舉。天文學家根據形態變化規模的大小和變化速度的快慢將日珥分成寧靜日珥、活動日珥和爆發日珥三大類。最為壯觀的要屬爆發日珥,本來寧靜或活動的日珥,有時會突然"怒火沖天",把氣體物質拼命往上拋射,然后回轉著返回太陽表面,形成一個環狀,所以又稱環狀日珥。
日冕: 日冕的范圍在色球之上,一直延伸到好幾個太陽半徑的地方。日冕里的物質更加稀薄,它還會有向外膨脹運動,并使得熱電離氣體粒子連續地從太陽向外流出而形成太陽風。
太陽黑子:通過一般光學望遠鏡觀測太陽,觀測到的是光球層(太陽大氣層的最里層)的活動。在光球上經常可以看到許多黑色斑點,叫太陽黑子。太陽黑子在日面上的大小、多少、位置和形態等,每日都不一樣。太陽黑子是光球層物質劇烈運動形成的局部強磁場區域,是光球層活動的重要標志。長期觀測太陽黑子就會發現,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有時甚至幾天,幾十天日面上都沒有黑子。天文學家們早已注意到,太陽黑子從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約相隔11年。也就是說,太陽黑子有平均11的活動周期,這也是整個太陽的活動周期。天文學家把太陽黑了最多的年份稱為“太陽活動峰年”,把太陽黑子最少的年份稱為“太陽活動寧靜年”。
太陽看起來很平靜,實際上無時無刻
1999年發生在法國的日全食
不在發生劇烈的活動。太陽由里向外分別為太陽核反應區、太陽對流層、太陽大氣層。其中心區不停地進行熱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以輻射方式向宇宙空間發射。其中二十二億分之一的能量輻射到地球,成為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太陽表面和大氣層中的活動現象,諸如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噴發(日珥)等,會使太陽風大大增強,造成許多地球物理現象──例如極光增多、大氣電離層和地磁的變化。太陽活動和太陽風的增強還會嚴重干擾地球上無線電通訊及航天設備的正常工作,使衛星上的精密電子儀器遭受損害,地面通訊網絡、電力控制網絡發生混亂,甚至可能對航天飛機和空間站中宇航員的生命構成威脅。因此,監測太陽活動和太陽風的強度,適時作出“空間氣象”預報,越來越顯得重要。
4000年前古時候祖先肉眼都看到了像3條
太陽黑子
腿的烏鴉的黑子,通過一般的光學望遠鏡觀測太陽,觀測到的是光球層的活動。在光球上常常可以看到很多黑色斑點,它們叫做“太陽黑子”。太陽黑子在日面上的大小、多少、位置和形態等,每天都不同。太陽黑子是光球層物質劇烈運動而形成的局部強磁場區域,也是光球層活動的重要標志。長期觀測太陽黑子就會發現,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有時甚至幾天,幾十天日面上都沒有黑子。天文學家們早就注意到,太陽黑子從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約相隔11年。也就是說,太陽黑子有平均11年的活動周期,這也是整個太陽的活動周期。天文學家把太陽黑子最多的年份稱之為“太陽活動峰年”,把太陽黑子最少的年份稱之為“太陽活動谷年”。
經過數世紀的研究,截至到目前,人類對太陽黑子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
分為以下幾點:
1.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溫度相對較低而顯得黑的區域。
2.黑子會對地球的磁場和電離層產生干擾,指南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動物迷路,無線電通訊受到嚴重影響或中斷,直接危害飛機、輪船、人造衛星等通訊系統安全。
3.對人體健康有一定危害。在公元1173~公元1976年的803年間,地球上發生了56次流行性大感冒,這五十六次都出現在太陽黑子活躍的年份,而在黑子活動的高峰期,死于心肌梗塞的病人數量也急劇增加。
太陽黑子活動的高峰期,太陽會發射大量的高能粒子流與X射線,引起地球磁暴現象,導致氣候異常,地球上微生物因此大量繁殖,這就為流行疾病提供了溫床。
同時,太陽黑子的活動,還會引起生物體物質出現電離現象,引起感冒病毒中遺傳因子變異,或者發生突變性的遺傳,產生強感染力的亞型流感病毒,形成流行性感冒,或者導致人體的生理發生其他復雜的生化反應,影響健康。
因此,太陽黑子量達到高峰期時,人類要及早預防流行性疾病。
有趣的是,一位瑞士天文學家發現,太陽黑子多的時候,氣候干燥,農業豐收,黑子少的時候,暴雨成災。地震工作者發現,太陽黑子數目增多的時候,地球上的地震也多。植物學家發現,植物的生長也隨著太陽黑子的出現而呈現11年周期的變化,黑子多長得快,黑子少長得慢。
太陽耀斑是一種劇烈的太陽活動。一般認為發生在色球層中,所以也叫“色球爆發”。其主要觀測特征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現迅速發展的亮斑閃耀,其壽命僅在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之間,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較慢。特別是在太陽活動峰年,耀斑出現頻繁且強度變強。
別看它只是一個亮點,一旦出現,簡直是一次驚天動地的大爆發。這一增亮釋放的能量相當于10萬至100萬次強火山爆發的總能量,或相當于上百億枚百噸級氫彈的爆炸;而一次較大的耀斑爆發,在一二十分鐘內可釋放10的25次冪焦耳的巨大能量。
除了日面局部突然增亮的現象外,耀斑更主要表現在從射電波段直到X射線的輻射通量的突然增強;耀斑所發射的輻射種類繁多,除可見光外,有紫外線、X射線和伽瑪射線,有紅外線和射電輻射,還有沖擊波和高能粒子流,甚至有能量特高的宇宙射線。
耀斑對地球空間環境造成很大影響。太陽色球層中一聲爆炸,地球大氣層即刻出現繚繞余音。耀斑爆發時,發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到達地球軌道附近時,將會嚴重危及宇宙飛行器內的宇航員和儀器的安全。當耀斑輻射來到地球附近時,與大氣分子發生劇烈碰撞,破壞電離層,使它失去反射無線電電波的功能。無線電通信尤其是短波通信,以及電視臺、電臺廣播,會受到干擾甚至中斷。耀斑發射的高能帶電粒子流與地球高層大氣作用,產生極光,并干擾地球磁場而引起磁暴。
此外,耀斑對氣象和水文等方面也有著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正因為如此,人們對耀斑爆發的探測和預報的關切程度與日俱增,正在努力揭開耀斑的奧秘。
太陽光球層上比周圍更明亮的斑狀組織。用天文望遠鏡對它觀測時,常常可以發現:在光球層的表面有的明亮有的深暗。這種明暗斑點是由于這里的溫度高低不同而形成的,比較深暗的斑點叫做“太陽黑子”,比較明亮的斑點叫做“光斑”。光斑常在太陽表面的邊緣“表演”,卻很少在太陽表面的中心區露面。因為太陽表面中心區的輻射屬于光球層的較深氣層,而邊緣的光主要來源光球層較高部位,所以,光斑比太陽表面高些,可以算得上是光球層上的“高原”。 光斑也是太陽上一種強烈風暴,天文學家把它戲稱為“高原風暴”。不過,與烏云翻滾,大雨滂沱,狂風卷地百草折的地面風暴相比,“高原風暴”的性格要溫和得多。光斑的亮度只比寧靜光球層略強一些,一般只大10%;溫度比寧靜光球層高300℃。許多光斑與太陽黑子還結下不解之緣,常常環繞在太陽黑子周圍“表演”。少部分光斑與太陽黑子無關,活躍在70°高緯區域,面積比較小,光斑平均壽命約為15天,較大的光斑壽命可達三個月。 光斑不僅出現在光球層上,色球層上也有它活動的場所。當它在色球層上“表演”時,活動的位置與在光球層上露面時大致吻合。不過,出現在色球層上的不叫“光斑”,而叫“譜斑”。實際上,光斑與譜斑是同一個整體,只是因為它們的“住所”高度不同而已,這就好比是一幢樓房,光斑住在樓下,譜斑住在樓上。
米粒組織是太陽光球層上的一種日面結構。呈多角形小顆粒形狀,得用天文望遠鏡才能觀測到。米粒組織的溫度比米粒間區域的溫度約高300℃,因此,顯得比較明亮易見。雖說它們是小顆粒,實際的直徑也有1000公里-2000公里。
明亮的米粒組織很可能是從對流層上升到光球的熱氣團,不隨時間變化且均勻分布,且呈現激烈的起伏運動。米粒組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時,很快就會變冷,并馬上沿著上升熱氣流之間的空隙處下降;壽命也非常短暫,來去匆匆,從產生到消失,幾乎比地球大氣層中的云消煙散還要快,平均壽命只有幾分鐘,此外,近年來發現的超米粒組織,其尺度達3萬公里左右,壽命約為20小時。
有趣的是,在老的米粒組織消逝的同時,新的米粒組織又在原來位置上很快地出現,這種連續現象就像我們日常所見到的沸騰米粥上不斷地上下翻騰的熱氣泡。
地殼中最古老巖石的年齡經放射衰變方法鑒定為略小于40億歲。用同樣的方法鑒定月球最古老巖石樣品年齡大致從41億歲直到最古老月巖樣品的45億歲有些隕星樣品也超過了40億歲。綜合所有證據得出太陽系大約是50億歲。由于銀河系已經是130億歲左右,所以太陽及其行星年齡只及銀河系的三分之一。
雖然沒有測定太陽年齡的直接方法,但它作為赫羅圖主序上一顆橙黃色恒星的總體外貌,卻正好是對一顆具有太陽質量,年齡約為50億歲,度過了它一半主序生涯的恒星所該期望的。
恒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們從誕生、成長到衰老,最終走向死亡。它們大小不同,色彩各異,演化的歷程也不盡相同。恒星與生命的聯系不僅表現在它提供了光和熱。實際上構成行星和生命物質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恒星生命結束時發生的爆發過程中創造出來的。
到2013年太陽所處的主序星階段,通過對恒星演化及宇宙年代學模型的計算機模擬,已經歷了大約45.7億年。據研究,45.9億年前一團氫分子云的迅速坍縮形成了一顆第三代第一星族的金牛T星,即太陽。這顆新生的恒星沿著距銀河系中心約27000光年的近乎圓形軌道運行。太陽在其主序星階段已經到了中年期,在這個階段它核心內部發生的恒星核合成反應將氫聚變為氦。在太陽的核心,每秒能將超過400萬噸物質轉化為能量,生成中微子和太陽輻射。以這個速度,太陽至今已經將大約100個地球質量的物質轉化成了能量。太陽作為主序星的時間大約持續100億年左右。
太陽的質量不足以爆發為超新星。在40億年后,太陽內的氫消耗殆盡,核心中主要是氦原子,太陽將轉變成紅巨星,當其核心的氫耗盡導致核心收縮及溫度升高時,太陽外層將會膨脹。當其核心溫度升高到1億K時,將發生氦的聚變而產生碳,從而進入漸近巨星分支,而當太陽內的氦元素也全部轉化為碳后,太陽將拋出外殼,形成行星狀星云。同時內核坍縮,形成一顆地球大小,而密度卻高達10噸/CM3的白矮星。
地球的最終命運還不清楚。太陽變成紅巨星時,其半徑可超過2.42天文單位,超出地球目前的軌道,是當前(2013年)太陽半徑的260倍。然而,屆時作為漸近巨星分支恒星,太陽將會由于恒星風而失去當前質量的約30%,因而行星軌道將會外推。僅就此而言,地球也許會幸免被太陽吞噬。然而,新的研究認為地球還是會因為潮汐作用的影響而被太陽吞掉。即使地球能逃脫被太陽熔融的命運,地球上的水將被蒸發而大氣層也會散逸。實際上,即使太陽還是主序星時,它也會逐步變得更亮,表面溫度緩慢上升。太陽溫度的上升將在9億年后導致地球表面溫度升高,造成到2013年我們所知的生命無法生存。其后再過10億年,地球表面的水將完全消失。
紅巨星階段之后,由熱產生的強烈脈動會拋掉太陽的外殼,形成行星狀星云。失去外殼后剩下的只有極為熾熱的恒星核,它將會成為白矮星,在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冷卻和暗淡下去。這就是中低質量恒星的典型演化過程。 太陽最后可能成為黑矮星。原因是:木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一顆行星,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300多倍,質量也大得驚人,大約是其他日顆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而且木星還有61顆衛星。因此,木星素來有太陽系“老大哥”的稱號。 然而,這位“老大哥”個子雖大,卻非常軟弱無力,其平均密度還不及地球平均密度的1/4,平均每立方厘米的物質僅重1.33克,只比地球上的水稍重一點點。這無異于是在告訴我們,木星是顆液態的星球。實際上,木星也的確沒有地球陸地那樣的固體表面。其表面是液態氫形成的“海洋”。因此,人類如果能夠登陸木星,那么他們在木星上是站不住腳的,他們只能像魚兒一樣游動著前進,或者可以把宇宙飛船建成水中的船舶一樣,然后手握著船槳在木星上蕩漾。 木星上的氫氣之所以會變成液態的形式,那是由于木星自身重量和體積太大的緣故。 木星是顆特殊的行星,這不僅因為它個大且沉的緣故,還因為它具備了恒星的某些特征。首先,木星表面的溫度為-148℃,而根據木星從太陽那里獲得的能量計算,木星表面的溫度應該只有-168℃才對,那么中間20℃的溫差怎樣解釋呢?不僅如此,我國天文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幾千年來,太陽系的亮度正在呈現減弱的趨勢,而木星卻相反,它的亮度每年竟然會增加2%,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現象說明了什么呢?難道木星內部存在熱源?如果木星內部存在熱源的話,那么木星在吸收且反射太陽能量的同時自身還要向外輻射熱量。為了證明這一點,科學家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木星釋放的能量是它從太陽那里所獲得能量的兩倍,這就說明其中的能量有一半來自于木星內部,只有這樣,才能合理解釋木星能量收支不平衡的狀況。 行星是無法自己發光發熱的,那么發光發熱的木星又怎么會歸屬于行星呢?所以很多科學家認為,木星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行星,他們相信,未來的木星將會演變成真正的恒星。 木星是由液態氫和一些氦氣所構成,它同太陽有著類似的大氣成分。雖然木星目前的體積和質量分別只及太陽的0.1%,但科學家們指出,木星憑借自身巨大的引力,它正在吸收大量的星際氣體和塵埃。木星的質量必將朝著越來越大的方向發展。而一旦木星質量比現在再大80倍,它內部的物質就會發生熱核反應。況且,木星還在不斷吸收太陽的熱量,長此以往,木星的能量將會越來越大,越來越熱且亮。這樣,30億年后,當太陽臨近它的暮年之時,木星就能一躍成為恒星,從而取代太陽的地位。最終木星會像太陽那樣“木”光普照大地。當太陽脫掉外殼時,木星的質量已是現在的2.5倍,有足夠的引力把太陽的外殼俘獲。木星逐漸吸收了太陽的外殼,成為了一顆“太陽”(標準恒星)。
作為一顆恒星太陽,其總體外觀性質是,光度為383億億億瓦,絕對星等為4.8。是一顆黃色G2型矮星,有效溫度等于開氏5800度。太陽與在軌道上繞它公 轉的地球的平均距離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單位)。按質量計,它的物質構成是71%的氫、26%的氦和少量較重元素。它們都是通過核聚變來釋放能量的,根據理論太陽最后核聚變反應產生的物質是鐵和銅等金屬。
太陽風
太陽風是一種連續存在,來自太陽并以200-800km/s的速度運動的等離子體流。這種物質雖然與地球上的空氣不同,不是由氣體的分子組成,而是由更簡單的比原子還小一個層次的基本粒子——質子和電子等組成,但它們流動時所產生的效應與空氣流動十分相似,所以稱它為太陽風。當然,太陽風的密度與地球上的風的密度相比,是非常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況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中,每立方厘米有幾個到幾十個粒子。而地球上風的密度則為每立方厘米有2687億億個分子。太陽風雖然十分稀薄,但它刮起來的猛烈勁,卻遠遠勝過地球上的風。在地球上,12級臺風的風速是每秒32.5米以上,而太陽風的風速,在地球附近卻經常保持在每秒350-450千米,是地球風速的上萬倍,最猛烈時可達每秒800千米以上。太陽風從太陽大氣最外層的日冕,向空間持續拋射出來的物質粒子流。這種粒子流是從冕洞中噴射出來的,其主要成分是氫粒子和氦粒子。太陽風有兩種:一種持續不斷地輻射出來,速度較小,粒子含量也較少,被稱為“持續太陽風”;另一種是在太陽活動時輻射出來,速度較大,粒子含量也較多,這種太陽風被稱為“擾動太陽風”。擾動太陽風對地球的影響很大,當它抵達地球時,往往引起很大的磁暴與強烈的極光,同時也產生電離層騷擾。太陽風的存在,給我們研究太陽以及太陽與地球的關系提供了方便。
太陽光
地球上除原子能和火山、地震、潮汐以外,太陽能和其它一些恒星散發的能量是一切能量的總源泉。
太陽每時每刻都在向地球傳送著光和熱,有了太陽光,地球上的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植物的葉子大多數是綠色的,因為它們含有葉綠素。葉綠素只有利用光的能量,才能合成種種有機物,這個過程就叫光合作用。據計算,整個世界的綠色植物每天可以產生約4億噸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與此同時,還能向空氣中釋放出近5億噸的氧,為人和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氧氣。
科學家最新觀測到一顆“黑太陽”,這是一顆褐矮星,目前它是兩項記錄保持者——距離地球最近和最寒冷的褐矮星,它與地球的距離僅9.6光年,表面溫度在130-230攝氏度之間。
科學家最新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太陽”
報道,日前,科學家最新觀測到一顆距離地球僅有9.6光年的昏暗星體,它可能是迄今距離地球最近的褐矮星。同時,這顆恒星比其他鄰近星體更加“寒冷”,看上去就如同一顆“黑色太陽”。
這項發現暗示著褐矮星存在非常普遍,并且它們與地球的距離更接近。褐矮星的質量非常小,因此它們無法達到一定的熱量并承受類似太陽的核聚變反應。但它們仍然可以發光,在形成過程中會產生熱量發光,然后逐漸冷卻,光線衰弱。
英國赫特福德郡大學的菲利普-盧卡斯(Philip Lucas)和他的同事發現了這顆褐矮星,它被命名為“UGPS 0722-05”,它釋放出紅外放射性光線。它與地球的距離僅9.6光年,這一距離是地球與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的兩倍,比鄰星是除太陽之外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
目前,“UGPS 0722-05”褐矮星是第七個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或恒星體系。美國喬治亞州大學恒星研究員托德-亨利(Todd Henry)說:“這項發現就如同它的溫度一樣酷!”
盧卡斯和他的同事們提示稱,這顆褐矮星的距離仍是初步評估值。該評估是基于“視差法”,在未來幾個星期內,新的視差觀測方法將進一步測定這顆褐矮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如果當前測定的距離是正確的,那么“UGPS 0722-05”將是迄今為止距離地球最近的褐矮星,之前該記錄保持者是位于Epsilon Indi恒星附近的一對褐矮星,它們與地球相距11.8光年。
除此之外,這顆褐矮星還是另一項記錄保持者,它是迄今發現最冷的褐矮星,其溫度僅保持在130-230攝氏度之間,它十分昏暗,所噴射熱量僅是太陽熱量的百分之0.000026,其能量釋放主要聚集在紅外線波段,而不是可見光波段。也就是說380萬顆這樣的褐矮星才相當于一顆太陽,它的體積與木星差不多,但質量卻是木星的5-30倍。
“UGPS 0722-05”的光線昏暗特征可以解釋為什么它直到目前才被探測到,盡管它十分靠近地球。這項研究暗示著很可能更多未探測到的褐矮星潛伏在地球周圍。
半徑:696295 千米.這就是太陽
質量:1.989×1030 千克
溫度:5800 ℃ (表面) 1560萬℃ (核心)
平均密度:1.409 克/立方厘米
日地平均距離:1億5千萬千米
年齡:約50億年
到達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能量稱為天文太陽輻射量。在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離處時,地球大氣上界垂直于太陽光線的單位面積在單位時間內所受到的太陽輻射的全譜總能量,稱為太陽常數。太陽常數的常用單位為瓦/米2。因觀測方法和技術不同,得到的太陽常數值不同。世界氣象組織 (WMO)1981年公布的太陽常數值是1368瓦/米2。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光譜的99%以上在波長 0.15~4.0微米之間。大約50%的太陽輻射能量在可見光譜區(波長0.4~0.76微米),7%在紫外光譜區(波長0.76微米),最大能量在波長 0.475微米處。由于太陽輻射波長較地面和大氣輻射波長(約3~120微米)小得多,所以通常又稱太陽輻射為短波輻射,稱地面和大氣輻射為
長波輻射。太陽活動和日地距離的變化等會引起地球大氣上界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
太陽(Sun)是一顆普通的恒星,目前在赫·羅圖上度過了主序生涯的一半左右。它是一個質量為1989.1億億億噸(約為地球質量的33萬倍)、直徑139.2萬km(約為地球直徑的109倍)的熱氣體(嚴格說是等離子體)球。其平均密度為水的1.4倍,但這一平均密度隱含著很寬的密度范圍,從超高密的核心到稀薄的外層。
作為一顆恒星太陽,其總體外觀性質是,光度為383億億億瓦,絕對星等為4.8,他是一顆黃色G2型矮星,有效溫度等于開氏5800度。太陽與在軌道上繞它公轉的地球的平均距離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單位)。按質量計,它的物質構成是71%的氫、26%的氦和少量重元素。太陽圓面在天空的角直徑為32角分,與從地球所見的月球的角直徑很接近,是一個奇妙的巧合(太陽直徑約為月球的400倍而離我們的距離恰是地月距離的400倍),使日食看起來特別壯觀。由于太陽比其他恒星離我們近得多,其視星等達到-26.8,成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體。太陽每25.4天自轉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緯度自轉得快),每2億年繞銀河系中心公轉一周。太陽因自轉而呈輕微扁平狀,與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當于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6km(地球這一差值為21km,月球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差異雖然很小,但測量這一扁平性卻很重要,因為任何稍大一點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將改變太陽引力對水星軌道的影響,而使根據水星近日點進動對廣義相對論所做的檢驗成為不可信。
地球上除原子能和火山、地震以外,太陽能是一切能量的總源泉。那么,整個地球接收的有多少呢?太陽發射出大的能量呢?科學家們設想在地球大氣層外放一個測量太陽總輻射能量的儀器,在每平方厘米的面積上,每分鐘接收的太陽總輻射能量為8.24焦。這個數值叫太陽常數。如果將太陽常數乘上以日地平均距離作半徑的球面面積,這就得到太陽在每分鐘發出的總能量,這個能量約為每分鐘2.273×10^28焦。(太陽每秒輻射到太空的熱量相當于一億億噸煤炭完全燃燒產生熱量的總和,相當于一個具有5200萬億億馬力的發動機的功率。太陽表面每平方米面積就相當于一個85000馬力的動力站。)而地球上僅接收到這些能量的22億分之一。太陽每年送給地球的能量相當于100億億度電的能量。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無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1239年,俄羅斯的編年史中曾提到過日珥,稱其為“火舌”,1842年在一次日食中重新發現了日珥。1843年,Schwabe發現了太陽活動的11年周期,1851年在一次日食中拍攝到了第一張日冕的照片。1859年人們發現了太陽耀斑。
英國物理學家牛頓使用三棱鏡將太陽光分解為光譜,發現太陽光是由七種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在太陽光中發現了紅外線。1824年,夫瑯禾費發現了太陽光譜中的譜線,1868年又在太陽光譜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元素,取名為氦(helium,意為太陽神),次年又發現了新的譜線,認為是另外一種元素,定名為coronium,后證明這只是普通元素的高電離態譜線。
1908年,美國天文學家海耳發現黑子具有很強的磁場。1930年發明了日冕儀,使得隨時觀測日冕成為可能。1938年,漢斯·貝特提出了恒星內部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兩種核反應過程,闡明了太陽的能源機制。
20世紀70年代以來,空間天文的迅速發展大大促進了太陽的研究。1971年,OSO-7衛星觀測到了日冕物質拋射,1975年Deubner奠定了日震學的基礎。美國的天空實驗室搭載的X射線望遠鏡觀測了太陽的X射線輻射。1980年代SMM衛星首次在硬X射線波段對耀斑進行了成像。1990年,美國發射了尤里西斯號探測器觀測太陽的極區。其他太陽觀測衛星還有美國1995年發射的SOHO衛星、1998年發射的TRACE衛星、2002年發射的RHESSI衛星、2006年發射的STEREO衛星,日本1991年發射的陽光衛星(Solar-A)、2006年發射的日出衛星(Solar-B)等。太陽是光能。 等一系列光線。
1239年,俄羅斯的編年史中曾提到過日珥,稱其為“火舌”,1842年在一次日食中重新發現了日珥。1843年,Schwabe發現了太陽活動的11年周期,1851年在一次日食中拍攝到了第一張日冕的照片。1859年人們發現了太陽耀斑。
英國物理學家牛頓使用三棱鏡將太陽光分解為光譜,發現太陽光是由七種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在太陽光中發現了紅外線。1824年,夫瑯禾費發現了太陽光譜中的譜線,1868年又在太陽光譜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元素,取名為氦(helium,意為太陽神),次年又發現了新的譜線,認為是另外一種元素,定名為coronium,后證明這只是普通元素的高電離態譜線。
1908年,美國天文學家海耳發現黑子具有很強的磁場。1930年發明了日冕儀,使得隨時觀測日冕成為可能。1938年,漢斯·貝特提出了恒星內部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兩種核反應過程,闡明了太陽的能源機制。
20世紀70年代以來,空間天文的迅速發展大大促進了太陽的研究。1971年,OSO-7衛星觀測到了日冕物質拋射,1975年Deubner奠定了日震學的基礎。美國的天空實驗室搭載的X射線望遠鏡觀測了太陽的X射線輻射。1980年代SMM衛星首次在硬X射線波段對耀斑進行了成像。1990年,美國發射了尤里西斯號探測器觀測太陽的極區。其他太陽觀測衛星還有美國1995年發射的SOHO衛星、1998年發射的TRACE衛星、2002年發射的RHESSI衛星、2006年發射的STEREO衛星,日本1991年發射的陽光衛星(Solar-A)、2006年發射的日出衛星(Solar-B)等。
北歐太陽神話
弗蕾 豐僥、興旺、愛情、和平之神,美麗的仙國阿爾弗海姆的國王。一說他與巴爾德爾同為光明之神,或稱太陽神。他屬下的小精靈在全世界施言行善。他常騎一只長著金黃色鬃毛的野豬出外巡視。人人都享受著他恩賜的和平與幸福。他有一把寶劍,光芒四射,能騰云駕霧。他還有一只袖珍魔船,必要時可運載所有的神和他們的武器。
中國太陽神話
后羿射日(有多種版本,下面介紹流傳較廣的兩種)
相傳上古時代,夏代太康時期有窮國的君主是一個名叫后羿的英俊男子。那后羿不僅長得瀟灑,而且文武雙全,天文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謀略、武藝無所不精,尤其還射得一手好箭。有窮國在后羿的英明治理下,蒸蒸日上,威震四方。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呈現一派豐盛祥和的景象。
后羿每天處理完國事后,就帶上心愛的弓箭(聽說此箭乃神靈所賜),到射箭場進行練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未間斷。他的箭術已到出神入化、無人能比的地步。
日子在和平、美滿中一天天過去,有窮國日趨繁榮。就在人們沉浸在幸福、滿足之中時,突然,禍從天降。
那是仲夏的一天,那天早晨和往日并無不同,可到了日出時候,東方一下子升出來十個太陽。人們看著眼前的一切,目瞪口呆。大家清楚,天上掛著十個太陽意味著什么。頓時,哭喊聲、祈禱聲一片。人們用盡各種辦法祈求上天開恩,收回多出的九顆太陽,但一切無濟于事。一天又一天,田里的莊稼漸漸枯萎,河里的水慢慢干涸,老弱病殘者一個接一個地倒下……后羿看著眼前的一切,心如刀絞,可是無計可施。他愁腸欲斷,焦慮萬分,人日漸憔悴。一天,困倦不已的他剛搭上眼,忽夢見一白胡老人,老人指點他,將九個箭靶做成太陽形狀,每天對準靶心,練上七七四十九天后,便可射落天上的太陽,并囑咐他,此事不可外揚,只有到了第五十天才可讓人知道。后羿睜開眼,驚喜不已,立刻動手做箭靶,箭靶做好后,便帶上箭躲到深山里,沒日沒夜地練起來。到了第五十天,國王要射日的消息傳出后,在死亡線上掙扎的人們精神頓時振奮起來,仿佛看到了生的希望。人們唯恐后羿的箭射不落太陽,男女老幼頂著火一般的烈日,用最短的時間,搭起一座數米高的樓臺,并抬來戰鼓,為后羿吶喊助威。后羿在震耳欲聾的鼓聲里,一步步登上樓臺,在他身后,是無數雙渴求、期盼的眼睛,在他周圍,是痛苦呻吟的土地,在他頭頂,是熾熱、張狂的太陽。他告訴自己只能成功,不許失敗。盡管知道走的是一條不歸路,但為了救出受苦受難的民眾,他無怨無悔。
終于到達樓頂了,后羿回首最后一次看了看他的臣民,他的王宮,然后抬起頭,舉起手中的箭,緩緩拉開弓。“嗖”,只聽一聲巨響,被擊中的太陽應聲墜下,隨即不知去向。臺下一片歡呼,吶喊聲、戰鼓聲穿透云霄。后羿一鼓作氣,連連拉弓,又射落了七顆。還剩最后兩顆了,此時,他已精疲力盡,可他知道,天上只能留下一顆太陽,如果此時放棄,就意味著前功盡棄。他再一次舉起箭,用盡全身力氣,將第九顆太陽擊落后,便一頭栽倒在地,再也沒起來。一切恢復了原樣,而勇敢、可敬的后羿卻永遠閉上了眼睛……
被射中的九顆太陽,墜落到九個不同的地方。其中的一顆,掉到了黃海邊上,并砸出了一個湖,這個湖后人稱作射陽湖。不久,從射陽湖里流出一條河,人稱射陽河。
世界年輕時,天空曾一齊出現十個太陽。他們的母親是東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個孩子放在世界最東邊的東海洗澡。洗完澡后,他們像小鳥那樣棲息在一棵大樹上,因為每個太陽的中心是只鳥。九個太陽棲息在長得較矮的樹枝上,另一個太陽則棲息在樹梢上,每夜一換。
當黎明預示晨光來臨時,棲息在樹梢的太陽便坐著兩輪車穿越天空。十個太陽每天一換,輪流穿越天空,給大地萬物帶去光明和熱量。
那時候,人們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動物像鄰居和朋友那樣生活在一起。動物將它們的后代放在窩里,不必擔心人會傷害它們。農民把谷物堆在田野里,不必擔心動物會把它們劫走。人們按時作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美滿。人和動物彼此以誠相見,互相尊重對方。那時候,人們感恩于太陽給他們帶來了時辰、光明和歡樂。
可是,有一天,這十個太陽想到要是他們一起周游天空,肯定很有趣。于是,當黎明來臨時,十個太陽一起爬上車,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這一下,大地上的人們和萬物就遭殃了。十個太陽像十個火團,他們一起放出的熱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著火啦,燒成了灰燼,燒死了許多動物。那些在大火中沒有燒死的動物流竄于人群之中,發瘋似地尋找食物。
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魚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竊食物。許多人和動物渴死了。農作物和果園枯萎了,供給人和家畜的食物也斷絕了。一些人出門覓食,被太陽的高溫活活燒死;另外一些人成了野獸的食物。人們在火海里掙扎著生存。
這時,有個年輕英俊的英雄叫做后羿,他是個神箭手,箭法超群,百發百中。他看到人們生活在苦難中,便決心幫助人們脫離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個太陽。
于是,后羿爬過了九十九座高山,邁過了九十九條大河,穿過了九十九個峽谷,來到了東海邊。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腳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開了萬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準天上火辣辣的太陽,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陽被射落了。后羿又拉開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聲射去,同時射落了兩個太陽。這下,天上還有七個太陽瞪著紅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這些太陽仍很焦熱,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個太陽。其它的太陽嚇得全身打顫,團團旋轉。就這樣,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陽,無一虛發,射掉了九個太陽。中了箭的九個太陽無法生存下去,一個接一個地死去。他們的羽毛紛紛落在地上,他們的光和熱一個接一個地消失了。大地越來越暗,直到最后只剩下一個太陽的光。
可是,這個剩下的太陽害怕極了,在天上搖搖晃晃,慌慌張張,很快就躲進大海里去了。
天上沒有了太陽,立刻變成了一片黑暗。萬物得不到陽光的哺育,毒蛇猛獸到處橫行,人們無法生活下去了。他們便請求天帝,喚第十個太陽出來,讓人類萬物繁衍下去。
一天早上,東邊的海面上,透射出五彩繽紛的朝霞,接著一輪金燦燦的太陽露出海面來了!
人們看到了太陽的光輝,高興得手舞足蹈,,齊聲歡呼。
從此,這個太陽每天從東方的海邊升起,掛在天上,溫暖著人間,禾苗得生長,萬物得生存。
后羿因為射殺太陽,拯救了萬物,功勞蓋世,被天帝賜封為天將。后與仙女嫦娥結為夫妻,生活得美滿幸福。
埃及太陽神話話
拉(Ra)是古埃及太陽神,中王國和新王國時代握有絕對的權威。蘇及奈夫姆特之父,奴特與給布的祖父,奧西里斯等人的曾祖父,荷魯斯的曾曾祖父。十八王朝后,因為奧西里斯及伊西斯的受歡迎,連帶它也是,以Ra netjer-aa neb-pet("Ra, the great God, Lord of Heaven") ,更晚一些,它變成宇宙的主宰阿蒙·拉
阿頓(Aton/Aten):朝之太陽神。
阿圖姆(Atum):暮之太陽神。
《山海經》中關于太陽的神話傳說 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
在遙遠的東南海外,有一個羲和國,國中有一個異常美麗的女子叫羲和,她每天都在甘淵中洗太陽。太陽在經過夜晚之后就會被污染,經過羲和的洗滌,那被污染了的太陽,在第二天升起的時候仍會皎潔如初。這個羲和,實際上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個太陽,并且讓這十個太陽輪流在空中執勤,把光明與溫暖送到人間。這十個太陽的出發地十分荒涼偏僻,那地方有座山,山上有棵扶桑樹,樹高三百里,但它的葉子卻像芥子一般大小。樹下有個深谷叫湯谷,這是太陽洗浴的地方。它們洗浴完了,就藏在樹枝上擦摩身子。每天由最上邊的那一個騎著鳥兒巡游天空,其他的便依次上登,準備出發……
對于人類來說,太陽無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體。萬物生長靠太陽,沒有太陽,地球上就不可能有姿態萬千的生命現象,當然也不會孕育出作為智能生物的人類。太陽給人們以光明和溫暖,它帶來了日夜和季節的輪回,左右著地球冷暖的變化,為地球生命提供了各種形式的能源。也正因此,太陽成為永恒的象征,在很多文學作品及歌曲中得到頌揚傳唱。
在人類歷史上,太陽一直是許多人頂禮膜拜的對象。中華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為太陽神;而在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神則是宙斯(萬神之王)的兒子。
有關太陽的名句:泰戈爾——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么你也失去了群星。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太陽神阿波羅是天神宙斯和女神勒托(Leto)所生之子。神后赫拉(Hera)由于妒忌宙斯和勒托的相愛,殘酷地迫害勒托,致使她四處流浪。后來總算有一個浮島德羅斯收留了勒托,她在島上艱難地生下了日神和月神。于是赫拉就派巨蟒皮托前去殺害勒托母子,但沒有成功。后來,勒托母子交了好運,赫拉不再與他們為敵,他們又回到眾神行列之中。阿波羅為替母報仇,就用他那百發百中的神箭射死了給人類帶來無限災難的巨蟒皮托,為民除了害。阿波羅在殺死巨蟒后十分得意,在遇見小愛神厄洛斯(Eros)時譏諷他的小箭沒有威力,于是厄洛斯就用一枝燃著戀愛火焰的箭射中了阿波羅,而用一枝能驅散愛情火花的箭射中了仙女達佛涅(Daphne),要令他們痛苦。達佛涅為了擺脫阿波羅的追求,就讓父親把自己變成了月桂樹,不料阿波羅仍對她癡情不已,這令達佛涅十分感動。而從那以后,阿波羅就把月桂作為飾物,桂冠成了勝利與榮譽的象征。每天黎明,太陽神阿波羅都會登上太陽金車,拉著韁繩,高舉神鞭,巡視大地,給人類送來光明和溫暖。所以,人們把太陽看作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征。
豐饒、興旺、愛情、和平之神,美麗的仙國阿爾弗海姆的國王。一說他與巴爾德爾同為光明之神,或稱太陽神。他屬下的小精靈在全世界施言行善。他常騎一只長著金黃色鬃毛的野豬出外巡視。人人都享受著他恩賜的和平與幸福。他有一把寶劍,光芒四射,能騰云駕霧。他還有一只袖珍魔船,必要時可運載所有的神和他們的武器。
在中國古典詩歌作品中,太陽意象不僅出現的次數多,而且涉及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的太陽崇拜,后來逐漸衍生出皇權、家庭溫暖、時間短促、離情別恨等多種含義。 后羿射日
相傳上古時期,夏代有窮國的國王是一個名叫后羿的英俊男子。那后羿不僅長得瀟灑,而且文武雙全,天文、地理無所不知,謀略、武藝無所不精,尤其還射得一手好箭。有窮國在后羿的英明治理下,蒸蒸日上,威震四方。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呈現一派豐盛祥和的景象。
后羿每天處理完國事后,就帶上心愛的弓箭(聽說此箭乃神靈所賜),到射箭場進行練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未間斷。他的箭術已到出神入化、無人能比的地步。
日子在和平、美滿中一天天過去,有窮國日趨繁榮。就在人們沉浸在幸福、滿足之中時,突然,禍從天降。
那是仲夏的一天,那天早晨和往日并無不同,可到了日出時候,東方一下子升出來十個太陽。人們看著眼前的一切,目瞪口呆。大家清楚,天上掛著十個太陽意味著什么。立時,哭喊著、祈禱聲一片。人們用盡各種辦法祈求上天開恩,收回多出的九顆太陽,但一切無濟于事。一天又一天,田里的莊稼漸漸枯萎,河里的水慢慢干涸,老弱病殘者一個接一個地倒下……
后羿看著眼前的一切,心如刀絞,可是無計可施。他愁腸欲斷,焦慮萬分,日漸憔悴。一天,困倦不已的他剛搭上眼,忽夢見一白胡老人,老人指點他,將九個箭靶做成太陽形狀,每天對準靶心,練上七七四十九天后,便可射落天上的太陽,并囑咐他,此事不可外揚,只有到了第五十天才可讓人知道。后羿睜開眼,驚喜不已,立刻動手做箭靶,箭靶做好后,便帶上箭躲到深山里,沒日沒夜地練起來。到了第五十天,國王要射日的消息傳出后,在死亡線上掙扎的人們精神頓時振奮起來,仿佛看到了生的希望。人們唯恐后羿的箭射不落太陽,男女老幼頂著火一般的烈日,用最短的時間,搭起一座數米高的樓臺,并抬來戰鼓,為后羿吶喊助威。后羿在震耳欲聾的鼓聲里,一步步登上樓臺,在他身后,是無數雙渴求、期盼的眼睛,在他周圍,是痛苦呻吟的土地,在他頭頂,是熾熱、張狂的太陽。他告訴自己只能成功,不許失敗。盡管知道走的是一條不歸路,但為了救出受苦受難的民眾,他無怨無悔。
終于到達樓頂了,后羿回首最后一次看了看他的臣民,他的王宮,然后抬起頭,舉起手中的箭,緩緩拉開弓。“嗖”,只聽一聲巨響,被擊中的太陽應聲墜下,隨即不知去向。臺下一片歡呼,吶喊聲、戰鼓聲穿透云霄。后羿一鼓作氣,連連拉弓,又射落了七顆。還剩最后兩顆了,此時,他已精疲力盡,可他知道,天上只能留下一顆太陽,如果此時放棄,就意味著前功盡棄。他再一次舉起箭,用盡全身力氣,將第九顆太陽擊落后,便一頭栽倒在地,再也沒起來。一切恢復了原樣,而勇敢、可敬的后羿卻永遠閉上了眼睛……
被射中的九顆太陽,墜落到九個不同的地方。其中的一顆,掉到了黃海邊上,并砸出了一個湖,這個湖后人稱作射陽湖。不久,從射陽湖里流出一條河,人們把它稱作射陽河。
溫馨提示《夸父追日》等可以到一千零一夜里查到有關太陽的。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
在遙遠的東南海外,有一個羲和國,國中有一個異常美麗的女子叫羲和,她每天都在甘淵中洗太陽。太陽在經過夜晚之后就會被污染,經過羲和的洗滌,那被污染了的太陽,在第二天升起的時候仍會皎潔如初。這個羲和,實際上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個太陽,并且讓這十個太陽輪流在空中執勤,把光明與溫暖送到人間。這十個太陽的出發地十分荒涼偏僻,那地方有座山,山上有棵扶桑樹,樹高三百里,但它的葉子卻像芥子一般大小。樹下有個深谷叫湯谷,這是太陽洗浴的地方。它們洗浴完了,就藏在樹枝上擦摩身子。每天由最上邊的那一個騎著鳥兒巡游天空,其他的便依次上登,準備出發……
太陽是個陽性的星,代表我們的視覺。它的本質是閃光的、貴重的、有價值的。其性質是陽性的、熱的和干燥的,表是權勢驅力、人格的表現。在人物方面,則代表陽性人物,如:父親、丈夫、男性。
外為一個圓圈,而中心有一個圓點,這是太陽的圖騰,它的符號象征,圓圈是英雄海克利斯的盾,中央的點是盾的中心浮雕或凸起的裝飾。屬于太陽的字訣是“內在的自我”。它的影響如:表現自我的主要方式、也表示領導力與成功,影響著個人的生活原則、啟發意愿、充實信心、統治意志等。
強韌而有活力的太陽,支配著我們的健康和生命原則,并掌管權勢、上司、階級、職位、高級職務、進步、尊榮、精力、認同感、吸收經驗的能力。太陽在星盤中的宮位,表是該盤的靈魂和主宰和希望能夠顯赫的領域。
太陽對身體也有相對感應的部位,如心臟、背部上方、脾臟、循環系統、精液、男性的右眼與女性的左眼。所代表的疾病如:心臟及動脈、背部區域脊柱、中暑、眼睛失調、昏厥、發燒、膽汁的擾亂、脾臟。
太陽正面特征有:個人的魅力;正面的心靈發展;愛好和平、聰明的、母性的、喜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