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作為新時代的中學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關心廣大中學生的思想品德狀況和學習成績及身體健康情況,還要特別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學校是中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在學校里中學生完成許多有目的的活動,并與周圍環境及人群如教師、同學、學校職工等發生聯系,并受到影響。
學校的教學環境、校風、班風、教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團隊活動、教師的業務及思想素質等,對學生心理健康都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每一個中學教育工作者都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保證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責任。
如何促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呢?
一、幫助中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中學生正值青少年時期,已開始對人生問題發生興趣,常如饑似渴地向書本、成人、社會各方面求教,懷著強烈的愿望去探索人生的奧秘。但由于他們還不夠成熟、不善于全面客觀地看問題,往往思想偏激,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并有效地解決好個人與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以致引起心理上的沖突和各種消極情緒;同時,又由于他們還缺乏一定的導向能力,不能自覺地抵制一些不健康思想意識的影響,往往容易對人生產生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因而感到苦惱、彷惶甚至悲觀失望。現在的中學生物質欲望較強,有些學生也常為物質條件不如別人而自卑、苦悶。所以,努力幫助中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形成對人生的正確態度,是我們中學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學校和教師應把這項工作滲透到自己的全部教育和教學活動中,除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外,各科教學也可以通過教師的
講授促使學生形成唯物主義觀點,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他們正確地理解人生的價值,確立崇高的生活目的,養成不為身邊瑣事和私利所苦惱的習慣,節制自己的欲望,不愛慕虛榮,養成努力學習的態度和不斷進取的作風。中學生一旦懂得做人的道理,就能正確地對人、對事,客觀、全面地看問題,從而保證心理反應的適度,防止各種心理偏差的發生。
二、創設增快而有秩序的學習環境
集體的學習環境和心理氣氛及校風、班風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因此,學校和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提供一個穩定而愉快的學習環境,造成一種好學上進、互助互愛、講究文明的集體氣氛。在這樣的集體里,大家和睦相處,相互關心和支持,沒有猜疑和敵意,有統一的意志和行動,又有個人顯示創造力的充分機會。這樣的集體和氣氛不僅能滿足學生的歸屬感,而且能給他們帶來自豪感和安全感,這些無疑對發展學生的樂觀、進取、開朗、寬容的性格大有神益。要創設一個愉快而有秩序的學習環境,學校應制定并嚴格執行合理的作息制度,幫助中學生養成學習和生活的良好規律性,學會科學用腦,避免激烈的刺激和過分的精神壓力,開展豐富多采的活動,積極發展中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特長,避免學校生活的過分單調。
三、幫助中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可以滿足學生交往的需要,發展他們的安全感和友誼感,而且能培養同情心和合作精神。因此,它是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必要的環境因素。教師要重視中學生的交往問題,鼓勵學生主動真誠地與人交往,尊重別人的人格、習慣、隱私,“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勿損于人”。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使中學生處于愛別人和被人愛的環境中。特別對于那些人緣不好的學生,要善于為他們在班集體中或周圍環境中創造信任和受歡迎的心理氣氛,吸引他們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增加他們與同學友好交往的機會,并堅決制止對其進行嘲笑、挖苦、諷刺的不良行為。
同時要為他們尋找合適的場所,使他們的才能和特長有表現和施展的機會,以利于增強其自信心。師生關系也對中學生心理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中學生一般都非常重視教師對他們的情感態度,將其看作是一種評價。當其感受到教師喜愛、信任自己時,他們會認為這是對自己的肯定、重視,并由此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激發上進的力量和信心。
四、制定合理的要求,以成功的經驗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觀
所謂合理的要求,是指與中學生能力水平、實際情況相適應的要求。如果要求過低,會因缺乏挑戰意味而失去對中學生的激勵作用;但要求過高,學生會因頻頻失敗而退卻,并會導致自卑消極的自我觀。研究表明,青少年所表現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是學習方面的艱難和挫折經驗和間接后果。學習上的失敗和由此招致的教師的譴責、家長的叱罵、同學的歧視,會給學生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使他們產生痛苦、失意、沮喪、焦慮、無聊等多種消極情感,這種消極情感,迅速遷移擴散使這些中學生在生活的其它方面也失去信心和勇氣,造成各種適應不良癥。因此,中學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認真組織每一次測評,同時明確提出不同類型的學生應完成的任務和該達到的水平,使各類學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和滿足。有了這種體驗,學生就不會再因為學習上的失敗而表現出情緒上的干擾,既建立了學習上的自信,又能使他們在與教師、家長、同學以及他人的相互關系中,取得良好的適應。
中學生如果一貫地成功,也易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因此,應該讓他們適當地經歷些挫折和失敗,以鍛煉其意志和培養正確對待失敗的態度及處理失敗的能力,養成戒驕戒躁、謙虛謹慎的作風。
五、提高教師的教育修養,力求做到貶褒有度
實踐證明,教師經常使用一些違反心理規律和觸犯學生個性的教育手段,如恐嚇、訓斥、強制、謾罵、羞辱、體罰等,會嚴重影響和傷害學生自尊心,引起學生種種心理上的紊亂和障礙,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反之教師對部分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溺愛、偏袒、縱容等,不僅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而且會使學生產生驕橫、固執、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等不良心態。所以,教師必須加強教育修養,講究教育的方法和藝術性,做到“嚴而有度,愛而不溺。”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諄諄教導,產生積極的進取心。
六、教育學生學會自我調節,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首先要教育學生善于接受現實,主動釋放不快情緒。當中學生由于學習、人際關系等煩惱或不安時,應勸導他們正確對待,從容處之。心里有憂愁、苦惱、不快就應該向老師、同學或家長傾訴,該哭就哭,該說就說,及時把苦悶發泄出去;其次,要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項文體活動,熱愛學校生活,培養樂觀向上的情緒狀態。另外,還應使中學生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即用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想、語言不斷提示自己,克服悲觀、沮喪和恐懼不安的情緒,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同學,使之克服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消極暗示,使其心理走上健康的發展軌道。
除以上六個方面之外,學校和教師還應主動同家長合作,協同家庭共同創設一個能夠幫助中學生取得良好適應、符合心理衛生條件的生活環境。學校、家庭、社會要攜起手來,共同促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