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開無田
導讀:中國古代皇帝大都是三宮六院,妃嬪眾多,這也導致了皇帝子嗣眾多,但是在面臨皇位繼承上,卻只能有1個人成為最終的勝利者——皇帝,因此在選擇繼承人上便有了嚴重的利益沖突。
周朝在周武王經過牧野之戰,結束商的統治之后,在繼承商朝的世襲制之上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并規定了擇立太子的標準: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這也就合理的確定了嫡子、長子在皇位繼承上的優先性。 而西周的另一項貢獻則是對宗法制度的確立,宗法制度之下,天子皇帝,始終出自嫡長子,是皇室家族族長,更是天下的大宗。而這種宗法制與嫡長子繼承制下,要有資格繼承皇位,必須先出自大宗,而后便是嫡子、長子、兒子。
宗法制
這兩種制度的結合之下,也合理的解決了內部的皇位繼承問題。使得誰會成為繼承皇位者幾無懸念。
當然,壞處便是繼承人以大小宗、嫡子、長子與否選擇,而不是以聰慧與否,對于王朝統治造成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一如晉武帝司馬炎冊立嫡長子晉惠帝司馬衷為太子,一個只知“何不食肉糜”的白癡以內宮賈南風專權,所導致的八王之亂,最后更是導致西晉因此而亡。而有能力的小宗,次子在面對這種大宗積弱之時,也會虎視環伺。
喜好人妻的曹操,雖為雄主,但卻在選擇繼承人之時,曹丕、曹植相互傾軋,無奈向賈詡詢問。賈詡舉例袁紹之三子,因為袁紹無所立,最終導致袁譚、袁尚等三兄弟反目,兵戎相見。于是曹操便冊立曹丕為世子,才算結束爭斗。而康熙帝時期的九子奪嫡更是明證,太子胤禔的身份庶長子,廢立之間,八阿哥胤禩等人也正是瞅準了機會,而皇子們的傾軋也使得康熙帝身心憔悴,最終選擇了四阿哥胤禛——雍正帝。
明太祖朱元璋
由此可見,如何實現皇權的平穩交接,冊立合適的太子繼承人也成為了王朝的重中之重。
而朱元璋有26個皇子,為何在太子朱標死后,卻不將皇位傳給聰明能干的朱棣,反而選擇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呢?便是符合宗法制下的嫡長子繼承制原則。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一樣為解決皇位傳承問題,遵循嫡長子繼承制與宗法制立下了《皇明祖訓》,確立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規則。那么為何不去冊立朱棣呢?原因也便很好解釋。
朱標太子
朱元璋對太子朱標,可謂是極盡寵愛于一身。朱元璋將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馮勝、胡美等人委任為東宮官職,可見一斑。但是無奈朱標早逝。而朱標本人乃是太子,更是朱元璋正妻馬皇后的長子,而朱元璋——朱標——朱允炆,也便是大宗傳承。
而所謂的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健在,也只不過是相對于朱標的大宗地位之下的小宗,包括庶四子燕王朱棣更是如此。
朱標太子的正妻,乃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女兒常氏。而常氏與太子朱標共生育兩個兒子,既嫡長子朱雄英,以及嫡三子朱允熥。而常氏早逝,朱標太子又娶太常寺卿呂本之女呂氏,為妾,呂氏生有庶二子建文帝朱允炆,以及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
按照宗法制之下的嫡長子繼承制,本是嫡長子朱雄英繼承太子之位,但是朱雄英卻早早夭折。那么太子之位是不是應該三子朱允熥繼承呢?按照嫡長子制似乎沒有問題。
建文帝朱允炆
但是朱元璋卻在常氏去世之后,做了一個小動作,將呂氏扶正,成為繼室。那么這個繼室是確保了朱允炆此時的嫡長子身份嗎?答案是肯定的,《儀禮·喪服》之中也說:“繼母如母”。如此之下,父親朱標死后,母親呂氏被扶為繼室,兄長朱雄英早夭,這諸多偶然性因素之下,朱允炆便就是嫡長子,承繼太子之位,更是合理合法的。
對于剛剛建立的大明王朝而言,遵禮,確定統治秩序,穩固統治本就是重中之重,參見后期萬歷帝因為喜愛福王朱常洵而而與群臣發生的長達15年的國本之爭,并藉由此引發的朝堂動蕩。朱棣的出身——小宗、貢妃之子,庶子身份,即便朱棣聰明能干,能夠在朱元璋開國之初建立的九王潘屏之中,打擊蒙古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實現他的帝王夢想,對于有子嗣傳承的大宗朱標一脈,也只有造反才能成功。
參考資料:1 《西周·宗法制與嫡長子繼承制考究》 2 《明史》 3《明太祖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