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一天我班的一女生跑到我辦公室告訴我,我班的梁建平同學趴在桌位上大哭,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趕盡來到教室,問梁建平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她一個字也不說,其他同學也圍了過來,我反復地問她哪里不舒服、是不是生病了,她冷冷的對我說,不用你管。并且還繼續(xù)在哭。這位女生原來不是我班的,以前和她的班主任也談起過她,了解她的一些情況,她的親生母親已過世,后來父親又娶了后媽,據(jù)說后媽對她很不好,基本沒和父親一起吃過飯,總是買些饅頭回來,一個人躲在房間里吃。她的這種情況讓我想起我?guī)У纳弦粚盟陌嗟囊粋€學生,他叫周常,進入高三那么關鍵時后,他不但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上課無精打采,有時還扒臺,學習成績直線下降,而且上課講話,影響周圍其他同學的學習,科任老師的批評教育一句都聽不進,甚至跟老師頂嘴、對著干。尤其喜歡夜里到外面玩,和社會上一些無業(yè)青年來往密切,對父母的管教批評有一種抵觸情緒,跟父母的關系鬧的很僵,有幾次還離家出走。我找他談心,他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有時甚至對老師的教育懷有一種敵意.周常是我一手帶上來的,高一高二學習還比較認真,成績在班上也算是上等,高三是高中學習的關鍵時期,再過兩百多天高三學生就要參加高考。從周常同學到梁建平同學的心理與情感變化都有很相似的地方,他們都生活在一個很復雜的特殊家庭里,家庭的變故使他們的心理變得的十分的脆弱。
家是一個可以使孩子擁有安全感、歸屬感和愛的地方,它是孩子成長的最重要的場所,心理學家指出:和睦、溫暖、健全的家庭是保證青少年人格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條件,而家庭的破裂、殘缺往往會使孩子過早地品嘗到人生的種種不幸,從而比一般的學生容易產生情緒問題和社會適應的問題。而特殊家庭的情況隨處可見。在對我校900名學生家庭狀況的調查中,家庭關系緊張的達35%.這些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子女,他們面臨著親情殘缺或教養(yǎng)失衡問題,不成熟心靈留下深深的傷痕。如何了解、掌握這部分孩子的心態(tài),幫助他們適應父母關系緊張的事實,平衡他們的心理,卻是當今學校教育不可忽視的問題。
首先、家庭成員關系惡化對子女心理的影響,孩子是父母關系惡化的直接受害者。他們在生理、心理、學習等方面都受到干擾和影響,在心理方面產生障礙,造成情緒低落、自尊心下降以及出現(xiàn)退縮行為。例如梁建平同學由于得不到應有的關愛,而逐步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愿意與任何人交往。
其次,出現(xiàn)學習成績下降以及厭學現(xiàn)象。我班的周常同學成績直線下降就與父母關系緊張有關.青少年學習的過程,需要有良好的心境為基礎。由于父母關系惡化,他們都有一段時間的相互攻擊和自怨自艾過程,當事人本身心緒不寧,便無意去過問孩子的學習,輔導就更談不上了。而孩子也因惶惶不可終日而無法靜下心來學習功課。
再次,身體發(fā)育與健康受影響。不管父母正在鬧離婚還是父母再婚的,,多數(shù)孩子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飲食不太正常,衣物沒人清洗,生病時得不到父母的照顧等。有些研究報告指出,父母離婚的青少年常會做惡夢,有失眠、食欲減退等身心癥狀。
對于這類學生,教育者僅給予一般性的同情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提供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幫助他們較順利地渡過這一人生難關。
(一)走進孩子的心靈。根據(jù)學生不同階段的心理去提供相應的心理輔導。,有時甚至對生活、學習等失去興趣,沾上不良習氣,離家出走或參與社會不良團伙的事情,往往會在這時產生。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學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告訴老師,不愿意與老師開誠相見,那么談論任何教育總歸是可笑的。”教育者要在了解情況的基礎上,走進孩子的心靈,針對學生所處的不同階段,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采取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正確引導特殊家庭的孩子接受與面對事實。教育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家庭的變故。教師要通過日常活動的接觸摸清這類學生對父母離婚的看法,對于一些持有 “父母離婚,他們的孩子最不幸”、“父母離婚是件很羞恥的事”、“我覺得沒人愛我”、“人結了婚就不應該離婚”等看法的孩子,要根據(jù)他們的年齡特點和理解程度,以得當?shù)姆绞郊右詣駥В屗麄兠靼赘改鸽x婚的理由,逐漸學生接受這個事實。事實上,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越來越追求生活的質量,而夫妻雙方關系的解除也是追求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當然我并非主張夫妻輕易離婚。一般來說,孩子對父母的分離事件總想極力隱藏,不愿讓別人知道。考慮到這點,教師在探討孩子這類想法時,要在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否則會引起孩子的戒備和反感。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教師要在學習、生活上多給予關心、照顧特殊家庭的孩子。假如一個學生的家長是因病去世或因意外事故造成傷亡,通常會有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等人給予幫助和安慰,老師和同學會主動幫助他補習家里出事時所缺的功課,那些平時調皮的學生在他面前也會變得格外小心,不敢逞強并亂叫他的外號等。但父母離婚的學生,則較少得到這種“待遇”。實際上,這類孩子恰恰最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和補償,老師、同學的翔和友誼會有效地減輕他們焦慮、自卑以及惶恐等消極心理。故教師應多關心關系惡化家庭學生的學習及生活,多體貼鼓勵,少指責斥罵,還要特別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尤其是班主任要善于進行感情投資,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些孩子的情感較脆弱又比較敏感,一些類似“離異”、“離婚”等字眼都會刺激他們幼小的心靈。所以日常說話在涉及到家庭問題時,用詞要謹慎,另外,要教育其他學生別歧視和嘲笑他們,為特殊家庭的孩子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
(四)協(xié)助家長解決好教育子女問題。特殊家庭的家長由于社會壓力、經濟壓力、工作壓力等種種原因,而無暇或無心顧及子女的學習和生活,他們普遍認為教育子女有困難,其中有一部分家長在教育時陷入誤區(qū)。一種是“過度忽視”一些單親家長視子女為包袱,百般嫌棄,甚至虐待。 另一種“過度溺愛”。有的單親家長認為對子女的撫養(yǎng)權爭來不易,因此對孩子百般遷就、姑息,造成這些子女任性、專橫、膽大亡為。作為教育者有義務協(xié)助家長解決好教育子女問題。
(五)大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充分利用班會課、國旗下講話等途徑向學生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我們可以利用班會課、國旗下講話、黑板報、廣播站等途徑向學生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在選擇教育內容時,要有針對性、實效性,符合學生的心理實際;像如何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學習秩序,良好的人際關系怎樣營造,如何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如何正確對待家庭的變故;如何維護健康的心理等問題,通過我們教師的講解,中學生的對待家庭變故時,提高心理免疫力,減少心理健康問題的發(fā)生。
教育者怎樣教育特殊的家庭的孩子,幫助他們度過特殊時期,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一直都是我們教育工作的一個重點和難點。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面對特殊家庭的受傷花朵們,我們這些園丁更應多份關心,多份愛,讓愛心滲透到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面,而這些都需要教育者細心觀察,潛心研究,要用愛心與行動與學生溝通。特殊家庭的孩子需要特殊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