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親寶寶
本文由親寶寶原創首發
中秋假期,正好趕上閨蜜芳芳生日,幾個小姐妹去她家吃飯聚聚。
在切蛋糕的時候,她女兒豆豆因為沒有吹到蠟燭,要求再點一次,可孩子的聲音被我們這些大人的聲音蓋住了,沒有聽到就準備切蛋糕了。
突然小家伙發脾氣把手里剩下的蠟燭扔到桌子上,“我沒有吹到蠟燭,再點一次,我要吹蠟燭。”
芳芳上前一把把孩子拉到旁邊的角落,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訓斥:
“你自己聽聽,整間屋子只有你在哭鬧,怎么這么不懂事?為什么別的孩子都老老實實的,就你在鬧?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可能是聽到媽媽說不要自己了,小家伙哭的更大聲了,無論芳芳后面怎么安撫都是不聽,我和另一個閨蜜過去打圓場,“小孩子都這樣,我家早上出門因為穿鞋還發脾氣。”
最后,在三個大人各種安撫勸說下,豆豆才不哭了回到客廳。
說到孩子發脾氣,老母親腦子里是不是馬上就有畫面了?
“搭積木搭了一半不小心碰倒了,大發脾氣把積木到處亂扔。”
“寫作業,碰到不會寫的就哭。”
“想買玩具不給買,就開始撒潑打滾,扯著嗓子嚎。”
“去游樂場玩嗨了舍不得走,想拉走就直接往地上一躺。”
……
其實“孩子發脾氣”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說女人的臉像天氣,說變就變,孩子又何嘗不是,上一秒還風和日麗,下一秒就狂風暴雨。
動不動就哭,一哭就停不下來,咋辦?相信你一定在很多血壓飆升的時刻,怒刷過幾篇“攻略”。
但實踐出真知,有些應對方法只能說是“火上澆油”,比如說下面這3種類型的話術,你還在說嗎?
“你再哭,我就……”
看到孩子哭鬧,你心里肯定也不好受,心疼中夾雜著怒火,第一反應就是想讓他停止。
“你再哭媽媽以后不給你買玩具了。”
“再哭媽媽就去上班了。”
“再哭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了。”
各種“威脅”直接就脫口而出了,先不說你能不能“說到做到”,這話本身就非常容易挑動孩子叛逆的神經,一次兩次可能還有用,到后面孩子才不怕你嚇唬,因為他只會想:
“我都這么難過了,媽媽竟然還要對我這樣!我不要玩具了!”
于是乎,升級版哭鬧風暴就來了……
“哭吧,等你不哭了媽媽再來抱你”
會說這句話,你一定是一個有原則的媽媽,不想輕易因為孩子哭鬧而妥協,你想表達的是:
“你現在是大寶寶了,要講道理了,哭是沒用的。”
但實際上孩子聽到的:
“媽媽不要我了!”“只有我不哭的時候媽媽才喜歡我。”
轉換一下視角,這像不像夫妻吵架的時候,你老公撂下一句“你自己先冷靜一下吧”轉身就走?活脫脫是“冷戰”的節奏。
在寶寶難過的時候,媽媽的冷漠只會讓他失去安全感,變得更崩潰,這一哭就停不下來了。
“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是……”
你肯定看過不少育兒知識,知道孩子發脾氣時,我們首先要和他共情,允許孩子發泄情緒,然而問題就出在后半句話上。
想一想,孩子好不容易搭好的積木不小心碰倒了,他氣得把積木到處亂扔,然后你說:
“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但是積木不可以亂扔哦。”
這時候孩子反而更崩潰了,因為你話里還是在說孩子的不對,并沒有真的和他感同身受。
就好比你和你老公吐槽老板,老公卻跟你說:
“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是仔細想想,你老板說的是不是也有道理?”
這時候你肯定就更生氣了。同樣的,在孩子發泄情緒的當下就跟他講道理,他可真是一點兒都聽不進去。
應對孩子哭鬧,你可以怎么做?
看到這里你可能要說了,感覺孩子哭鬧的時候,說啥都是錯,為啥總是哭個不停?
那是因為,你只是允許了孩子哭這個行為,但是并沒有真的接納孩子的情緒。
1、接納孩子的情緒,并等待情緒的穩定
當孩子發脾氣了,比起講道理和責備,我們第一時間需要做的是,無條件陪伴并接納他的情緒。
孩子為什么發脾氣?因為需求沒有被滿足、因為受挫……而這些在大人眼里可能是“無理取鬧”,所以下意識地就在孩子發脾氣的當下教育。
但你也知道,當孩子被情緒支配時,很難聽進去任何話,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先做后說”——把要說的話往后挪一挪,先陪著他冷靜下來。
注意這里說的是“陪著孩子”,你不需要說任何哄他的話,但可以拍拍他的背、教他深呼吸控制情緒,而不是就坐在一旁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完全忽視他。
等到孩子冷靜下來了,你再給他明確原則邊界,或者提出解決辦法,他才能聽得進去。
積木倒了?沒關系,媽媽陪你一起再搭起來好不好?
這個玩具你想想,家里是不是也有個一樣的?如果家里那個壞掉了我們再來買。
當然,你心里也要做好心理預期:孩子學會情緒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也考驗大人的耐心。
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你堅持用這種方式引導,孩子的情緒控制就會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不會養成“以哭鬧來達到需求滿足”的習慣。
2、教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感到委屈、被忽視時,我們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學會用語言表述自己需求。
之前,網上有一段爸爸與女兒對話的視頻,視頻中爸爸教育女兒處理情緒的方式堪稱教科書。
小女孩因為生氣,憋得滿臉通紅,爸爸半蹲在她面前,耐心溫柔的安撫著女兒。
整個過程,這位爸爸沒有因為孩子發脾氣而去批評她,而是像朋友一樣和孩子溝通。
“每次生氣的時候,不要一直沉浸在憤怒的心情里,你要學著去接受它、尊重它。你要承認你生氣了,然后慢慢放下。
你可以生氣,只是不要讓這種心情支配你太久,因為這樣會出問題。慢慢放下、克服它,也可以大喊發泄、拿枕頭出氣。
重要的是,你要把你的想法說出來,這樣我才能知道你的底線在哪里。我會尊重你的底線,也尊重你的心情。要是今天不適合跟你開玩笑,你只需要告訴我,我就不會了。”
最后,他邀請孩子一起出去散步,“把憤怒拋到腦后,也可以踢踢土,只要能擺脫壞心情,只要你能覺得好受一些。”
當孩子情緒不好,需要排解的時候,我們可以陪孩子一起打打球,聽聽他喜歡的音樂,或者吃他想吃的零食,和孩子一起找到適合他的宣泄方式。
只要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的發泄情緒方式,原則上都可以接受。
蔡康永說過這樣的一段話:
“情商高并非指不發脾氣,而是要合理地發脾氣,讓自己的情緒可以順暢地表達,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讓自己和世界都開心。”
其實,發脾氣就是一個人正常情緒表達,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孩,都會有自己的脾氣。
作為父母,我們在面對孩子小情緒的時候,要記得正視這件事,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并找到合理的方式去表達情緒。
如果孩子因為一些無理要求而發脾氣,我們一定要堅守底線,讓他明白,不是任何時候發脾氣都管用。
可能孩子的性格不一樣,具體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我們應對方法也會不一樣,但有一點,就是要有愛和耐心。
孩子需要愛,尤其在他們最不可愛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