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育觀察法;
(2)教育調查法;
(3)教育實驗法;
(4)教育行動研究;
(5)教育敘事研究;
(6)個案法。
52. 文獻檢索的方法
(1)順查法;
(2)逆查法;
(3)引文查找法;
(4)綜合查找法。
53. 簡述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客體永久、延遲模仿。
(2)前運算階段(2-7歲)符號、泛靈論、自我中心、不可逆。
(3)具體運算階段(7-11、12歲)守恒、去中心、可逆。
(4)形式運算階段(11、12-15歲)抽象、推理、假設、反思。
54. 埃里克森心理發展理論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發展劃分為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具體的發展任務和存在的心理社會危機,具體如下:
(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信任感;
(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1.5-3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
(3)主動感、主體感對內疚感(3-6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
(4)勤奮感對自卑感(6-12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
(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
(6)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18-30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發展親密感,避免孤獨感;
(7)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30-60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獲得充沛感,避免停滯感;
(8)完美無憾對悲觀絕望感(成年晚期60歲以后),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絕望與沮喪。
55. 簡述學習過程的幾個階段
(1)理解階段;
(2)保持階段;
(3)遷移和運用階段。
56. 簡述學習理論的主要內容
(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2)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4)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57.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建立積極的心理準備狀態;
(2)充分利用本學科的特點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興趣在第一課堂及第二課堂中共同培養;
(5)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58. 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策略
(1)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課堂中正確引導;
(3)注意激勵與表揚,對學生進行正強化教育;
(4)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5)發揮家長的作用,形成家庭與學校共同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合力;
(6)分層漸進,注意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7)建立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評價體系。
59. 簡述品德的心理結構
(1)道德認知;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為。
60. 簡述皮亞杰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1)自我中心階段(2-5歲),皮亞杰認為兒童在5歲以前還是“無律期”,顧不得人我關系,而是以“自我中心”來考慮問題;
(2)權威階段(5-8歲),也稱作“他律期”。該時期的兒童服從外部規則,接受權威指定的規范,把人們規定的準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而且只根據行為后果來判斷對錯;
(3)可逆性階段(8-10歲),兒童已不把準則堪稱是不可改變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間共同約定的;
(4)公正階段(10-12歲),兒童開始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獎罰不能是千篇一律的,應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