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時光荏苒,即使不愿意訴說,時間的指針也已經指到2018年的年尾,在這里小編提前祝大家諸事順利,逐風破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那么關于春節,你又了解幾何呢?小編幾言,權當拋磚,不足之處,還望海涵。
<1 >
春節和過年,其實在辛亥革命以前并不是一個稱謂,而春節只是指代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更是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
也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這里過年和過春節才成為一個意思。沒錯,簽字批準的正是袁世凱。
為呈請事,竊自新邦肇造陽歷紀元,所以利國際之交通,定會計之年度,允宜垂為令甲,昭示來茲,但乘時布令,當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應從社會之習慣。故日本維新以來,改正歷法,推行以漸,民間風俗之所關系,悉屬因仍未改,春秋佳日,舉國嬉嬉,或修祓禊,或隆報饗,歲時景物,猶見唐風,良以征引故事,點綴承平,不但為經濟之節宣,且可助精神之活潑。我國舊俗,每于四時令節,游觀祈獻,比戶同風,固由作息之常情,亦關人民之生計。本部征采風俗,衡度民時,以為對于此類習慣,警察官吏未便加以干涉,即應明白規定,俾有率循。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本部為順從民意起見,是否有當?理合呈請大總統鑒核施行。謹呈大總統內務總長一月二十一日袁大總統批曰:“據呈已悉,應即照準,此批”。
歡度春節
<2>
過年了,而這個年,在古代可不并不特指正月初一。商朝是以臘月為正月。秦國則以十月為正月。也直到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元封六年),在天文學家落下閎主持下《太初歷》,才確定了以孟春正月為歲首。
《后漢書·律歷志二》孝武皇帝攄發圣思,因元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乃詔太史令司馬遷、治歷鄧平等更建《太初》,改元易朔,行夏之正,《乾鑿度》八十一分之四十三為日法(一朔望月29又81分之43日,即29.530864日,相比現代數據29.530589日,誤差為0.000275日)。
太初歷
<3>
正月之所以為正月,那是因為一年的開始為“正”。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正”和其名諱“嬴政”諧音,自然是不能叫正月,便改為端月。端,頂也,也是開端伊始的意思。等到始皇帝龍御歸天,也就繼續為正月了。
正月
<4>
如果說有電影拍攝的是唐朝的新春過年,門上張貼春聯,那肯定是錯誤的。因為春節張貼對聯的習俗最早出現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后蜀。后蜀國主孟昶更是寫下了中國第一副對聯。
《蜀梼杌》載:"蜀未歸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于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對聯
<5>
春聯的起源桃符,其實原來只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至于為什么要用桃木板掛"神荼"、"郁壘"二神,那是因為這二位是主領眾鬼的守護之神。而桃,古人認為它是 五木之精,仙木,能夠辟邪驅鬼。
時珍曰∶《漢舊儀》云∶東海度朔山有大桃,蟠屈千里。其北有鬼門,二神守 之,曰神荼、郁壘,主領眾鬼。黃帝因立桃板于門,畫二神以御兇鬼。《典術》云∶桃乃西 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氣惡,故能厭伏邪氣,制百鬼。今人門上用桃符辟邪,以 此也。
神荼、郁壘
<6>
而用來驅逐瘟神的爆竹,也真的是爆竹。起源有2000多年歷史,從《荊楚歲時記》、《神異經》記載來看,爆竹的出現就是用來驅逐瘟神,趕跑野獸的。人們正是用火燒竹子的爆裂之聲,來祈求平安。
爆竹
而爆竹的傳播,卻在唐朝李畋的改造下逐漸演變成鞭炮。偶然之下,他將硝藥放進竹節,封口引爆,這下爆竹威力更大,聲音更響。后來,他吸取了爆竹的優點,摒棄了爆竹不易攜帶的缺點,用紙代竹,也就形成了鞭炮的雛形。他也被稱為花炮祖師。
(圖片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必刪)
參考資料:《二十四史》、《太初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