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話題總是歷久彌新。當第一代獨生子女在含苞待放時,曾有人說中國的父母們是世界上最溺愛孩子的家長,可到了今年,最出名的華人家長竟然是兩位以狠毒而著稱的“虎狼”父母——年初有美籍華裔“虎媽”蔡美兒,因為對孩子的魔鬼訓練掀起了一場中美教育理念的大討論;臨近年終,有賴于一種質地堅韌、彈性極佳的藤本植物,香港商人“狼爸”蕭百佑幸運地躋身“成功父母”行列。
他的長子蕭堯和長女蕭君在2009年分別被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和法學院錄取。今年夏天,二女兒蕭簫緊隨其后,成為了哥哥姐姐的校友。最小的三女兒蕭冰目前正讀高二,她有古箏特長,目標是同樣位于首都的中央音樂學院。
蕭百佑備受爭議的教子經《所以,北大兄妹》于今年6月出版,受“美國虎媽”蔡美兒的啟發,他自稱“中國狼爸”。在書中,實現“一門三北大”的奧秘簡單而清晰:“古人很聰明,發明出藤條,打到身上對皮膚的刺激很大,但不傷筋骨。”在快速促成孩子懂事和成長方面,蕭百佑覺得藤條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不許自由上網,四兄妹只有在需要查詢網絡資料或者需要上QQ與同學交流學習時,在父親允許下才能開啟電腦,并且使用時一定有家長盯在旁邊。
三、不允許隨便喝可樂,堅決不能養成孩子想喝什么就能喝什么的習慣。
四、不能隨便打開冰箱門,沒有想吃零食就能吃的權利。培養孩子的服從性,“服從父母就是硬道理”。
五、不能吹空調,孩子們如果天天待在空調房里,只會越來越懶散,這么做為了培養孩子堅忍不拔的意志力。
六、強調對孩子們的社交控制,不允許在校外與其他同學接觸,如果去同學家串門,必須寫一份申請書,包括該同學的成績、在班內擔任的職務、同學家長的姓名和電話、去同學家做什么、待多久、同行的同學有哪些、成績如何,最后還必須班主任簽字。
質疑1 是否在倡導“奴性教育”?
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朱強:蕭百佑用“打”的體罰方式,讓孩子懂得服從。培養出來的很可能是“羊子”、“羊女”,本質是一種“奴性教育”。
“狼爸”:孩子在年幼時,不需要獨立的思考,只要學會服從家長就能成長。“在我看來,在0至12歲孩子的性格中,動物性占主要成分,很多行為都是無意識下進行的,所以要用雞毛撣子給他立規矩。”
質疑2 如此家教,孩子怎能快樂?
“南京市十佳家長”、作家張姬雯:“狼爸”蕭百佑定下了“嚴苛”的家規,在“狼爸”蕭百佑的管理下,孩子不可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狼爸”:孩子對于快樂或痛苦,并沒有本質上的認識。孩子對快樂或痛苦的認識是建立在與其他孩子對比的基礎上:別人不能玩,自己能玩,就快樂;反之,則痛苦。所以,孩子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快樂。
質疑3 要關注孩子內心
南京一中特級教師黃侃:“狼爸”的三個孩子考上北大,但他們的內心世界并不一定如外表那么光鮮靚麗,他們心里也許比較壓抑、痛苦。我希望“狼爸”蕭百佑能與孩子多溝通,了解孩子的感情,避免悲劇重演。
“狼爸”回應:自己并非像外界所描述的那么“冷血”,他之所以動手打孩子,完全是出于對子女的愛。但他表示會反思自己的家教方式,在日后會與孩子做更多的溝通。
某種程度上,真要說“狼爸式”教育有什么可取之處的話,更多在于他對于子女教育的思考與付出,當一位父親可以“為了教育年幼的孩子,幾乎放棄了工作”,相比被過分強調的“打”字,為父者對于子女教育的這份用心與責任,或許才至為關鍵,也最為厚重。
分析一下“虎媽”與“狼爸”理念的共同點,有兩點耐人尋味。一是兩人教育背景良好,二是兩人本身都是懲罰教育的感受者。那么,為何在接受了良好高等教育后,他們仍青睞懲罰式教育?恐怕與他們的成長經歷不無關系。“虎媽”從小處處被父母嚴格要求,“狼爸”更是在母親的棍棒下成長的--拿不到滿分,差1分打10下;說謊,打到嘴巴出血為止……雖然成長過程中不乏血淚,但兩人也確實獲得了世人眼里的成功。
當然,在“狼爸”“虎媽”的眼中,孩子的快樂與否并不重要,成不成功才是關鍵。從這個角度而言,“狼爸”“虎媽”只是眾多中國家長的縮影。所以,當“狼爸式”的教育竟然能把孩子紛紛送進北大,對于中國家長們的震撼效應,自然不難想見。
太多的家長望子成龍,太少的家長在意孩子的童年是否快樂、身心是否同樣健康成長。所以,孩子就像是家長的道具,除了學習、應試,生活中沒有別的主題。正因如此,在眾多專家尖銳批評“狼爸”時,不少網友力挺其觀念,原因只是他培養了三個考上北大的兒女。更有30多位家長已經把孩子交給“狼爸”嚴加管教,期盼自己的孩子也能金榜題名。
不知道這些家長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價值觀是否過于世俗而單一?畢竟,孩子的個性、喜好和夢想是多元的。父母如果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按照指定的成長道路前行,即便是走上了一條人人稱羨的金光大道,也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其實,打沒打過孩子不是最關鍵的,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賞識教育也罷,懲罰教育也罷,各有其長短。重要的是,家長應該意識到,對孩子的愛和尊重,循循善誘地走入孩子的心,讓孩子擁有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人格,才是成功的教育。
在目前通行的應試教育“大旗”之下,是不怎么講究學生們全面發展的,而且檢驗教育和教學成果的主要指標或唯一指標也是分數,以及分數這一唯一衡量標準之下的“進名校、上北大”,而后就是與應試教育相結合的“只有名校或一流學校”畢業生,才能更好的找到工作、實現成功價值。這正是時下應試教育判定學生成功和教育是否成功的“路線圖”。在這樣的成才“路線圖”之下,家長們往往別無選擇。所以,“中國狼爸”的出現,與該家庭教育的傳統有關,但更與應試教育之下的成才模式和評價機制密切相關。
也就是說,看似“狼爸”式教育只是個例,但特殊的個例之后透露出來的卻是應試教育之弊端。如果沒有一個被教育和部分公眾普遍認可的“上北大就算成功”的認知,又何來“狼爸”在教育“四個孩子三個上北大”之后的自豪?又何來看到“狼爸”教育孩子“成功”之后,全國各地有30多個孩子被父母送到蕭百佑家中,利用寒暑假,接受“狼爸式”教育的跟風?
不從根本上革除應試教育之弊端,不從根本上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狼爸”式教育孩子的方式就不可避免。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還會有一個又一個“狼爸”前赴后繼。在應試教育的機制之下,“狼爸”們無心顧忌什么孩子的人格、尊嚴和平等,在一個錯位的教育成功成才觀念之下,“狼爸”們只會看重結果而過程已不重要,他更不屑于顧忌這個違背教育規律的“棍棒教育”是否己經或潛在給孩子帶來傷害。“狼爸”的悲哀在于恰逢一個尚未完全轉軌的教育模式,更悲哀的在于“狼爸”們對于已經弊病叢生的教育機制缺乏必要的“抗爭”。
“狼爸”式教育和“狼爸”式教育指導下的“棍棒伺待”,具有很大的教育“迷惑”性,在“狼爸”們棍棒交加的教育模式之下,在短暫的“成功”快感誘惑之下,迷失的何止“狼爸”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