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遜位,清政府的滅亡也宣告著我國的封建制度正式結束,但清朝滅亡之后,清室貴族們的好日子卻并沒有到頭。按照袁世凱和清皇室達成的優待協議,溥儀宣布和平遜位,并以此換取到了繼續居住在紫禁城中的權利。不僅如此,雖然清廷已碎,但那些昔日的貴族仍舊奉溥儀為王,整日里給他請安問好,儼然一副"世外小朝廷"的模樣。而紫禁城內也還是奴仆遍地,進進出出都要對溥儀叩頭問安。可以說,外面再怎么變,紫禁城內里還是封建的、腐朽的散發著惡臭。
但有一說一,相比于后來的命途坎坷,遜位后在紫禁城里生活的那十幾年,應該是溥儀人生中最幸福、安泰的日子了。那時的溥儀,進出有奴仆侍奉,雖然遜位,但還是能夠享天下之養,不用為錢財困擾。而閑暇時,還有帝師莊士敦的陪伴,可以充分地接受西方的思想、西方的器物。在莊士敦的影響下,溥儀戴上了眼鏡、絞掉了辮子、還學會了騎自行車、開汽車。雖然遜位的名聲不好聽,但日子卻也是真的快樂。
這份快樂一直持續到1924年馮玉祥帶兵打到紫禁城內,逼溥儀遷出紫禁城為止。原來,在溥儀放肆快樂的同時,外面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袁世凱已經身死,也沒有人想要再為他簽定的那份優待協議買單了。馮玉祥作為軍閥,堅定的反清派,認為清朝已經成為歷史,而溥儀和那些清室貴族也應該形同普通百姓,不應該在住在富麗堂皇的紫禁城之內了。紫禁城應該是民眾的財富!所以,馮玉祥打算把紫禁城改為一個博物館,向世人展覽,那這時還住在紫禁城內的溥儀顯然就是多余的了。更何況,溥儀之所以能維持生活的體面,很大程度上在于溥儀通過優待條例,可以從民國政府獲得每年400萬銀元的財務收入。對于當時戰火連天的神州大地而言,這筆支出是巨大的!而溥儀說的好聽的是遜帝,可實際上他只是一個手無任何權利,可以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面對著馮玉祥的火槍大炮,即使再不愿,他都得搬離紫禁城。
離開紫禁城之后的溥儀,原來的400萬收入也被削減到了50萬。可是雖然收入大幅減少,用錢的地方也在變多,但溥儀在天津租界定居之后,日常起居不僅沒有顯露出窘迫的樣子,甚至還生活的十分滋潤,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背靠大樹好乘涼,溥儀的滋潤生活還要感謝他的那一幫子好祖宗們。溥儀在離開紫禁城的時候帶走了歷代收藏在皇宮之內的大量珍寶,而后通過變賣套現,來維持自己的奢侈生活。溥儀算是有一些自知之明的,早就知道自己在紫禁城里是住不了一輩子的;再加之他的身邊有不少吃閑飯的人,所以早在離開紫禁城的前幾年,他就明里暗里以賞賜為由頭,把大內秘寶交給自己的弟弟溥杰,由他帶出宮外變賣換錢,或許之前在紫禁城里居住的時候,礙于顏面還會有所顧忌,但搬離紫禁城之后,溥儀算是完全放開了手腳,光明正大的變賣那些歷史文化遺產。
在這些被變賣的珍寶中有一件格外的珍貴,甚至溥儀在離開紫禁城時,為了避免馮玉祥查獲,選擇將它縫進了棉衣之中,此后的26年間更是貼身保管、須臾不離,它就是乾隆帝御用的"田黃三聯璽"。
眾所周知,乾隆在歷史上一直被稱作是"摘花食果"之人,他在位時,正值康乾盛世,是清朝國力最鼎盛的時候。而這位自詡"十全老人"的帝王更是一個"強迫癥患者",喜歡作詩,一生作詩多達4萬多首;喜歡美女,六下江南;而對于印章,更是喜歡珍藏,但卻可以稱之為是蓋章狂魔!比如,在乾隆帝珍愛的《快雪時情貼》上,這幅王羲之著名的字帖總共才二十余字,可上面卻有乾隆的170個印章痕跡,而這其中自然少不了乾隆帝極其喜愛的這個田黃三聯璽。這枚璽章十分獨特,它是乾隆在晚年時期所造,用的是一塊罕見的大體積田黃石,雕制的三個印章連在一起的瑰寶。古人常說"田黃難求",這么大體積且完整的田黃石,造型還如此奇特,用價值連城來形容都不夸張!
在新中國成立后,溥儀將這枚珍貴的田黃三聯璽捐贈給了故宮博物院。于國而言,這是國之瑰寶;于這枚璽章本身而言,也算是回到了自己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