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中,作為朱棣深為信任的謀臣,黑衣宰相姚廣孝雖不處朝堂,但卻心懷朝堂。朱棣每逢難處,更是要親至雞鳴寺,問詢一二。
其中,對于靖難之役乃至大明王朝之后的走向,姚廣孝更是留下了三個預言。
一曰:飛龍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與陛下;二曰:龍戰于野,血色玄黃,主兄弟爭于室,濺血禁中;三曰:白龍魚服九年,亢龍有悔,墮于地,又濺血禁中,仇殺無盡無期?!?/p>
其實,在歷史上姚廣孝佛、道、儒三教皆通,對于推動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也確實有著進言之功。但是事實上,真正讓朱棣走向反叛,下定決心靖難,并準確預言未來的其實是一對《大明風華》中,并未出現的父子,他們便是袁珙、袁忠徹。
我們先看這三大預言,所謂的“飛龍在天”、“龍戰于野,血色玄黃”、“亢龍有悔”,都是出自《周易》,為封卦卜之語。飛龍在天,意思左右逢源;龍戰于野,血色玄黃,意思為群雄逐鹿,發生禍端;亢龍有悔,有戒驕之意,也指倨傲者不免招禍。
由此,這三大預言也便可解。其一,是指代朱棣要左右逢源,靜待時機,太子朱標會早逝,天下將歸于朱棣;其二,是指代朱棣之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三子之間,因為皇位各不相讓,最終導致手足相殘、子侄相害(參見朱瞻基以瓦罐雞方式處死朱高煦);其三,是指代朱瞻基為政九年(實則當為十年)而亡,而后嗣朱祁鎮、朱祁鈺又因為權力而導致 兄弟相殘。
事實上,作為后人以上帝視角觀瞻,這些預言頗有些神預言的味道。但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這三則預言其實與姚廣孝關系不大。而姚廣孝起到的是引薦之功。就在朱元璋去世之后,建文帝朱允炆上位,他隨即開始實施削藩。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以及其他兄弟如代王朱桂等人,也首當其沖,紛紛被廢爵、圈禁。
對于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局面,朱棣對于是否起兵反叛,是躊躇不定的,這種猶豫不決即便是姚廣孝進言都是存在的,而真正使他下定決心反叛的便是袁珙的到來。姚廣孝見朱棣猶豫不決,便將當時早已名動天下的相士袁珙請來,朱棣也很調皮,與侍衛們身著同類甲胄,讓袁珙相面。
誰知,袁珙見到便跪,更有語"龍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須過臍,即登大寶矣。" 言外之意,已經是昭然若揭。龍、帶角、天子,這樣也才讓朱棣堅定了反叛之意,遂以“清君側”方式發動反叛,經過4年的戰爭,也果然如愿以償,榮登寶座,成為真龍天子。
善相的袁珙,也因此而被封賞官職,他著述的《柳莊集》也成為后世相人的“必讀文本”。不過永樂八年,76歲的他去世,朱棣不僅賜祭葬,還贈了太常司卿。而在他死后,他的兒子袁忠徹,則繼承了他的衣缽,以相術聞達,而且他還尤其喜歡收藏,《清明上河圖》也曾為他所藏。
對于相術上,比之家父他亦不遑多讓。當時是,朱棣經常引兵北伐瓦剌、韃靼、兀良哈等部,京師一樣事物皆委托由太子朱高熾監國。但性情仁恭的朱高熾,卻時常為其弟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的構陷。一次因為誣陷,朱高熾憂懼成病,藥石無用,朱棣問策,袁忠徹命人將午門的榜單(等同于記載了朱棣對朱高熾的批評的宣傳冊)收回,如此朱高熾也果然康復。
而對于漢王、趙王的爭權之舉,他更是有著"七日內宗室有謀叛者。"之語,也真的就預言了漢王叛亂,甚至于明仁宗朱高熾的壽元,也準確無誤的預測到了。對于大明王朝的走向,他也在與朱棣的漫談之中,有過數百句的讖緯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