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體的行為表現及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在新課程標準中已經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一名思品課教師,它不僅涉及到升學考試,還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德育為首,五育并重,這其中就體現了德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思品課“教與學”的質量,也是極為重要的。因此,思品教師更應該學會反思、善于反思。那么,思品教學反思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呢?
一、在備課過程中設計反思。
思品課的備課同語文課、歷史等學科一樣,不僅需要把注意力放在某些知識點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而且還要注意在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作為教學的重點。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就要選好教學方法,如果已“討論式”教學為例的話,那么教師首先要擬出討論題,接下來就真正的讓學生展開討論,討論結束后選出代表發言,但發言要面向全體,最后教師有準備的總結發言。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習方法和“引導”學生開展教學。在備課中要注意把握好兩點:一是在單元教學中要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觀點的含義,二是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整個教學過程都要立足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都要圍繞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實施教學,確實讓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做事,加強品德修養,激發社會正義感,增強責任感,努力做一個合格的負責任的公民。這樣就做到了備課即備知識、方法、備學生又備學生品德教育的培養。如果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特別有興致,或者無動于衷,就該問問自己是什么原因,積累經驗教訓,并在平行班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備課組的作用,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在上課的過程中驗證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進步的過程,我在教學中不斷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斷地成長,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同樣的教學方式方法,每個學生可能有不同的反應。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地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不斷驗證在備課時設計的反思,對癥下藥。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也總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優化。因此,在課堂上發生的種種“意外”,就可以成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師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進行探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
三、在課后進行各種形式的反思。
新課標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包括課后)反思。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以期實現教師的自我價值。
一要反思教學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制定每節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適用性更廣,持久性更長。許多知識都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遺忘,更何況當今知識更新的速度極快,只要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就可以通過許多渠道獲取知識。所以,情感、態度、價值觀必須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并有意識地貫穿于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二要反思教學活動是否“溝通”和“合作”,教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成功的教學過程,應該形成多種多樣的、多層面、多維度的溝通情境和溝通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物”關系,而是“我、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便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都作為平等的一員在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