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樣的人最容易得到大家的肯定和喜愛?alexa
不是明星,不是貴族,而是一個有教養的普通人。
最近,一張地鐵偷拍照刷爆了朋友圈。
照片里,一位年輕的媽媽坐在地鐵上,右手抱著孩子,左手托著孩子的鞋。
她怕孩子踢著旁邊的乘客,也怕孩子的鞋弄臟別人的褲子。從落座到到站,她一直保持著這個姿勢。
同樣是地鐵,同樣是一位怕弄臟了座位的媽媽。哪怕旁邊的座位空空蕩蕩,她也要把背包墊在座位和鞋子之間。
一個人最大的善意,就是不依仗自身的強弱去給他人帶來困擾。一個人真正的教養,是對自己的約束和對他人的尊重。
而一個人能得到的最高的贊揚,莫過于一句有教養。
常有人問,到底怎么樣才算有教養。
我想,教養就是像這兩位年輕媽媽一樣,秉持對內的約束,恪守自覺的善良。
2
比我們年長的70后、80后,常常處在一種為人父母的焦慮中。
他們卯足了勁賺錢只為買學區房,擠破了頭也要把孩子送進當地最好的私立學校。
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把他送進貴族名校,也不是一味的窮養或富養,而是從自身做起,一次次不厭其煩地言傳身教。
他會從你的言談中學會尊重,也會從你的舉止里讀懂善良。
上海的一輛公交車上,一個孩子因為暈車開始嘔吐,周圍乘客紛紛避讓。
孩子的媽媽立即向所有的乘客道歉,并迅速幫小孩換好了衣物,隨后,她一邊說著對不起,一邊用衣物把地上的嘔吐物全部清理干凈了。
湖北武漢的地鐵站,一位母親帶著自己的雙胞胎兒子坐地鐵。她沒有放任他們四處亂站,而是指著地上的標志,教他們排隊等車。
山東淄博的一個小男孩,騎自行車的時候不小心撞壞了停在一旁的汽車。他的母親主動給車主留了字條。
一句“我也是小區住戶,請您放心”,教會他的孩子:
犯了錯誤不逃避,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到底。
江西宜春的一個商城突發火災。一名退伍的消防員立馬單槍匹馬地沖了上去,疏散了人員并控制了火情。
一旁的兒子目睹了爸爸救火的全過程,他在日記里寫道:
“我第一次見我爸滅火,真是棒極了。”
這篇日記的題目,叫做《我的爸爸是英雄》。
有一個小姑娘蹲在垃圾桶旁邊吃雪糕,別人問她為什么要這么做。
她說是媽媽教的,媽媽說阿姨剛剛把地面打掃干凈了,不能再弄臟了。
我們未來會成為的模樣,早就在父母身上有跡可循。
在一檔親子節目里,華誼的CEO王中磊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他指著一張相片問奧莉說:“這個是你一歲的時候嗎?”
龍應臺曾經描述過一個很常見的中國式場景:
“問別人家小孩幾歲了呀,眼睛卻看著家長。”
但王中磊提問的時候,他把身體蹲下,和孩子一樣高,眼睛一直注視她,等她回答。
其父如此,其子自然也流露出一股讓人舒服的紳士氣度。
兒子威廉要上樓去看望奧莉妹妹的時候,他馬上提醒說:
“別直接進門啊,進人家房間之前要先敲門哦。”
威廉上樓梯的時候,會主動牽著妹妹的手。
看到奧莉舔著刀上的奶油時,會馬上制止她,一邊溫柔地說,你拿刀吃會容易割到嘴的。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在學校要做個三好學生,在家里要聽父母的話。
但不是我們中的所有人從小都被要求“被別人幫助要說謝謝”、“講話時多用‘請’字“、”在公眾場合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事情要考慮別人的感受“……
長大以后,我才慢慢明白:
一個人能得到的最好的財富,不是嬌慣,而是教養。
3
教養,是一種高貴人格的自然流露。
而這份高貴,從不由階層和年齡來定義。
我大學時期最好的朋友,家庭條件不好,每年都會申請學校的補助。
但她的舉止卻常常散發出一種大家的涵養和氣質。
吃完泡面從不把湯水倒在洗手池里,因為油漬會不好清洗。
剪手指甲的時候永遠對著垃圾桶,剪完還會在桌面上再檢查一遍。
工作后我們一起在外面租房子,對面的房間常常開著門,她卻從來不往里面看一眼,因為覺得這樣不禮貌。
還有一回在地鐵末班車上遇到過一群民工大哥。
末班地鐵到處都是空位,但他們上了地鐵以后卻只是圍著欄桿站著。
看得出一天的作業已經讓他們非常疲憊,他們連安全帽都還沒來得及摘下,有的人甚至已經靠著欄桿打起了盹。
“這里有空位可以坐啊”,我對著他們指了指到處可見的座位。
但其中的一個大哥卻只是朝我搖了搖頭說:
“不了,一身泥都還沒來得及洗,怕弄臟了。”
有位網友曾經做過一個觀察。
他說,在地鐵和公交上,民工群體是最“傻”的。
之所以說他們傻,是因為他們常常有空位也不會去坐。
他們常常擔心自己弄臟別人,寧可累著也不愿意坐下。
南京地鐵上,一群農民工兄弟怕隨身行李影響其他乘客,在早高峰時段蹲在一邊等了2個小時。
“年輕人上班趕時間,讓他們先走,我們不趕。”
這群農民工已經買好了上午11點返鄉的車票,直到9點15分才上了地鐵。
茫茫雨天,一輛公交車從遠處駛來。
等候已久的一位民工不停地用雙腳摩擦地面,想要蹭掉鞋底的泥。
但還沒蹭干凈就上了車,于是他坐在座位上也一直抬著腿,不敢把腳放下去。
他們有教養的樣子,讓人肅然起敬。
樸實的善意,從來不分高低貴賤。
夏天的大馬路上,一位奶奶正在費力地推著自己的搬運車。
恰巧旁邊有一輛灑水著駛過,好心的路人正想上前提醒奶奶注意避讓。
卻發現灑水車在路過奶奶時停下了。
擁擠的人群中,有一個小男孩格外引人注目。
和他同齡的孩子都是依偎著父母或者坐在大人腿上,但他卻扮演起了家長的角色。
照片里的他一只手費力地支撐著欄桿,另一只手穩穩地摟著媽媽的脖子。
他疲憊的母親靠在他懷里酣睡,他卻像父親一樣摟著自己熟睡的母親。
上學路上,一個背著書包的小學生看到路邊的自行車倒了一地。
但他并沒有成為視若無睹的路人,反而過去把他們一輛一輛地扶了起來。
四川地鐵線上,一位小哥哥一直在玩手機。
有一位輪椅乘客進來了,他很自然地搭了手,拉住了晃動的輪椅,又把一只腳卡在了輪椅下,把輪椅固定住,一直沒放手。
一個人最大的財富,是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和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4
最近的一則新聞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
一對小情侶最近要搬家,退房時,房東打開家門卻嚇了一跳。
他從未見過一個租客將退回的房子打掃的如此干凈。
門窗玻璃都被擦得锃光瓦亮,馬桶甚至用清潔劑仔仔細細地刷過,整個家就跟剛裝修完一樣。
讓人驚訝的是,這對小夫妻每次搬家都會這么做。
“我們在搬過6次家,每次離開前都會打掃干凈。房東自己打掃不方便,有的房東還在外地,后面還有租客要進來……”
房子是租來的,但教養是原生的。
作家蘇更生曾經在文章里寫過:
“一直以來我都在琢磨到底什么是教養,是不是穿阿瑪尼比穿班尼路有教養?后來我明白,穿阿瑪尼確實比穿班尼路更體面,教養卻談不上。“
什么樣的人討人嫌、沒教養?
是高鐵上不知好歹的霸座乘客。
是去別人家做客還要理直氣壯地順走他人玩具的熊孩子。
是電影院里自己亮著屏幕玩手機,還放任孩子吵嚷的家長。
他們一邊視若無睹地占用公共資源,一邊毫無節制地要求所有人都服從自己的好惡。
他們拒絕包容,從不體諒,反而以自私和傲慢作為自己的通行證。
而有教養的人,永遠將“他者的感受”和“自己的需要”一起考量。
他們不添無謂的麻煩、不開過火的玩笑、不消費他人的不幸、不顯擺自己的優越。從他們身上,我看不出他們穿了什么牌子的衣服,手上戴的表價值幾何。
但我能瞬間讀懂他們舉手投足間的謙遜和體諒。
人生來一樣,卻養而萬種。
教養二字,流淌在骨子里,寫在臉上,暴露在細節中。
和不同教養的人打過交道,才越來越認同一句話:
教養是一個無形的杠桿,它能無限放大你的價值,也能瞬間將你暴露得一文不值。
本以為一切昂貴的奢侈品才是值得追求的,后來才發現,最貴不過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