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后金皇帝皇太極,將原國號后金改為大清,年號也由天聰改為崇德 ,而這也意味著自其太祖皇帝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政權,使用了20年的后金國號徹底成為歷史,那么皇太極為何要改國號為大清呢?而努爾哈赤當初建國之時又為何將國號定為后金呢?
這件事,還要從女真族的起源說起。女真一族,起源自自3000余年的肅慎一族。世居東北的肅慎一族,與中原地區聯系密切,而經過漫長的發展,遼朝時期才被稱為女真,而在12世紀,完顏阿骨打逐漸統一了女真各部,并建立起了金朝。
但是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在金朝末年,王朝內部爭斗不斷,而位于蒙古草原的蒙古諸部也在成吉思汗的努力之下實現了統一,最終忽必烈聯合南宋,滅金朝。第一個國家形態的女真政權金朝也就僅119年而亡。而元朝統治者,也將女真各族分設五個萬戶府。最終元朝統治者也不過百年而亡,作為承襲者,朱元璋建立了最后一個漢人政權——大明王朝。而此時明朝治下的女真族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
而努爾哈赤祖上便屬于建州女真貴族,1559年出生的他,母親額穆齊在他十歲的那年去世,也讓他飽受后母的責難,最終無奈之下他只得在15歲時,帶領弟弟舒爾哈齊投靠了姥爺王杲,而此時的王杲正勢力大盛,主動進犯遼陽、沈陽,時任遼東都督僉事李成梁聞之,自然率軍進逼,將王杲打的大敗而回,而努爾哈赤兄弟也被俘獲,而李成梁卻收為親兵。
也正是在跟隨李成梁為扈從期間,努爾哈赤學習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可謂是為日后的反明打下了基礎,而接下來明朝的舉措可以說為努爾哈赤反抗明朝統治埋下了伏筆。
1575年,王杲再次攻擊,而被打敗之下他投奔海西女真,最后被海西女真王臺束縛,送予明朝朝廷,最后落得一個凌遲的結局,而接下來王杲之子阿臺,在萬歷十一年(1583年)又一次反叛,而李成梁久攻不下,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和爺爺覺昌安前往勸降,最終依靠尼堪外蘭,李成梁剿滅阿臺。而李成梁接下來的舉動卻讓人匪夷所思,面對這群喜歡降而復叛的女真人,李成梁“誘城內人出,不分男婦老幼盡屠之”,于是2222人被殺。
但是曾經試圖誅殺努爾哈赤的李成梁,面對氣憤而來的努爾哈赤卻選擇了放虎歸山。而身負家仇的努爾哈赤也終于為他的復仇計劃隱忍,在對李成梁“事之如父”的同時,他逐漸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海西女真進而統一女真各部,而在1615年李成梁死后,1616年他隨即建國。源出女真,又對明朝、漢人恨之入骨的努爾哈赤自然將曾經占據半壁江山的金國視為祖源,于是后金的國號便由此而來。
而在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誓師反明之后,薩爾滸之戰、遼陽之戰相繼勝利,后金也逐步的控制了遼東局勢,但是1626年,寧遠大捷的失敗,不僅成就了袁崇煥,更是隨后葬送了努爾哈赤,經過短暫的繼承人問題之后,皇太極獲得了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的支持之下繼位。
而此時的明朝內部,極端氣候的出現,陜西、山西、山東干旱、蝗災不斷,財政負擔更甚,隨著李自成、張獻忠等人農民起義的爆發 ,用危如累卵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但是我們在不否認皇太極是雄才大略的皇帝的同時,卻要認識到即便是在已巳之變皇太極傾國之兵,入寇北京之后,崇禎帝勃然大怒之下袁崇煥被下獄,隨后被殺,而勤王之軍的到來也讓皇太極被迫退出。而隨后面臨嚴重內憂的崇禎帝與皇太極議和,此番會談皇太極都極其卑躬,只要明承認后金政權便好,但是可惜事情泄露,缺乏對后金了解的大明文官集團對于此類的“投降”行徑嗤之以鼻,隨后不了了之。
而皇太極本人卻沒有放棄進取,將攻伐目標對準了當時的漠南蒙古的最強者察哈爾部林丹汗,1628年,皇太極第一次征討林丹汗便將其打的大敗,1633年皇太極又一次討伐林丹汗,早已遁去的林丹汗讓皇太極差點命喪荒漠。1635年,皇太極第三次征討林丹汗,察哈爾部滅亡,林丹汗中天花而亡,其子歸降。而在其子獻上的貢物種,則有一物令皇太極大喜過望,那便是傳國玉璽和氏璧。
在傳統意義上,傳國玉璽便意味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是正朔,天命使然。于是此時的皇太極自然不在滿足于長城以外,當年十月十三日,便改女真為滿洲。次年也就是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希冀能夠弱化世仇的矛盾,積極準備隨時入主中原。
參考資料:《滿文老檔》《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