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納馀慶,佳節號長春,除夕是一家人最忙碌的時候,也是“家”的感覺最濃郁的時刻,全家人一大早就開始一起貼春聯,還要準備祭祖、做年夜飯……不過別忙,您在忙碌之余,該如何給孩子介紹這些習俗的來歷呢?我們為什么要貼春聯,又為什么要為孩子壓歲,為老人守歲呢?快來學習一下吧!
春節,是我國民間傳統中歷史最悠久、影響面最大,慶賀最隆重、規模最盛大、包含的禮儀風俗最多、前后經歷的時間也最長的一個節日。
除夕是陰歷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月小是臘月的二十九,月大就是臘月的三十,俗稱是“大年二十九”或“大年三十”。
這一天是春節前的最后一天,也是辭舊歲、迎新年、新舊更迭交錯的“臨界”一天,因而在整個春節的活動安排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不同地區,迎春接福,度過除夕的方式都各不相同,但這幾個風俗卻是除夕各項儀式中的重頭戲,爸爸媽媽們,在帶著孩子歡度除夕時,不妨為他們講解來歷,共度美好一天!
貼春聯
在除夕前,各家各戶都已經把應該完成的大掃除工作進行得差不多了。
而今天一大早,清潔干凈的門楣上,就等待著春聯的進駐了!
先別急著貼,如果孩子問其您關于春聯的歷史,您知道多少呢?
春聯源于中國的宋朝,其起源可以分為三方面:宜春帖、桃符、延祥詩。
宜春帖,是春聯的起源之一。又名“春書”,在南北朝時已經出現,是人們祈求招祥納福的物品,是于立春日用色紙剪成“宜春”二字,張貼在門柱上,也有一些是寫成單句的其他吉祥話,貼于門楣上。
南朝梁宗懔所著的《荊楚歲時記》載,當時立春日湘、鄂兩地人們除了用彩色的綢布剪成燕子的形狀戴在頭上外,還要寫“宜春”二字貼在家中,即宜春帖,又稱春帖。
桃符是春聯的另一個起源。桃符是民間于春節時用桃木板畫上神荼、郁櫑二神驅避鬼怪的物品,古代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主管萬鬼的神荼和郁櫑。遇作祟的鬼就會把它捆起來喂老虎。后來人們在桃符上寫上一些吉祥語句。
在唐朝時,楹聯開始出現。《敦煌遺書》就記載了一些楹聯,帶有吉祥寓意,部分學者,認為這是最早的楹聯,如敦煌研究院研究員譚蟬雪于《文史知識》1991年4月號一篇題為《我國最早的楹聯》的文章里提出這種說法,但直至現在仍未有實質證據證明這些對仗的句子是楹聯或春聯。
到了五代的時候,蜀主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了“新年納馀慶,佳節號長春”一聯,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聯。
一說宋朝桃板為薄木版,長二三尺,寬四五寸,掛在門上,可畫年畫。桃符為長七八寸細木條,書祈福禳災之辭,歲旦插于門左右地而釘之。因此春聯應為桃板演變而來。
延祥詩也是春聯來源之一。又稱春帖子、春帖子詞、帖子詞,是古代朝廷在立春時要翰林文士寫帖子詞進獻。延祥詩內容以描寫景物、歌頌升平或寓意規諫為主,文字工麗,多為五言、七言絕句,周輝的《清波雜志》就提及歐陽修、蘇軾的春帖子以規諫為主,司馬光則作出楷式。這些詩詞會張貼于宮門以及宮苑各殿堂樓閣上,宋朝時很盛行。
后來的春聯就是民間桃符、宜春帖與宮廷帖子詞互相影響的產物,趨吉的宜春帖與避兇的桃符混合為一物,帖子詞簡化成了桃符的兩句話,桃符簡化成了帖子詞的紙張書寫粘貼。
宋代造紙術和印刷術較發達,于是在宋代紙春聯的載體就產生了,并成為一種風俗。王安石詩中就寫過:“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到清朝時,貼春聯的習俗已經很普及。當時的《燕京歲時記》就描述當時北京城自臘月起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寫春聯潤筆,春聯的顏色在當時有等級區分,民間的春聯用朱箋或紅紙,內廷或宗室則用緣以紅邊、藍邊的白紙。此外還有其他的禁忌和限制,如未服滿三年喪期的不能用紅紙,死者為男性用青色,死者為女性用黃色,內容也改成哀傷之詞,也有男用藍色、女用黃色。梁章鉅編寫了春聯專著《檻聯叢話》,顯示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貼春聯時,父母要記得分清上下聯,并告訴孩子,按照對聯的規矩,上聯結尾的字必須是仄聲(拼音里的三聲和四聲),下聯結尾的字必須用平聲(拼音里的一聲和二聲)。記得把上聯貼在門的右邊,下聯貼在門的左邊哦!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國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表達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后代,使子孫后代興旺發達。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
在過去,祭祖儀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舉行,身穿盛裝的同一姓氏宗族參加,儀式較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團年飯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龕面前擺起美酒佳肴,進行拜祭。
在北方農耕地區,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動一般都是在歲末舉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臘月二十八至除夕這幾天。祭祀的形式依條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興旺、財力殷實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稱“家廟”,他們祭祖活動則集中在這里舉行。在祭祖的日子,當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員齊集家廟,事先已將應用的供器擦洗干凈、供品預備齊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畫像(俗稱影像)按輩份順序擺掛。隨后在族長主持下,所有人按輩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禮。
很多地方主要的祭祀則是在家中進行,時間多是在除夕晚飯前后,民間稱之為“接老祖宗回家過年”。滿族人家的做法比較典型,先將香爐、香筒、燭臺 (俗稱五供)或者木香碟,擺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蓋上,將平時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譜“譜單”(世系表)請出打開掛在西墻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長房主枝沒有譜單,則按照譜書的記載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諱”寫在一張長紙條上張掛,俗稱“祖宗條子”或“譜條子”,也有的是擺放木牌位。擺掛好后開始上香擺供,全家大小依次磕頭行禮。所擺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類。
許多人家專門為除夕祭祖蒸白面饅頭,每個上面點一個紅色的圓點,每兩個平面相合摞在一起為一組,一般是三至五級,各盛放在白色瓷盤當中。這些供品一直擺到正月初五,而且從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兩次在祖先神位(譜單)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經行禮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將譜單或牌位收歸原處。
還有一些地區在除夕晚上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舉行一些祭奠儀式。比較有特點的是將其生前穿過的衣服疊好擺在炕上,然后晚輩們跪下磕頭,嘴里還要說“xx(對長輩的稱呼)回家來過年吧”。
另有在房山頭“落地式”煙筒根處燒紙祭奠,因民間傳說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靈常棲身之處。燒紙時嘴里還要“叨咕”一些寄托思念和請求保佑的話語,而且相信祖先們一定會聽到,給家里人帶來幸福和安康。
壓歲錢
古時候,有一種妖怪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都嚇到大哭起來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后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后逐漸演變為“壓歲錢”。
宋朝壓歲錢叫作“隨年錢”,按小孩的年齡來發。另有一種特別的隨年錢,宋朝后妃在年關近時要準備“隨年金錢一百二十文”獻給皇子皇女,掛在床頭以鎮壓邪祟,祝皇子活到一百二十歲;這也是“吃百二”的來源。
有紀錄在過年給壓歲錢的習俗始于清朝,《清嘉錄》記載:“長幼度歲,互以糕果、朱提相獻,謂之‘壓歲盤’。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置橘、荔諸果于枕畔、謂之‘壓歲果子’。元旦睡覺時食之,取讖于吉利,為新年休征。”清代兒童慶歲,長者與以錢,貫用紅,置之臥所,曰“壓歲錢”。至中華民國,又曾流行以紅紙包100銅元,代表“長命百歲”以示祝福。有些人講究紅包的金額,必須為偶數,有別于在葬禮期間給予的奇數金額的“帛金”。數字“八”取其諧音“發”,常有幸運的意思。
索討紅包的行為通常被稱為“討紅包”,粵語稱為“逗利是”。已婚人士也不會拒絕這樣的要求,因為這將意味著發紅包的人來年會有好運。紅包通常由已婚夫婦給予家庭中未婚的年輕子女。出于禮貌和習俗,晚輩會祝愿長輩在來年幸福、健康和好運。有些地區的人,會存放紅包在枕頭底下,直至七日過后才會開封。枕著紅包睡七日,象征著好運和財富。
年夜飯
南朝梁宗懔于《荊楚歲時記》記載“歲暮家家俱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即是逢歲晚,家家戶戶準備肉類和蔬菜(肴蔌),守歲迎接新年,家人相聚飲酒,食團年飯。
宋朝冬至主食為“餛飩”(類似今日的餃子)。年夜飯主食為“馎饦”(手搟面羹)、春盤。春盤亦為立春主食。年夜飯配屠蘇酒;由長輩向晚輩敬酒,敬酒順序自幼至長。
團年飯的食材和菜式多寓意吉祥,如廣東取諧音“發財”“好市”的發菜和蠔豉,江淮地區的人們常會吃象征圓滿、團圓的圓子(原材料和做法花樣很多),北方人則吃象征元寶的餃子。除了以上菜色,通常還必須有一道魚及一盤整條含根青菜(一般為菠菜),魚象征“年年有魚(余)”,整條青菜稱“長年菜”,意味長壽。
另外,北方人會在年夜飯的某幾顆餃子里包入硬幣,吃到包有硬幣餃子的人意味今年會財運亨通。日本則會吃象征長壽、稱為年越蕎麥的蕎麥面。
按習俗,吃完飯以后不能碗底、盤底“見天”,要留下一部分,象征年年有余,五谷豐登。
吃年夜飯時,記得給孩子講講不同食物代表的吉祥寓意哦!
·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廣東地區和松滬地區的有所不同。
·包餃子:中國北方省份的過年風俗,餃子形狀像元寶,而且宋朝銀票叫交子,所以人們認為過年包餃子會帶來財氣。
·春卷,為了迎新春而卷起食材做成的食物,象征喜氣的到來。
·湯圓,取團圓之意,江淮、江浙及華南等地方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以及元宵節必備的食品。
·撈起魚生:南洋風俗,流行于星馬一帶,取“風生水起”之意。
·魚:取“年年有余”之意。
·蘿卜:是黑龍江地區立春習俗之一,代表吉祥、祥和之意。
·年粽:是四川、江蘇等中國南方地區的粽子,俗稱年粽。
·火鍋、姜母鴨、燒酒雞:是臺灣地區的習俗之一,象征團圓。
守歲
吃過年夜飯,領過壓歲錢后,已近深夜,這時晚輩要為父母及長者“守歲”,不能上床睡覺,熬夜到天亮。
守歲可追溯至南北朝,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有守歲的詩文。
除夕時,人們會一家團聚,并有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日本、越南、臺灣,家中的長輩會發給晚輩壓歲錢,韓國近代也受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影響而有了發壓歲錢的習俗。除了守歲之外,除夕之夜,尚有辭歲。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描述的就是守歲時的情景。據說,通宵守夜,可以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時守歲,不同的人“守”的含義不同:上了年紀的人守歲,是“辭舊歲”,為的是守住即將過去一年中的最后時光,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一方面是對新的一年的期盼,另一方面是為了和父母長輩一起守住時光,為父母長輩延年益壽。
守歲,是對將逝去舊歲的留戀,也是對將到來新年的滿懷希望。
這些習俗的來由,您都學會了嗎?快帶著孩子一起開啟美好的除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