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權利極盛時,官封川陜總督,還兼任撫遠大將軍,領兵十數萬。但是也就在雍正二年(1724),年羹堯進京面見之時,他卻失寵了。雍正帝呵斥其“無人臣禮”,并在十一月,年羹堯回任后,給了他一道諭旨,頗有警告他珍惜名節,要慎重自持的意味。
轉年的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便將其革職查辦,擬定92條大罪,最終念其功勛,賜其自裁。那么,手無大權,又有運籌帷幄之能的年羹堯為何會如此輕易的被雍正帝除掉呢?
身為漢人的年羹堯,自幼便十分好學,更是才學卓著。21歲便高中進士,因此也被康熙帝授翰林院檢討。而仕途宦海對他而言可謂是一路坦途,平步青云,康熙帝對用9年時間便將他擢升為正二品的四川巡撫,一方封疆大吏。
對于康熙帝的信任,他也是肝腦涂地,事之如父,鞠躬盡瘁。在四川任上,迅速提出一系列的整飭手段,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而康熙四十九年(1710),斡偉生番羅都等掠奪寧番衛,也讓年羹堯得以在軍事上展現才華。
隨后,在面對準噶爾部入侵西藏以及青海郭羅克地方叛亂之中,年羹堯都發揮了他運籌帷幄的能力,無論是從后勤保障、還是以番治都體現了嫻熟的兵法運用能力,也被康熙帝累進官職為川陜總督,而隨著又在青海平定叛亂,以及原撫遠大將軍允禵回京,他也被受命署理撫遠大將軍軍務。
而經過九子奪嫡之后,雍正帝上位。他與隆科多也備受倚重,但也就在僅僅三年后,他也便被雍正帝賜死,對此我們通過《清史稿》中所記述,能窺見一斑"隆、年二人憑借權勢,無復顧忌,罔作威福,即于覆滅,古圣所誡。"
也正是他擅作威褔,驕橫跋扈,甚至于令下屬官員北向叩頭謝恩,無人臣禮;結黨營私,"異己者屏斥,趨赴者薦拔";貪贓受賄才造成了這樣的結局。但是我們卻不免要問,為何手握大權,又有才智,他卻不“起事”,反而會讓雍正帝輕松拿下呢?
其實,這與清朝的權利構架是息息相關的,清朝的統治核心是建立在滿洲旗人基礎之上的聯合體,而出身自漢人、文人的年羹堯只是一個暫時的領袖,而且年羹堯所統領的軍隊乃是以旗營兵、綠營兵為主的國家經制軍,顯然這之下年羹堯對于軍隊的統領,是建立在雍正帝授權之下,所以說要想帶兵作亂難上加難,另外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及的就是西北地區,經濟本身便及其薄弱、落后。
因此,當身背數罪之事實,又無造反成功希冀的年羹堯也便只能接受被雍正帝削爵。賜死的結局。
參考資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