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哥特式建筑外觀、布局、結構、裝飾的特點,掌握欣賞建筑的角度并運用專業的美術術語評述一件建筑作品。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描述、分析,了解哥特式建筑的藝術特色,提高欣賞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哥特式建筑的形式美感,提高多元化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哥特式建筑的外觀、布局、結構、裝飾特點。
難點:體會哥特式建筑所反映的文化觀念。
三、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教師展示中世紀不同風格的基督教建筑圖片,提出問題:
(1)這些教堂分別叫什么名字?(圣彼得堡教堂、圣索菲亞教堂、比薩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
(2)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哪位同學知道它們分別是什么建筑樣式?(圣彼得大教堂——巴西利卡式;圣索菲亞大教堂——拜占庭式;比薩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哥特式)
教師總結:宗教建筑藝術有非常多的風格形式,其中哥特式建筑又被稱為離上帝最近的藝術,哥特式建筑長什么樣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哥特式建筑藝術。
(二)描述分析
1.哥特式建筑的外觀
PPT播放哥特式的代表建筑《夏特爾大教堂》《科隆教堂》《巴黎圣母院》,提出問題:
(1)這些建筑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外觀很漂亮,很高,直沖云霄)
(2)它們的屋頂和塔樓在造型上有什么特點?(頂端很尖)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哥特式建筑往往給人華麗、高聳挺拔、靈巧的感受。高、直、尖是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
2.哥特式建筑的布局
出示《巴黎圣母院》平面布局圖,提出問題:
(1)教堂的平面布局為什么形狀?(十字架形)
(2)該形狀有什么意義?(象征基督教)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布局為十字架形,具有基督教的象征意義。
3.哥特式建筑的結構
教師展示巴黎圣母院內景圖,提出問題:
(1)內部空間給你什么感受?(空曠、高大)
(2)大家能看出這座教堂是由什么材料建造的嗎?(石頭)
(3)巴黎圣母院被雨果喻為“石頭的交響樂”,它全部由石材建成。石頭本身就很重,建筑師是如何將其內部空間建得如此高大空曠?內部天頂和教堂外部的墻壁分別采用了什么結構承受屋頂的重量?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四人為一個小組可以討論一下。(內部天頂——尖形拱肋交叉的拱頂,教堂外部的墻壁——飛扶壁)
教師展示哥特式教堂肋架券、尖券、飛券示意圖,并總結:尖券、尖拱、飛券是哥特式建筑最有特點的建筑構件,很大程度上承受了屋頂的重量,所以才能建造得如此高大寬敞。
4.哥特式建筑的裝飾
教師展示巴黎圣母院3D實景圖,繼續追問學生:
(1)置身其中,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神秘)
(2)為什么給你這種感受?(陽光透過花窗,光線非常神秘)
(3)利用斑斕而神秘的光線營造一種怎樣的情境?(天堂)
(4)之所以有這么多的光線,是因為建筑本身什么比較大?與我們之前講過的羅馬式建筑有什么區別?(哥特式建筑窗戶較大,羅馬式窗戶小)
(5)墻壁為什么能裝飾這么多窗戶?(同樣是因為尖券、尖拱和飛扶壁支撐的作用)
教師總結:正是有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建筑的承重明顯減少,才使得壁面上裝飾著很多大型的玻璃花窗,華美的光線讓人身臨其境宛如在天國一般,這也是哥特建筑一大特色。
(三)總結解釋
教師總結哥特式建筑的特點以及宗教寓意:哥特式建筑有線條輕快的尖拱券、輕盈通透的飛券,鑲嵌著色彩豐富的玻璃花窗,花窗好像天國開的窗戶,造成一種向上升華、天國無限的神秘幻覺。無論是十字架形的布局還是花窗,都具有強烈的宗教寓意,當信徒們走進這座建筑時,都會經受一次脫胎換骨的凈化過程以達到內心的解脫,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紀基督教最杰出的文化成就之一。
(四)欣賞評價
教師展示拜占庭式建筑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圖片和資料,學生根據所學知識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比分析哥特式建筑與拜占庭建筑的不同。小組代表主動分享討論成果。
(哥特式建筑:尖券、尖拱和飛券,用彩色玻璃花窗進行裝飾;拜占庭建筑:拱券,穹頂,用彩色琉璃磚做裝飾,內部有金色鑲嵌畫。)
(五)小結作業
1.師生共同總結哥特式建筑作品的藝術特色,并進行情感升華:在漫長的中世紀時期,不同區域、不同時間、不同宗教、不同用途的建筑的風格均有很大差異,卻又互相影響,哥特式建筑源于羅馬式建筑,它以卓越的建筑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后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它的出現,像是一縷陽光透進了黑暗的中世紀。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不同建筑藝術的美感,尊重并理解世界多元文化。
2.利用網絡、圖書館等途徑結合本節課學習的知識,搜集一座中國宗教類的建筑,并從其布局、結構、裝飾等特點入手,整理成一個圖文結合的導游簡介,下節課一起分享。