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也被稱為“歐洲的中古時代”,這個詞匯在很多人的心里是美好的,眼前會不禁浮現(xiàn)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畫面:溫文爾雅的騎士、衣香鬢影的貴婦、觥籌交錯的宴會等等,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文藝復興以來,很多學者形容中世紀的歐洲時,習慣于用“黑暗”和“文化倒退”等詞匯,對于這個時期的基督教文化更是嗤之以鼻,認為是“人類的災難”,“價值寥寥”,其實不然,基督教文化正是在中世紀進入了輝煌繁榮期,并且取得了很多讓世人驚嘆的文化成就,比如“騎士文學”、“哥特式建筑”等等,然而在中世紀晚期,基督教文化逐漸呈現(xiàn)出了衰落之勢。
14~16世紀爆發(fā)的意大利文藝復興,被人們看做是歐洲中世紀與現(xiàn)代文化的分水嶺。
在這場運動發(fā)生以前,整個歐洲都處于一個封閉蒙昧的氛圍中,于是一股文化復興的暗流悄然涌動。
這股文化復興的暗流與基督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為此后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公元5~8世紀,蠻族入侵,歐洲處于一個“黑暗時代”,作為文化接力手和文明傳播者,基督教會一方面?zhèn)鞒兄爬系奈拿鳎硪环矫嬗衷谟米约旱幕浇绦叛鰜硐礈煨U族的野性。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最初的文藝復興運動是由查理曼帝國的統(tǒng)治者推動的,但是讓整個歐洲免于湮滅的還是基督教會。正是由于基督教會在充斥著愚昧無知的時代里,保留了古典文化的火種,才讓蠻族文明教會成為了可能。
中世紀,日耳曼蠻族作為侵略者進入西歐,他們試圖用北方森林中帶來的野蠻習俗取代羅馬世界的文明制度,在當時的人們無動于衷的時候,基督教會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
基督教會,當時唯一有教養(yǎng)的教師,用上帝的名義將一種扭曲了的古典文化傳播給蠻族,并注入了他們的思想和靈魂中,使這些原先充滿著野性的蠻人逐漸放棄野性,走上了一條文明化的道路。
在當時的西歐封建社會中,基督教的精神---唯靈主義深入人心,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王公貴族,人們都將基督教的信仰當成是至高無上的真理來對待并且加以維護。小到個人生活,大到國家的行政,都被打上了一層基督教信仰的深深烙印。
中世紀時期西歐人們在物質生活上并未抱有太多的奢望,長期停滯不前的生產(chǎn)力水平,封閉愚昧的文化思想,加上內心對現(xiàn)實世界的深深不滿,這些都極大的限制了人們的想象力,人們的心中并沒有社會進步的觀念。
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生活是枯燥乏味的,而宗教活動就是生活的調味劑,觀看宗教劇的演出、舉行一場浩大的節(jié)慶游行是當時的人們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樂趣了。
人們心中對于天國的幻想與現(xiàn)實黑暗的強烈反差,被知識分子們置于當時的一切文化作品中,在“騎士文學”和“哥特式建筑”中尤為突出,整個西歐都處于一個基督教特有的“痛苦的極樂”的精神范圍之中。
受到基督教的影響,歐洲的大學起初是產(chǎn)生于教會的母體之中,然而后來卻成為了傳播先進思想的地方,在“加洛林王朝的文藝復興”時期,查理曼大帝鼓勵擴大教育的范圍,讓一些與基督教會有關的教堂等等承擔起教育的責任。
總體上而言,12世紀的西歐社會,已經(jīng)漸漸從蠻族入侵造成的愚昧無知中走了出來,這與基督教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正是由于基督教會對于各種文明以及先進思想的大力推動,才讓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源源不斷注入歐洲。
有著如此影響力的基督教會,為何會在中世紀晚期逐漸有了衰落之勢呢?
中世紀晚期,社會處于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這是基督教會文化衰落的外部原因,在這個時間段內,歐洲頻繁爆發(fā)戰(zhàn)爭和災難。
英國與法國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百年之久,一直從中世紀中葉延續(xù)到了十五世紀。
戰(zhàn)爭的持續(xù)時間如此之長,導致了英國和法國的經(jīng)濟狀況都大受影響,對于兩國的人民來說也是一場災難,這場戰(zhàn)爭的結束之時也一度被認為是中世紀結束的標志。
除了戰(zhàn)爭的爆發(fā),災難和疾病也是導致社會混亂的原因,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黑死病,也在歐洲盛行。
這場疾病的直接結果是導致了歐洲人口急劇減少了三分之一,這不僅嚴重打擊了當時歐洲的社會結構,最為主要的是削弱了封建以及一些教會的勢力,使得當時支配了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會地位被動搖。
災難和戰(zhàn)爭的發(fā)生,使得一些少數(shù)族群受到了傷害,這也間接促成了后來的意大利文藝復興以及宗教改革。
中世紀晚期基督教會衰落的內部原因是宗教本身的衰落。
在當時的西歐社會,基督教的影響范圍十分廣闊,在當時的人們心中占有極高的位置。
歐洲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與基督教息息相關。
然而到了中世紀晚期,由于經(jīng)院哲學凋零,教皇權力瓦解,再加上精神權威的動搖,以及宗教實行改革, 導致了基督教文化的衰落。
再加上人們本身民族意識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使得基督教會對人性的控制完全喪失,這從根本上撼動了中世紀的思想根基,也為此后文藝復興中“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思想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世紀晚期,莊園經(jīng)濟逐步走向了衰落,與此同時,歐洲商品經(jīng)濟卻蓬勃發(fā)展。
“北歐人的擴張給割據(jù)的歐洲帶來了活躍的商品交換。”
在十字軍東征的時間里,歐洲的商業(yè)借助教俗勢力的支持而得以快速發(fā)展。而莊園經(jīng)濟的衰落,其直接影響就是使得封建制度中的政治關系逐步走向凋零。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教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使得教會在精神上的壟斷力逐漸消失,基督教走向衰落。
伴隨著中世紀晚期的基督教會逐步衰落,在文化方面也逐漸呈現(xiàn)出了凋零之勢。
起初,基督教是以包容性的原則逐步成為當時社會的意識主流,并長期主導控制著西歐的文化領域方面,至中世紀后期,這種包容性逐漸削弱。
隨之而來的是逐漸呈現(xiàn)出一種封閉的模式,用一種“暴力”的方式企圖將所有的異端都鏟除干凈。隨后的數(shù)百年里,包括巫師、猶太人以及一些科學先驅在內的人都被視為“異端”而遭到了迫害。
當時得了羅馬教會一方面極力鎮(zhèn)壓這些所謂的“異端”,一方面又擔心受到異端的威脅,兩種思想相互摩擦,造成了一種心理危機的惡性循環(huán)。這種心理也從側面反應了中世紀晚期基督教會的衰落。
中國有句古話:“盛極必衰,否極泰來。”
中世紀時期,基督教會長期引導著西歐人民的思想以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久而久之,這種興盛必然會衰敗,這是后期基督教會走下坡路的本質。
至中世紀晚期,以法國為代表的民族國家勢力不斷壯大起來,這些國家在利益上的追求,以及羅馬教廷的分歧都處于一個不斷上升的趨勢,這就不可避免的發(fā)生了激烈的教俗斗爭。
斗爭的直接結果就是使得基督教會瓦解分裂,以及由此引起的精神權威的崩潰。
中世紀基督教會的衰落表現(xiàn)為基督教文化的神圣內涵不斷流失,最終淪為了現(xiàn)實中政治斗爭的籌碼。
中世紀時期,基督教會曾有過燦爛輝煌,但是其衰落是必然,究其原因,是因為基督教文化中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即理想的美好與現(xiàn)實的殘酷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這種反差深深刺激著當時的人們,一種無法克制的痛苦的自我分裂逐步侵占的人們的內心。
基督教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它的興盛和衰落標志著封建制度的消逝以及民族國家的欣然崛起,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中世紀基督教會的衰落其實在根本上推動了歐洲的現(xiàn)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西歐中世紀史》
《世界史綱》
《文藝復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