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與老祖宗有關的,人們向來都是比較重視的,有頗多講究。比如在對祖墳的態度上,人們更是充滿敬意,在老人們去世后,會找人看風水,選個合適的地方安葬,在忌日和清明等節日當天,后代子孫一般都要去上墳,以示對先人的哀思。同時還會定期對墳墓進行修葺,農村會以祖墳有沒有被打掃,來判斷這家的后代是否孝順,是否人丁興旺,所以在祭祀時,還要說求先人保佑子孫的話語。
人們重視祖墳的原因,既是受孝道觀念的影響,同時也認為,照顧好地下的先人,是可以給他們帶來好運的。關于祖墳上的講究,有一句俗語叫做“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不知道你聽過沒,具體該如何理解呢?
“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僅從字面上來理解的話,意思是說,墳頭如果塌陷或者被踏平了,就會使后代子孫慢慢凋零,墳頭上如果干干凈凈,沒有草的話,那后代就會比較貧困,沒有資產。
“墳頭塌消子孫稀”,農村過去,墳墓都是用土壘砌的,遠遠看去,就像一座小山峰。新墳墓一般都會壘得很高,但時間一長,經過雨水的沖刷,墳墓的土就會慢慢減少,墳頭就會塌陷了,所以逝者家人去祭祀的時候,都要補下土,以保證墳墓的高度和大小。
畢竟沒有誰愿意看到,先人的墳墓被踏平的現象發生,家門破了,暫時可以不補,先將就一段時間都行,但墳墓是一定要及時修繕完好的。不及時修整,這是對逝者的不尊敬,也會讓別人覺得這家人口稀少,連給祖先上墳的人都沒有,在農村這是會被人看笑話的。
“墳上無草絕家資”,在墳墓的選址上,講究依山傍水。但實際情況,這個要求是很難達到的,不過,墳頭上青草旺盛,就反映出后代家族的興旺。每次去上墳的時候,總會發現,周圍雜草橫生,但人們只會把周圍的雜草去掉,墳頭上的草是要保留下來的。
人們這樣做是原因的,這里的草諧音同“財”,農民認為,去除了墳頭的草,就會失去財富,生活就會變得較貧困。甚至在農村有些地區,當老人去世后,后代就會在新墳上面,撒上草的種子,或者把草帶根埋進去,以此期盼先人能帶來財運。
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雖然有迷信的成分,但并不是毫無道理可言。意在告誡人們,對待祖先一定要心存敬畏,要經?;厝吣?。不過,老人在世的時候,要及時行孝,要盡己所能的,讓老人開心度晚年,這才是最重要的。去世后,做的再好,也于事無補了,老人已經感覺不到了。關于這句俗語的解釋,就說這么多,你贊同小編的說法嗎?讀了本文,你還有什么想說的嗎?歡迎留言,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