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唐宋山水畫鑒賞
唐宋山水畫鑒賞 [圖片]

輞川圖­

­《輞川圖》,是畫家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畫面群山環(huán)抱,樹林掩映,亭臺樓榭,古樸端莊。別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過往, 呈現(xiàn)出悠然超塵絕俗的意境。在王維的山水畫中,尤其這幅《輞川圖》所創(chuàng)造的淡泊超塵的意境, 給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審美愉悅, 曠古馳譽(yù)。元代<湯后士>在其所著《畫鑒》中說:“其畫《輞川圖》,世之最著也”。此卷為唐人摹本,構(gòu)圖著色尚存唐人氣息。­

­

宋蘇東坡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所謂“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然而王維的詩意,卻又無處不滲透著禪理:。為此可以不問四時,在《袁安臥雪圖》中,把雪與芭蕉同置一處,畫中禪意,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言“假如雪里芭蕉含蘊(yùn)什么‘禪理’,那無非像井底紅塵、山頭碧浪等等,也暗示‘畢竟無’”。王維全家虔信佛法,他名維,字摩詰,而“維摩詰”乃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中一位通達(dá)甚深般若智慧的大居士。王維曾學(xué)李思訓(xùn)大青綠金碧山水,但是他為了適宜在畫中表達(dá)空寂清靜的禪理,大力倡導(dǎo)“水墨為上”,這是一種單純地以墨色作畫的技法。所謂“墨分五色”,一般是指以墨色的“枯、濕、濃、淡、焦”的多層次的變化象征性地表現(xiàn)所畫對象。顯然水墨畫比之重彩畫,更適合文人對典雅、平淡、自然的追求。他首創(chuàng)“破墨法”,就是趁墨色尚未干時,用濃墨破淡、用淡墨破濃,相互滲透掩映,以達(dá)到滋潤鮮活的效果。水墨畫在唐代因文人畫家之倡導(dǎo)而興起,一千三百年來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畫的發(fā)展軌跡。唐宋畫山水以絹為畫本,多用濕筆,顯現(xiàn)“水暈?zāi)?#8221;的效果;元人始用干筆,“干筆皴擦”,在紙本上留下的墨色變化更豐富多彩。王維也因為倡導(dǎo)“水墨渲淡”,“援詩入畫”,而被明代董其昌推崇為“南宗之祖”,認(rèn)為“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

­

畫中有詩:右丞合是居士身­

­

­

­雪溪圖­

傳世的《雪溪圖》可以說是最接近于史載王維繪畫風(fēng)格的一件作品了,絹本,水墨,縱36.6厘米,橫30厘米,無款,有宋徽宗趙佶題簽“王維雪溪圖”。原作不知存何處,我們所見的圖片恐怕還是翻錄于《中國名畫寶鑒》圖錄。圖下方一座木拱橋?qū)⒂^者引入白皚皚一片冰雪世界,樹木凋零,人煙稀少,小溪的兩岸有茅屋四五間,溪中有一葉篷船,有船夫撐篙而行。情景冷漠蕭瑟。畫家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襯兩岸之白雪,坡石有漬染似無勾皴,這正是唐代山水畫的一大典型特征。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全圖采用俯視法,所畫場景之透視異常精確,無論比例、角度,即使以焦點透視質(zhì)之,皆中規(guī)矩。­

王維(701-761,一作698-759)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山西祁(今山西祁縣)人。玄宗開元五年(717),以16歲少年中進(jìn)士,仕途順利,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歸隱藍(lán)田輞川。他的詩,流傳千古,著名的詩句如“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等,幾乎婦孺皆知。人們雖知道他還是一個畫家,但是恐怕大多對之缺乏明晰的印象,因為據(jù)考證現(xiàn)存的傳為王維的畫,都被判為后人臨摹或根本就是偽作。­

 

金碧交輝:李氏固自帝王家­

­

­

­

­李昭道 春山行旅圖­

李思訓(xùn)身為皇室,其作品反映了貴族階層的審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因當(dāng)時社會的各種矛盾和佛道思想及文人隱居習(xí)尚的影響,也使他在作品中時常流露出一種出世情調(diào)。即所謂“時靚神仙之事,□然巖嶺之幽”。­

­

李思訓(xùn)的金碧山水畫對后來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yuǎn)的影響。后世山水畫中的青綠山水就是對他這一派畫風(fēng)的延續(xù)。明代莫是龍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繪畫上的南北宗論,則將他列為“北宗”之祖。­

­

金碧交輝:李氏固自帝王家 李思訓(xùn)(651-716,一作653-718)唐代書畫家。字建睍,一作建景。出身唐宗室。唐高祖從弟長平王李叔良孫,李孝斌子。隴西成紀(jì)(今甘肅天水市)人。唐高宗(650-683)時為江都令,武則天朝(684-704)棄官潛匿,唐中宗朝出為宗正卿,唐玄宗開元初,官至左武衛(wèi)大將軍,因玄宗時官至右武衛(wèi)大將軍,所以被稱為“大李將軍”。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題材上多表現(xiàn)幽居之所。傳為他的作品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江帆樓閣圖》軸,畫游人在江邊活動,以細(xì)筆勾勒山石輪廓,賦重青綠色,富于裝飾性。此畫雖今被認(rèn)定為宋人手筆,但可以反映他的畫風(fēng)。­

­

­

­

李思訓(xùn) 江帆樓閣圖­

­李邕碑稱李思訓(xùn)“云麾將軍”。工書法,擅畫山水樹石,筆格遒勁,能得湍瀨潺湲、煙霞縹緲難寫之狀。鳥獸草木,皆窮其態(tài)。其畫著色山水,用青綠為質(zhì),金碧為紋,繼承和發(fā)展了六朝以來以色彩為主之山水畫法,自成一家?!秷D繪寶鑒》謂:“用金碧輝映,為一家法,后人所畫著色山,往往多宗之。”明代董其昌推其為“北宗”之祖。弟侄之間,凡妙極丹青者五人。子昭道,亦擅山水,故人稱大李將軍、小李將軍,世稱“二李”。畫跡有《山居四皓圖》《春山圖》《江山漁樂圖》等17件,著錄于《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江帆樓閣圖》軸,絹本,設(shè)色,縱101.9厘米,橫54.7厘米,長松峻嶺,竹樹掩映,山徑曲折,殿廊隱現(xiàn),江天空闊,風(fēng)帆飄渺,山石青綠,略有皴斫,無款,傳為李氏所畫,圖錄于《中國繪畫史圖錄》上冊。­

 

卓爾峭拔:關(guān)家山水筆力強(qiáng)­

­

­

­關(guān)山行旅圖 五代 關(guān)仝(傳) 絹本水墨 縱144.4厘米,橫56.8厘米­

此圖上畫峰巒高聳,氣勢雄偉;中畫深谷壇林,中藏古寺;近寫板橋茅店,旅客往來,商賈停驂,維以寒林雞犬,富有生活氣息。布境兼“高遠(yuǎn)”與“平遠(yuǎn)”兩法,樹木有技無干,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xì)斷續(xù)之分;落墨則漬染生動,饒于墨韻。《宣和畫譜》稱關(guān)仝“尤善作秋山寒林,與其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澤,使見者如在灞橋風(fēng)雪中,三峽聞猿時,不復(fù)有市朝抗塵走俗狀。”所述畫外之情,亦可與圖中約見之。此畫無款,據(jù)收傳印璽,可知先后為賈似道,元內(nèi)府,明內(nèi)府,明晉王府及清安岐收藏,后入清宮?!赌墔R觀》及《石渠寶笈續(xù)編》等畫書著錄,可以認(rèn)為是代表關(guān)仝畫風(fēng)之作。­

­

關(guān)仝 (約907-960間)〔五代·后梁〕。仝,一作同,一名穜,又作童。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工畫山水,早年師荊浩,刻意力學(xué),晚年有出藍(lán)之譽(yù)。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驛,使其見者悠然如在灞橋風(fēng)雪中,不復(fù)有市朝抗塵走俗之狀。筆法簡勁,氣勢極壯,石體堅凝,山峰峭拔,雜樹豐茂,有枝無干,時稱“關(guān)家山水”,與荊浩并稱“荊關(guān)”,與李成、范寬形成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三個主要流派,并與荊浩、董源、巨然并稱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缎彤嬜V》著錄御府藏畫中有其《秋山圖》《江山漁艇圖》《春山蕭寺圖》等94件。傳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圖》軸、《關(guān)山行旅圖》軸等,相傳為其所作,圖錄于《故宮名畫三百種》。­

據(jù)宋人記載,關(guān)仝不善畫人物,畫中人物多請胡翼代為繪制。胡翼,字鵬云,五代畫家,主要活動于后梁之際,善畫佛道人物,也能畫樓臺車馬,亦精于摹古。­

 

­

­

龍宿郊民圖 絹本設(shè)色 縱156厘米 橫160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龍宿郊民圖》是董源重要的傳世作品之一,它描繪了居住于江邊山麓的民眾慶賀節(jié)日的情景。此圖以山為主,右側(cè)的兩座大山占據(jù)了畫面的大半,山頂且有礬頭。山下水面空闊,溪流蜿蜒,樹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樹頭掛起了燈籠,溪邊又有兩條舟船,上豎彩旗,數(shù)十人自岸及舟聯(lián)臂排列,似正在表演慶賀的歌舞。山下道路上點綴著一兩行人,似在趕路,又似在游覽。這幅圖畫的用意應(yīng)該是表現(xiàn)清雅的江南山水中居人生活的舒暢和愉悅。在董源的山水作品中,這似乎是一個常見的主題,即使是以表現(xiàn)山水為第一目的,他還是情不自禁地要畫出居人的生活圖景,并將此中透出的生命活力感染給無言的山山水水。此作技法池以披麻皴和水墨渲染為主,畫山形時先勾出輪廓,再用長披麻皴手法,以中鋒筆自上而下左右披拂,線條大致平列,但也時時交疊會合。山上的礬頭則作空心點皴,呈現(xiàn)草木葳蕤情狀。在皴染基礎(chǔ)上畫家又給山石敷以重絳色,同時將山頭染為青綠。這樣就將李思訓(xùn)的精于設(shè)色和王維的擅用水墨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后人稱贊董源“神品格高,無與比也”。以《龍宿郊民圖》驗之,他的畫的確不愧為有“品”有“格”的上乘之作。­

董源(?-962),字叔達(dá),鍾陵(今江西進(jìn)賢西北)人,南唐中主時曾任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他的山水多畫江南景色,草木豐茂,秀潤多姿,被人們形容為"平淡天真"。其用筆細(xì)長圓潤,稱"披麻皴",有時也用點描繪郁茂的叢樹苔草。宋代沈括說董源的畫"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yuǎn)視則景物粲然"。­

現(xiàn)存的可以認(rèn)定為董源真跡的有三類。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龍宿郊民圖》所繪山崗圓深,草豐木茂,雜樹掩映,山麓則有人家張燈于樹,似乎有節(jié)日之氣。此畫人物近于工筆重著色法,山水為小青綠,用披麻皴,山頂作礬頭,已自成一家面貌。分別藏于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和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瀟湘圖》則屬另一類,水墨淡色,形體如一,都是描寫江南多泥被草的山巒丘陵,風(fēng)雨明晦中的平遠(yuǎn)景色,用短條子和墨點的組合描繪景物,這是董源確立的一種新的風(fēng)范。還有一類為藏于美國王季遷處的《溪岸圖》,今已售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后苑副使臣董源畫"款,畫高山峻嶺景象,不突出用筆,重用墨,有推測為董源早期作品者。但此畫真?zhèn)螤幾h極大,曾于1999年末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引發(fā)一場大討論,有專家說其為張大千偽作之畫,雙方各執(zhí)一詞,但國內(nèi)專家多傾向于真跡一說。  ­

­

­

­

­

匡廬圖­

­《匡廬圖》是荊浩的代表作之一,描繪的是廬山的自然景色。此作畫境宏闊博大,氣勢雄偉峭拔,反映出以荊浩為代表的北方畫派的基本藝術(shù)特征。為了便于吸納萬象,寫成“全景山水”,作者采用立軸構(gòu)圖,以縱向布局為主。由下往上看,作品層次井然,一層高過一層。畫面下端細(xì)繪出山麓景致,樹木、屋舍、河流、石徑、撐船的舟子、趕驢的行人,一一攝入筆端,準(zhǔn)確表現(xiàn)出來。再往上是山間峰巒、瀑布、亭屋、橋梁、林木,山光嵐氣,隱約浮動,山峰越上越高。越高越形峭拔,在群巒眾嶺的映襯環(huán)擁下,最高峰挺然直出,上摩穹蒼。此圖集中體現(xiàn)了荊浩的筆法特點,勾、皴、染三法并舉,既突出了造型的結(jié)構(gòu)、形態(tài)的立體感和厚重感,又顯示了水墨技法的特殊韻致。在畫面的營造上,作者將“高遠(yuǎn)”、“平遠(yuǎn)”二法結(jié)合起來,交替使用,峻峭聳立的巍巍峰巒與開闊平曠的山野幽谷自然出現(xiàn)在圖中,毫無抵牾不合之處;而古松巨石與層疊的峰巒相映相發(fā),更是將全畫幽深縹緲的境界清楚準(zhǔn)確地烘染出來。­

­

­荊浩,字浩然,約生于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早年“業(yè)儒,博通經(jīng)史,善屬文”,學(xué)識淵博。濟(jì)源的風(fēng)物景觀多名人足跡,白居易有詩云:“濟(jì)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劍立,沁水龍蛇走;危磴上懸崖,澄(氵嚴(yán))轉(zhuǎn)枋口。”唐開元道教宗師司馬承楨曾于王屋山創(chuàng)建陽臺宮。少年時的荊浩常來此宮,受司馬承楨影響,在晚年所著《筆法記》中,將其與王維、張璪并列,贊曰:“白云尊師氣象幽妙,俱得其元,動用逸常,深不可測。”荊浩還曾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王屋山主峰的《天臺圖》,這些都與他早期生活經(jīng)歷有關(guān)。­

唐乾符元年(874)前后,荊浩由家鄉(xiāng)來到開封,得同鄉(xiāng)裴休的關(guān)照,曾為唐末小官。­

裴休任宰相五年,唐大中十年(856)罷官,在開封遇到高僧圓紹,二人志同道合,圓紹就命他居住在開封夷門倉垣水南寺。后圓紹名聲日顯,又?jǐn)U建成橫跨夷門山的巨院,由唐僖宗親自題賜院額曰“雙林院”。荊浩曾為雙林院這一重要禪院繪制壁畫,足見他當(dāng)時的畫名。“嘗于京師雙林院畫寶陀落伽山觀自在菩薩一壁”、(《五代名畫補(bǔ)遺》),但此畫未能傳留,根據(jù)他后來在水墨山水畫上的創(chuàng)造精神,可以斷定,那是一幅人物與山水結(jié)合的水墨畫。­

荊浩兼擅人物還有其他例證?,F(xiàn)存他的《匡廬圖》中,就有幾個細(xì)小而動態(tài)極佳的點景人物。《宣和畫譜》中,也記載他曾畫有人物繁多的《山陰宴蘭亭圖》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圖》四幅。清代李佐賢《書畫鑒影》著錄了荊浩的《鐘離訪道圖》:“山林墨筆,人物著色,兼工帶寫。”并記述畫中鐘離作舉手問訊狀,將士佇立狀,對岸真人傍虎而行及童子回顧指示狀等,描繪得十分生動。­

隱居河南林縣洪谷山­

荊浩在五代后梁時期,因政局多變,退隱不仕,開始了“隱于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自號洪谷子。­

洪谷位于開封之北二百里左右的林縣。林縣唐時名林慮縣,太行山脈于縣西綿亙一百八十里,總稱林慮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黃華、天平、玉泉、洪谷、棲霞等山。山勢雄偉壯麗,幽深奇瑰,歷代多有隱逸者。北宋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華夏,而面目者林慮。”認(rèn)為林慮乃太行山脈最美之處。­

荊浩在這樣幽美的環(huán)境中,躬耕自給,常畫松樹山水。他與外界交往甚少,但同鄴都青蓮寺卻有較多聯(lián)系,至少兩次為該寺作畫。­

鄴都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北,位于林縣之東,三國時為曹魏都城。當(dāng)時鄴都青蓮寺沙門(住持和尚)大愚,曾乞畫于荊浩,寄詩以達(dá)其意。詩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不求千澗水,止要兩株松。樹下留盤石,天邊縱遠(yuǎn)峰。近巖幽濕處,惟藉墨煙濃。”可知他請荊浩畫的是一幅松石圖,以屹立于懸崖上的雙松為主體,近處是水墨渲染的云煙,遠(yuǎn)處則群峰起伏。­

不久荊浩果然畫成贈大愚,并寫了一首答詩:“恣意縱橫掃,峰巒次第成。筆尖寒樹瘦,墨淡野云輕。巖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禪房時一展,兼稱苦空情。”顯然對自己這幅水墨淋漓的作品相當(dāng)滿意,同時也反映出他退隱后的心境——“苦空情”??嗫諡榉鸺艺Z,認(rèn)為世俗間一切皆苦皆空,這正是他厭惡亂世的情懷。­

從兩人相互贈答詩中,可以看出他們不同尋常的關(guān)系。大愚說:“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顯然講的是另一件事。“六幅”可解釋為六張畫,也可釋為一張篇幅很大的畫。按漢制,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六幅就有一丈三尺二寸寬,也許是一件屏幛畫。“故牢建”是說依然堅固地收藏著,保存完好。建,通“鍵”,鎖藏。正因大愚以往曾得到過荊浩之畫,所以才能說“知君”如何如何。且可以推斷那六幅畫作已是幾年前的事了。­

著錄中的荊浩作品­

在歷代繪畫史籍和著錄書中,記有荊浩作品約共五十余幅,其中山水畫占絕大部分,也有少量人物畫。如《宣和畫譜》所記的山陰宴蘭亭圖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圖四幅,以及前面提到的觀自在菩薩、鐘離訪道圖,這九件作品都是以人物為主的。山水畫據(jù)《圖畫見聞志》記述有四時山水、三峰、桃源、天臺;《宣和畫譜》記有夏山圖四、蜀山圖一、山水圖一、瀑布圖一、秋山樓觀圖二、秋山瑞靄圖二、秋景漁父圖三、白蘋洲五亭圖一;南宋《中興館閣儲藏》記有江村早行圖、江村憶故圖;此外,在《襄陽志林》、《云煙過眼錄》、《鐵網(wǎng)珊瑚》、《珊瑚網(wǎng)》、《清河書畫舫》、《圖畫精意識》、《平生壯觀》、《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庚子消夏記》等著錄中,還記有漁樂圖、秋山圖、山莊圖、峻峰圖、秋山蕭寺圖、峭壁飛泉圖、云壑圖、疏林蕭寺圖、云生列岫圖、溪山風(fēng)雨圖、楚山秋晚圖、仙山圖、長江萬里圖、廬山圖、匡廬圖等。比較特殊的是《珊瑚網(wǎng)》中記載荊浩有交泰圖冊頁,可能是一幅畫有三只羊的風(fēng)俗畫,寓意“三陽(羊)交泰”。­

以上作品除匡廬圖尚存,其他均已失傳。至于目前傳為荊浩所作的五幅畫——美國納爾遜美術(shù)館收藏的雪景山水、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收藏的江山瑞靄圖、臺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漁樂圖等,其真?zhèn)味即嬗袪幾h。­

­

平淡天真:北苑秀筆繪江南­

­

­

寒林重汀圖 立軸 絹木 設(shè)色 縱179.9厘米­

《寒林重汀圖》描繪的是隆冬時節(jié)的江南景色。圖中山丘靜穆橫臥,水汀幽深綿延,落盡葉片的樹木無言挺立,纖纖蘆葦瑟縮于風(fēng)中,溪上小橋空寂清冷,掩映于荒丘寒樹間的屋舍闃無聲息,所有景象構(gòu)成一個蕭瑟凄清的無人之境。作者在彼岸坡丘旁以大筆橫拖皴出重重的沙汀,氣勢渾茫厚重,這樣又有別于此岸的蘆葦蕭蕭、水流緩緩,又從格局氣勢上打破了平均狀態(tài)。兩側(cè)的坡嶺、樹木、沙汀、屋宇等似同實異,彼此呼應(yīng),使靜態(tài)的圖畫具有了內(nèi)在的動感。此圖山坡以披麻從坡腳上皴,由密而疏,直至坡面方留空白。又于山坡起伏處加上苔點。圖中皴筆以方折增強(qiáng)動勢,粗闊勁健,苔點則兼用渴筆、焦墨、亂鋒,運(yùn)筆迅疾。力量勁猛,增強(qiáng)了畫面的生動和逸趣。在堤岸畫法上,作者以長披麻與碎筆亂點結(jié)合,為畫面帶來了節(jié)奏感和運(yùn)動感。汀渚則用長披麻濕筆平拖,具有酣暢渾樸的特點。­

空靈迷蒙:董源麾下僧道行 唐宋間,禪宗盛行,南方山水畫派崇尚“平淡天真”。觀此圖,雖主峰聳立,卻無堅凝、雄強(qiáng)之勢,但見柔婉;曲山抱合處,密林叢叢,三二茅舍坐于其中,柴門洞開,引小徑回旋,折入深谷;坡岸逶迤,有樹木偃仰,碎石臨流,蒲草迎風(fēng)。令人幽情思遠(yuǎn),如睹異境,如米芾所贊, “……嵐氣清潤,布景得天真多……明潤郁蔥,最有爽氣……老年平淡趣高。” “巨然山水,平淡奇絕。”巨然師董源畫山用淡墨長披麻皴,層層深厚,山頭轉(zhuǎn)折處疊以礬頭,用水墨烘染,不施皴,留白,苔點飛落, “用筆草草,近視之兒不類物象,遠(yuǎn)視則景物粲然”,整個畫面氣勢空靈,生機(jī)流蕩。­

巨然,其籍貫一作建業(yè)(今江蘇南京),一作鐘陵(今江西南昌)??梢源_定的是,巨然是“受業(yè)于本郡(指今江蘇南京)開元寺”(劉道醇《圣朝名畫評》)。大約在這個時期,巨然成為董源的門人。­

劉道士,建康(今南京)人。工佛道鬼神,落筆遒怪,尤善山水,師董源,與巨然同時,畫亦同。但劉道士在左,巨然則以僧在左。以此為別。­

­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傳世山水名畫全集
傳世山水名畫~五代篇
中國山水畫系列之二 五代四大家及其山水作品
中國古代美術(shù)-隋唐五代美術(shù)山水繪畫
中國古代著名國畫欣賞
中國傳世山水畫:五代卷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璧县| 桃园县| 姚安县| 黄冈市| 宜宾县| 漳平市| 石屏县| 报价| 利津县| 泾阳县| 唐海县| 湖州市| 汉源县| 四子王旗| 尉氏县| 南岸区| 息烽县| 离岛区| 汉沽区| 长治县| 宁海县| 金乡县| 乐业县| 黔西县| 天门市| 监利县| 浠水县| 温州市| 文水县| 都安| 松桃| 宜君县| 贞丰县| 南漳县| 河间市| 民和| 聂荣县| 永顺县| 汾阳市| 石阡县|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