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使思想品德課教學“返樸歸真”,將抽象的理論與活生生的現實有機結合起來,使思想品德課趣味盎然,教益頗深。在平時的教學中,思想品德課有效實施“生活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實踐探索。
1、教學環境的創設: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
教學的實質,就是師生平等對話,共同探究,教學相長。但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學生始終處于“你教我學”的被動狀態。教師把自己看成是絕對的權威,既無視學生的獨立人格,也漠視學生的內在需要,師生之間不能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在這種“以師為本”的理念下,教師很難調動起學生“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只能是成為在有限的時間記住有限的課本知識點的工具,至于主動探究、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十分欠缺的。
構建“生活化”的政治課堂必須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由絕對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傾聽學生的聲音,珍視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在這種師生關系下,學生才能大膽提問,大膽表達不同意見,師生、生生互動合作才有可能,才能達到學教互動,形成良性循環。只有“以生為本”,學生才會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樂于探究,才會有獨特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以及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實施新課程后,課堂較多出現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學生們普遍反映,現在的課堂教學形式多樣,老師多是鼓勵性的話語,和藹可親,傾聽學生的聲音,共同探究,民主平等。教師們也認為新課程改變了教師一味傳授的權威地位,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學生與社會、與生活的距離。
2、教學目標的設定:知識、過程、情感三位一體
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學,由于“應試教育”在祟,將考試分數做為評價學生學習質量的唯一標準,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以知識為本位,過分強調課本知識的傳授,而將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當做可有可無的東西。
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本是天經地義的,但忽視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有失偏頗。其實,思想品德課教學,就是培養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實現自主建構,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將生活與知識融會貫通,在實踐探索中體會成功的樂趣,最后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關注社會發展,樂于學習,熱愛生活的積極、健康和向上的人格。可見,我們思想品德課教學,由偏重認知向認知、過程、情感和價值觀三位一體轉變,將極大促進與生活的聯系。《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所設計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就是為了理論與生活的有機結合。本課程的《教師教學用書》在設計每一課探究內容時都具體量化了這三維目標,我們師生在探究時,一定要平衡兼顧,不可偏廢其中某一方面。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生活中錘煉出解決問題的能力,感悟到積極的情感體驗。
3、教學內容的選定: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應試教育下的思想品德課教學,過于強調教材內容的系統傳授,學生學習就是為了掌握教材中的內容,檢驗學習質量也就是看對教材內容的掌握程度,學生成了教材的忠實奴隸,與現實生活愈來愈生疏,仿佛學生不是為現實生活活著,而是為教材活著,最后的結果是,許多學生講起課本頭頭是道,解決現實問題束手無策,“高分低能”在所難免。雖然為了說明教材中的某些觀點,在教材中也列舉了一些例子,但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與學生周邊的現實生活有著較大的差距,學生很難產生共鳴。
陶行知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指出:“教科書應是活的、真的、動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靜的、讀的。”因此,教材不過是為學生提供溝通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不是習得案例本身,而應是習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價值的東西。據此,教學內容不應該囿于教材,教師一方面要對現行教材進行二次創造,包括對教學內容的改造、充實和重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發掘教材外的教學資源。新課程一改理論與實際的脫節,教材中所選的是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活生生的內容,如“歡快的青春節拍”、“品味生活”等,這些內容緊跟時代的節拍,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學生喜聞樂見,能引起共鳴。師生從這些生活中的素材著手,習得出現象的本質,再用掌握的理論來解決現實生活,提伸情感價值,實現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4、教學策略的運用:多元手段創設生活情境,引導體驗感悟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基本上還是使用延續了千年的黑板加粉筆的方式,這樣,即使教學內容很豐富,素材也是來源于生活的,但長此以往也很難引起學生的探究學習的欲望了。事實上,思想品德課的內容都是來自于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和學生自身的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煉。生活化的素材有時簡單的語言也很難再現出來,學生也很難獲得生活上的體驗,這時如果我們借助于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獲得生動、真實的生活感受。一旦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就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他們的興趣,從而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例如,在講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社會公德的內容時,如果僅是通過言語向學生灌輸應該怎么做,往往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借助電腦課件,把社會生活中人們缺乏社會公德、不遵守社會基本道德規范的反面材料以圖片或錄象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或者讓學生看看電視中的公益廣告,這樣不用教師再灌輸,學生的頭腦中就會接受洗禮,在實際生活中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對學習客體主動探索,不斷改進已有認識和經驗,建構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而不是通過靜聽、靜觀、靜練來接受現有知識的過程。構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應以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為立足點,讓學生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去重演、再現知識的產生過程,去掌握思想品德學科的思想方法,去發展思想品德學科的思維素質。
總之,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克隆,也不僅僅是能力的強化,教育的目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是讓人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因此,讓教師更正確定位,讓教學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實,讓教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歸生活,不就是構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的目標所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