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大樓位于上海市外灘中山東一路23號,中國銀行大樓1936年奠基,由中國銀行建筑課長陸謙受與英商公和洋行共同設計,頂部設計是頗具中國傳統風格,四方攢尖,中心綴以帽結,覆以暗綠色琉璃瓦,坡度平緩,屋檐下飾以石斗拱,是外灘唯一彰顯民族風格的大樓,西洋建筑與中國傳統建筑的結合。和平飯店南樓(原匯中飯店)外灘中山東一路的19號大樓東立面頂部。和平飯店南樓(原匯中飯店)是上海最早使用電梯的建筑。位于外灘中山東一路的19號大樓,由于此地塊呈東西寬南北窄,故正門設在南京東路23號,靠外灘的19號則成了邊門。屬于上海最早建成的旅店之一。這幢建成于1908年的大樓,是當時上海灘最高、也是第一幢安裝電梯的大樓。這是位于金陵東路外灘的上海光明金融大廈,據說是中國最好看的十個大樓之一(香港中銀大廈、香港中環廣場、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廣州珠江城大廈、深圳華潤總部、深圳地王大廈、深圳招商局大廈、上海世茂廣場、上海光明金融大廈)。上海光明金融大廈外形來源于美國紐約的克萊斯勒大樓,沃爾特·P·克萊斯勒要求將它們制成看上去與汽車散熱器帽蓋的裝飾物一樣,作為他顯赫的汽車制造帝國的標記。(克萊斯勒大廈vs我國三大復制品:上海光明金融大廈、寧波商會國貿中心、柳州樂和柳州中心)
2008年11月23日攝于美國紐約第五大道的克萊斯勒大樓。
這是曾獲得中國建筑學會建國60周年建筑創作大獎,并被評為上海市1949年-1989年“十佳建筑”之一的華東電管局大樓。華東電管局大樓位于南京東路181號,前身為英商設立的上海電氣公司,1893年被上海工部局收購,1928年出售給摩根財團所屬美國及國外電力公司。該大樓由美商上海電力公司投資,1931年9月竣工,1966年起由市房管局管理,后劃歸華東電業管理局使用。這幢解放后南京路上第一棟高層建筑,自誕生之日就承受全城的目光審視與紛紛議論——贊同者認為它是后現代主義風格的有效實驗,是對城市風貌的創新;批評者認為它是一幢“怪樓”。它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建筑師探索現代城市建設的萌芽之作。在這個備受爭議的“上海名片”之后,1995年的東方明珠、1999年的金茂大廈,在一次次探索中破土而出,構成了后來備受贊嘆的城市景象。
位于南京路與西藏路交界的上海世茂廣場主樓共60層,高度為333米(其中主體建筑高246.56米,頂置天線高86.44米),裙樓共10層,高度為55米。外灘天文臺由西班牙建筑師阿托奴博(ATONOBO)設計,在全球范圍內阿托奴博風格的建筑僅有兩幢,一幢就是外灘氣象信號塔,另一幢在挪威。圓柱形的建筑雄偉挺拔,線條簡潔,風格優雅。外墻紅、灰兩色,總體建筑風格是簡化的洛可可式。室內裝飾采用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均衡式風格,華麗氣派,古典優雅。登上信號塔三樓的露天平臺,360度的視野,外灘兩岸的風景盡收眼底。現在可以買票進入參觀。上海光明金融大廈
位于南京東路江西中路口的中央商場的燈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