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要到了,又是一次緬懷先人的時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有多少年沒有去掃墓了?似乎回想起來還是很久遠的事情了,來到一個墓園,園子里墓碑林立,寒風瑟瑟,總感覺心里有些凄涼和沉重,況且,腦海中總盤桓著“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說,后來漸漸很少去掃墓了。
清明節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現向大家推薦幾個清明踏青祭祖的去處,少一份沉重,多一份對祖先的敬重與崇拜。
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區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巴音昌呼格草原上,距東勝區70公里。自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高原,祭奠他的圣燈就從未熄滅,祭祀活動近800年來經久不衰。成吉思汗陵祭祀是蒙古族最重要的傳統帝王祭祀,以每年初春的祭祀最為隆重。成吉思汗文化凝結著深厚、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成吉思汗祭奠,每年有大祭四次,分別為農歷三月二十一日的查干蘇魯克祭、五月十五日的淖爾祭,九月十二日的禁奶祭,十月初三的皮條祭,這四次大祭各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史稱為四時大祭。其中,每年陰歷3月21日為春祭,也叫成吉思汗陵查干蘇魯克大祭。查干蘇魯定大祭每年從農歷3月17日開始一直延續到3月24日,農歷3月21日為主祭之日。祭祀期間,前來祭祀的群眾帶著哈達、手把肉、奶制品等來到成吉思汗陵前,緬懷偉人業績,祈求一年風調雨順。查干蘇魯定祭祀規模最大、最隆重。同時,成吉思汗祭奠每月初一、初三和其它一些特殊的日子里都有固定的傳統祭祀,約三十余次,統稱為小祭。此外,每年前來拜謁的蒙古貴族和平民的祭祀,通常多達百余次。因此,這些大大小小百余次的祭奠活動,場面隆重盛大、祭祀儀程嚴格有序,是蒙古民族對成吉思汗這位民族先祖和英雄最高形式的緬懷,最高規格的祭祀,成為蒙古帝王祭祀文化的核心。
昭君博物院
在清明時節亦可以到昭君博物院祭拜這位獻身于中華民族友好事業的偉大女性——王昭君。
昭君墓,又稱“青冢”,蒙古語稱特木爾烏爾琥,意為“鐵壘”,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漢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歷史,現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筑而成。墓體狀如覆斗,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綠如茵,故有“青冢”之稱。青冢兀立、巍峨壯觀,遠遠望去,顯出一幅黛色朦朧、若潑濃墨的迷人景色,歷史上被文人譽為“青冢擁黛”,成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在民間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數千年來,她的傳說、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自唐、宋以來,歷代文人詠唱昭君、抒發情感的詩文、歌詞、繪畫、戲曲更是多不勝數,形成了千古流傳的“昭君文化”。“琵琶一曲彈至今,昭君千古墓猶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成為名揚世界的旅游勝地。這里不僅有歷史悠久的文物古跡,還有鳥語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其詩情畫意,令人流連。
過一個與眾不同的清明節,別了“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的凄苦,也別了“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的孤寂,緬懷祖先,瞻仰英靈,也將會別有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