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壞的孩子
——題記
(一)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
注意用自己樂觀積極的情緒去沖淡孩子學習過程中的緊張與不安,切忌嘮叨不休,照顧過多,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
我們深知,孩子考試分數高,絕不代表各個方面都好(還有德、體、美等),考試分不高的孩子,絕不是別的方面都不行,更不是孩子沒出息。
愛因斯坦9歲仍不能流利說話,考大學都要復讀;連醫生都說愛迪生腦子壞了;多數教師認為瓦特是劣等生;任性粗野的少年拿破侖學習成績一直在40名開外。條條大路通羅馬,耐心教育吧,也許大器晚成呢。
(二)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
學生如果精力不濟、學習吃力、性格憂郁等現象,那么這些學生中有85%的人是由于身體健康出了問題。所謂思維遲鈍,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是由于大腦皮層的生理和功能改變,而是由于孩子的整個機體出現了毛病。
孩子的身體是否健康是孩子身心發展的眾多因素中的決定性因素。對健康的關注是家長首要的工作。孩子的一切,包括精神、世界觀、智力、知識的學習和自信心都是取決于他的身體是否健康。只有身體健康,孩子才會樂觀愉快,才會朝氣蓬勃,否則一切免談。這是一個最簡單不過的真理。但正是這個最簡單的真理,常常被我們在無意中忽略了,我們卻很少真正給予充分的關注。把我們在孩子的學習上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與真正花在孩子身體鍛煉上的那部分相比,孩子的健康就變成了一種“業余生活”,充其量是一種調節、一種補充,在很多情況下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教師可以花費兩個小時給幾個學習困難生補課,卻不舍得放他們到操場上玩耍十分鐘;家長可以整個周末帶孩子去上各種興趣班,卻很少讓孩子在游泳池里戲水半小時。仔細想想,我們確實沒有像關心孩子的學習那樣去關心孩子的健康——往往是只要孩子不生病,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但這樣做的后果往往事與愿違,很多孩子身體素質極差,軍訓時常有孩子支持不住昏倒在地;每逢天氣突變,不少孩子就會傷風感冒。至于近視、莫名其妙的頭痛、胃痛等現象更是屢見不鮮。
在勞動中發展智慧,是一種極具創造性的教育活動。現在的孩子太缺乏勞動了。不僅缺乏真正的體力勞動,更缺乏那些精細的、需要動腦筋的勞動。我們的眼睛始終緊鎖在孩子的分數上,緊鎖在某些立竿見影的“措施”上。那些智力發展遲緩的孩子,他的大腦結構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把他的智慧激活?研究發現:在人的大腦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創造性的區域,依靠把抽象思維跟雙手的精細的、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能激發這些區域積極活躍起來。這種結合非常重要,否則大腦的這些區域就將處于沉睡狀態。必須注意的是,如果錯過了兒童和少年時期,他們大腦中的這些區域就永遠無法喚醒了。
(三)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1、自信、自立、自制、自尊、自強
要分擔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苦與樂,給孩子精神上有力的支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氣可鼓,不可泄。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不足之處,某方面不行,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不行。家長如果經常拿自己孩子的弱項與別的孩子的強項比較,就會使孩子失去競爭或迎頭趕上的勇氣,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就會消失殆盡。同時,家長對孩子的數落,也極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并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孩子出了問題或學習成績差,應該從孩子實際的基礎出發,尋找原因與差距,而不是拿孩子與別人比。
幫助孩子找到優勢,找到擅長的學科,找到長處,孩子才有立足之地,才有前進的基礎;幫孩子找到考得差的學科中考得好的部分,先使孩子喜歡上“自己不喜歡的學科”中的某一部分;幫助孩子分析丟分原因;幫助孩子制定提高分數的具體措施。
2、友善、合作、樂觀、寬容、謙虛
在道德教育體系中,培養孩子具有善良的心靈是一條一貫到底的紅線。真正的教育要喚起孩子努力成為一個好人的志向,要激勵孩子成為一個好人,在心中樹立與人為善的人生信念。教育中若沒有對善良的培育,就談不上培養真正的人。若沒有善良的培育,所有的教育藝術、教育智謀、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都將喪失其意義。要讓善良這一人性中最美好、最珍貴的東西在童年時代就扎下根來。我們的孩子,他們應該成功,但更應該善良;他們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善良。
家長不要把孩子的發展理解得太狹隘,以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如德育、體育、美育方面都變得不重要了。其實,孩子的全面發展正是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的相互融合、促進。中學階段是為孩子人生打基礎的重要時期,孩子綜合素質的狀況尤為重要。
如孩子當學生干部看似吃虧,實際上受益匪淺。有家長認為,孩子經常開班會,出班報,幫助差生補課浪費的時間太多,其實不然。孩子正是在這些活動中學習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鍛煉了自己的能力;而且為了更好地幫助別人,當干部的需要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刻苦學習,這本身又成為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內在動力。如果孩子擔任過多的或不相稱的班級工作會與學習發生沖突,這時父母不要責怪孩子,而要給孩子當參謀,出主意,讓孩子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有時,也可以與老師聯系,作些調整,妥善安排。
3、堅韌、勤奮、勇敢、誠實、進取
決定成功的主要因素到底是什么呢?是聰明、高智商嗎?美國心理學家就此問題從1913年起對一千多名高智商兒童進行了長達5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其中有些人獲得了很大成功,而另一些人卻平平庸庸。科學家把這些人分成兩組,"有成就的人"和"無成就的人"。這兩組人的智力水平相近,差異卻在于他們的意志品質。"有成就的人"意志頑強,堅忍不拔,對認定的目標執著追求,毫不動搖,而"無成就的人"意志薄弱,總是消極地坐等機遇的光臨。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學習努力程度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系呈正比。尤其是大約十二歲或進入初中以后的孩子,加倍努力可以彌補能力方面的不足。知道了這些,家長朋友就可以從今天開始,要求孩子更加努力做更多的家務,完成更多的家庭作業,參加更多的義務勞動,培養孩子堅強的韌性。家長還應鼓勵孩子參加一些富有挑戰性的活動,通過成功的體驗,讓孩子明白:持之以恒是多么地重要!
另外,要嚴禁孩子進入營業性的電子游戲室、網吧,倡導孩子自覺遠離、抵制不健康網絡內容及各種形式的出版物,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把孩子思想引導到健康向上的道上來。
(四)相信老師,與教師合作
世界上最希望一個人有作為,最真心愿讓一個人超過自己的,除了他的新生父母之外,就是他(她)的老師了。當老師的,都真心誠意地盼望自己的學生能得到全面發展,做夢都想著自己的學生們進步,成績提高,個個成才。老師盼望每個孩子都好的心情與家長是一樣的。請各位家長繼續積極配合老師,加強與老師的聯系。經常與班主任、任課教師進行溝通,準確把握孩子學習動態,根據孩子實際情況,給孩子一個可靠可行的建議,做孩子學習的參謀與助手。
2、要避免在家中表現出對教師的消極否定情緒。有時家長會對孩子的老師感到不滿,這不足為奇,因為即便是最有教學經驗、最能干、最受尊重的教師,有時也會因某一原因令家長不滿意。這時家長應該直接和教師溝通,而不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消極地談論此事。如果家長在家中表現出對教師不尊重,孩子就會覺得他們也可以對教師表現出不尊重。
3、要在恰當的時間和教師聯系,出了問題要先和教師進行溝通,然后再去找校長。不和教師交流就直接去找校長解決問題,這種做法不但不尊重教師,而且對教師也不公正。如果已經嘗試了和教師一起解決問題但仍沒有進展,那么家長就完全可以和校長或者其他校領導見面,要求解決問題。
建議家長牢記以下要點:您要記得孩子的年級、班級,并認識孩子的班主任與任課老師。您要每天檢查或詢問孩子的作業狀況,如有問題盡快與老師聯絡。留下家里或您工作單位的住址、電話,以便校方在緊急狀況時聯絡使用。重視老師的家訪,認真聽取老師的意見,不要護短,與老師一起解決孩子面臨的問題。學校有事與您聯絡時,應快速取得聯系。您應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家長會,一般情況下,不要缺席。師生之間發生了沖突,不要先聽孩子一面之詞,應同時與老師溝通證實。切忌在孩子面前責備、批評老師。如果對任課老師的教學與管理不滿,不要直接對老師非難,要用委婉的態度向老師建議,或通過校長、班主任,請任課老師改進。
(五)正確認識分數的意義
教育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業上的肯定與否定,即考分上的高分與低分,在孩子的心理上會引起不同的反應。理想的考分往往能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較低的考分常常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與自尊心受挫,甚至產生某種自卑感。因此,有責任心的家長不僅要正確地看待孩子的分數,而且還要引導孩子正確地對待考分,消除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讓考試成績成為孩子前進的動力。
孩子的分數不是絕對的,必須以班級其他同學作為參照系,才真正有意義。學校在期中或期末后,都會發成績單。成績單僅僅是學校給學生家長的一份成績報告,而不是家長訓斥或懲罰孩子的依據。建議父母:稱贊孩子在學業上取得的顯著進步。指出孩子在哪些方面沒有盡最大努力。幫助孩子改正某些不良學習習慣。您可以問孩子以下幾個問題:你對自己的成績感到滿意嗎?你認為你還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你覺得你要想使自己得到提高,必須如何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當孩子羞羞答答地給您帶回一個60或70分的考試成績時,家長不要嘮叨、羞罵孩子,只要他(或她)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對于父母來說,不要僅僅關心孩子的分數,而要看孩子是否學到了對他(或她)以后有用的知識,孩子的學習效率如何。更要讓孩子知道您重視的是他(或她)運用知識的能力。在父母心里應堅持的基本原則是:對父母來說,他(或她)看重的不是考試的分數,而是學習過程本身。
袁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