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古代繪畫中一件色彩極為厚重的青綠山水
蔡京在《千里江山圖》跋語中說“不踰半歲,乃以此圖進”,用不到半年的時間來畫3平方米的畫面,是可以細致而精工描繪的。事實上,就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千里江山圖》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分染積色上,從而使它成為中國古代繪畫中一件色彩極為厚重的青綠山水。《千里江山圖》的作者不僅以密集的線條和墨色暈染,形成具有筆致厚度的皴法基底,同時,他又在這個基底上通過層層遍遍的重色積染,形成復雜的色彩縱向層疊關系,也即色彩的縱向結構。
《千里江山圖》的筆色結構
這種色彩層疊關系體現了中國繪畫顏料使用的一個特點,它不像油畫那樣的塑造式的筆觸覆蓋,而是通過一遍遍不同色相的色彩疊合,而形成色層之間的顯、露、隱、沒,以及由多層積疊而形成的色彩厚重效果。
《千里江山圖》的筆色結構解析為:皴法+赭石+石綠+石青+色上畫
通過《千里江山圖》與《游春圖》《洛神賦》《江帆樓閣圖》及《江山秋色圖》的比較,我們會發現,《千里江山圖》的筆色結構特征是既繁且備:其復雜的勾皴染色謂其繁,青綠山水畫所關涉的筆色技法及程序都無所不包謂其備,可以說,《千里江山圖》建構了古代青綠山水畫筆墨與色彩的“全因素結構”。展子虔《游春圖》比它少了皴法及石綠加石青的色彩疊合;《洛神賦》比它少了皴法及色上畫;《江帆樓閣圖》比它少了赭石+石綠+石青的色彩疊合;《江山秋色圖》比它減省了皴法,也少了石綠+石青的色彩疊合。
《千里江山圖》色彩橫向結構為:(赭石+石綠+石青)- (赭石+石綠+石青)- (赭石+石綠+石青)- (赭石+石綠+石青)- )- (赭石+石綠+石青)…………
展子虔《游春圖》的色彩橫向結構是:(赭石+石綠)-(赭石+石青)-苦綠-白-朱
《江帆樓閣圖》的色彩橫向結構為:石綠(或石青)山石+石綠松針+汁綠其他樹+朱色廊柱+淺朱色前景樹,其色彩橫向之間的對比在古代青綠山水畫中是特顯突出的。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卷(故宮博物院藏)的色彩橫向結構是:(勾斫+赭石+石綠)-(勾斫+赭石+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