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都挺好》前幾天完結了,電視劇選擇了最圓滿的大團圓結局。
明成徹底改頭換面,主動申請去非洲項目鍛煉,臨走前還取得了朱麗的諒解,復合有望;
全劇的萬惡之源蘇大強則因為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癥(老年癡呆),性情大變,成了一個體諒子女,對子女充滿愛的好父親。
而明玉也感受到了父親的愛,與家庭完美和解,辭職專心照顧父親。
這個結局太完美了,完美到讓人覺得甚至有些虛幻。
但這兩天我看了看《都挺好》的原著,發現結局完全是另一種樣子:
明成沒有去非洲,在明玉的幫助下他找到了工作,但事業進展并不順利,仍是一事無成。他想和朱麗復合,而朱麗看到他時,卻像看到陌生人一樣走開。最后,他一個人在母親的墳前哭泣。
蘇大強沒有得阿爾茨海默癥,他仍然是那個摳門,自私的糟老頭子,為了不給保姆蔡根花分享過年前明玉送他的名貴海鮮和水果,他瞞著明玉和明哲讓保姆回了老家,想一個人過年。而除夕夜又嫌孩子不來陪他,獨自吃冷飯,借酒澆愁,引發腸胃疾病暈倒在地,暈倒前不聯系明玉,卻給遠在美國的明哲打電話。
而明玉,本來除夕夜在蒙總家快樂跨年,卻接到明哲急電,只能匆匆離開,送蘇大強去醫院打針,無奈地陪著老爹守歲過年。
小說的劇情在這一地雞毛里結束了,沒有反轉,也沒有大團圓,甚至連人物的性格,幾乎都還是老樣子。
唯一變了的是明玉,小說的最后,是明玉的內心獨白:
“親情是撿不回來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她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該怎么樣就怎么樣,她和石天冬幸福就行了。”
盡管這個結局一點兒也不大團圓,甚至顯得有點兒悲涼,但我卻更喜歡。
因為對于一個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和家人諒解,而是和自己和解,去構建屬于自己的新生活。
2.
《都挺好》電視劇的大團圓結局是建立在明玉“開掛”的基礎上的。
整部劇的劇情,基本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大強作妖——明成明哲受難——明玉擺平。
明玉就是這部劇里的上帝,需要錢時她就出錢,買回老宅的150萬對她來說毫不費力。需要人脈的時候她就有人脈,既能給明成擺平他的上司,也能給遠在美國的大哥擺平工作。
現實生活里,很少有人能在30左右的年紀,就在事業上取得明玉這樣的成就;能有這樣成就的人,很少能像她這般自由,有足夠的精力處理家事;就算兩樣都有了,又很少能有一個蒙總這樣既當老板又當爹的長者在你左右。
現實里,童年的明玉比比皆是,成年的明玉萬中無一。
而蘇大強的轉變,也有開掛的嫌疑。
作了40多集妖,差點把兩個兒子的家庭全部拆散也不為所動的大強,一患上阿爾茨海默癥,就變得善良體貼,仿佛阿爾茨海默癥有治療自私和冷漠的功效。
很顯然,疾病是沒有這種功效的。
我沒有蘇明玉的錢和權,我的蘇大強也沒有改頭換面,這是絕大多數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所面臨的現實困境。
《都挺好》電視劇的結局,能滿足他們的美好想象,卻解決不了他們的困境。
3.
“原生家庭”這個概念,這兩年非常的熱門,從《歡樂頌》到《狗十三》到《都挺好》,每一部仔細探討過這個話題的影視作品,幾乎都能在播出時成為話題的焦點。
可見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群有多么龐大。
但絕大多數的文章,都只是在講原生家庭對人的傷害之大和影響之深遠,去引發人們的共鳴,很少會有人能想得更深一點:這些傷害該怎么解決呢?
這個問題確實很難,抱團取暖只能帶來短暫的安慰,指望父母改頭換面性情大變更是可遇不可求。
尤其是在童年時期,如果遇上暴力,自私,冷漠,重男輕女的父母,基本沒有擺脫的辦法。
自殘和自棄,是大多數孩子在遭受委屈時的唯一抵抗手段。
有一次,我問身邊的朋友們,小時候如果受了來自父母的委屈,你們心里會想些什么。
我發現幾乎所有人都做過同一件事:在意念中離家出走,然后想象父母在尋找自己時焦慮,后悔的樣子,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在想象中,父母最后都能找到離家出走的自己,然后向自己流淚道歉,并承諾再也不打/不罵自己了。
而且不少人小時候還真的嘗試過離家出走。
一部分被父母找到后被更猛烈地揍了一頓。
一部分被父母找到后得到了父母的道歉,然后一周后該打打,該罵罵。
一部分直到自己走回家之前,父母都沒發現孩子不見了。
總而言之,想象中父母的改頭換面,從來都沒有真正出現過。
但通過自我傷害和自我厭棄以獲得關注的習慣,卻被保留到了成年之后。
所以有些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會格外的“作”和敏感。
比如戀愛的時候,她們會格外敏感脆弱,格外喜歡表達負面情緒,并經常發表一些“我不好,我不值得被愛”這樣的言論。
而歸根結底,其實這些行為都是在索取安慰和關注。父母沒有給她們的安全感,她們會格外地希望從戀愛關系中彌補回來。
可這些習慣,只會給伴侶帶來壓力和痛苦,他必須加倍小心地理解呵護你,盡管他并不是當初加害于你的人。
《都挺好》里明玉最可貴的地方,就是蘇明玉從來沒有把自殘和自棄當做應對方式。
她選擇的是最難走,但也最正確的路:自強。
自強最難的部分,其實不是經濟上的獨立,而是精神上的道德綁架。
明玉非常值得學習的一點,就是她從不被綁架。
每一次父母表現出“辛辛苦苦養你,你必須報答我的養育之恩”的邏輯時,明玉的回應都非常堅決:我又沒有想被你生出來,我有得選嗎?
養育既是恩典,也是責任,如果責任未盡,談何恩典?
一旦擺脫了道德綁架,你會發現,自殘自棄根本就不值得,因為他們不是你的上帝,你不需要他們的關注才能活下去。
《都挺好》原著里,蘇明玉最重要的任務根本就不是與蘇家重歸于好,而是擺脫原生家庭影響和構建自己的新生活。
所以整部劇里,最傷明玉的一句話,絕對不是那些辱罵和誤解。
而是蘇大強在醫院看她時的那句“你越來越像你媽了”。
因此,原著的結局才是真正的圓滿結局:縱然蘇家仍是一地雞毛,但明玉已然放下了執念,她不再追求父親和哥哥的道歉,也不追求家庭的大團圓,她有自己新的生活和更值得愛的人。
她放下了對原生家庭的執念,也就再也不會越來越像她恨的母親。
依靠別人的改變和浪子回頭獲得的和解,并不是真的的和解,只能說是幸運。
別人沒有改變,自己仍然能獲得內心的安寧和構建新的生活,這才是真正的與自己和解。
4.
每一個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都要想清楚,真正可怕的不是你的父母,而是他們帶給你的影響。
你會因為和他們的長期相處,潛移默化地學會他們的缺點,自私,冷漠,易怒,軟弱。然后讓自己最關心自己的人承受這些缺點的代價,直到他們離你而去。
你會因為童年缺乏關愛而渴望關愛,只要別人表現出一點善意,你就付出全部的真心,最后有的人被你的傾訴欲嚇退,有人利用你的真誠控制你。
你會因為童年所受的虧欠而心懷執念,總是等待著道歉,等待著被彌補,而永遠無法真正的自強自立。
你會因為自己不幸的成長環境而自卑,讓你不敢去愛,不相信自己配得上自己所愛的人和事物,不相信美好的一切屬于自己。
這些影響,才是你真正的敵人,它們會讓你錯過成為更好的人的機會,和真正值得你愛的人。
你要明白,你需要追求的,并不是父母的道歉。
你需要的不是和他們和解,而是和自己和解。
這并不是要你去原諒他們,原諒是強者的特權,但當你真正成為強者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原不原諒根本就無所謂了,你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你可能無法像蘇明玉一樣擁有主角光環,呼風喚雨。
可她選擇的路,你也可以走。
原生家庭確實是沒得選的,但成長的意義就在于可以選擇陪伴自己的人。
人生只有一小部分活在原生家庭里,剩下的大部分生命里和誰相處,都是自己的選擇。
外面的世界里,善良的人一點兒也不比壞人少,你可以找到他們,吸引他們,陪伴自己度過余生,就像明玉找到蒙總,石天冬,柳青,小蒙總那樣。
原著的結局里,盡管蘇大強攪亂了明玉的新年,但接父親出院時,明玉心里想的仍然是:
“她現在已經不再是一個人,她有好多人愛她,石天冬,小蒙,老蒙,還有柳青。她現在的心態……可能與新年一樣,也是全新的了吧。”
生命的價值在于愛那些值得愛的人,而不是等待你恨的人道歉。
所以《都挺好》真正描述的,不是一個和解的故事,而是一個新生的故事。
愿你也能自強自立,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